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8372300000105

第105章 怜君何事到天涯

“怜君何事到天涯”,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的最后一句。全诗八句:“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此诗是诗人遭贬,途经长沙,凭吊贾谊流放之居所后所作。

刘长卿是河北献县人。少时居嵩山读书,后居鄱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中进士,任长州尉。后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元外郎为运转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忤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贬为睦州司马。德宗即位后,擢为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在中国古代的官员中,不算命运最坎坷的,但也属于仕途不顺的。他有许多的不平,愤懑与痛苦。他的诗,写贬谪生活的比较多,也写得好。大概是应了“穷而后工”那条为文之原则吧。

《长沙过贾谊宅》是凭吊贾谊的。贾谊(公元前220~前168年),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十八岁以能诵读诗书,善著文章为郡人称誉。汉文帝任命其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被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贾谊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国防上主张抗击匈奴的攻掠。贾谊可以说是个才高八斗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与学者,可他的命运却非常不济,其主张也难以贯彻实施。

贾谊被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引为同道。同道者,有共同的才华,共同的人格,共同的悲惨遭遇。

“怜君何事到天涯”,一个“到”字,十分的妙。这个“到”,不是自觉自愿的“到”,不是兴高采烈的到,不是光荣光彩的到,而是被迫的到,痛苦的到,无奈的到。这个“到”字,便是“贬”“谪”字的同义语。

“贬”,指降低官职,“谪”,指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谪”,指被降职并被派到边远地区做官。

刘长卿写“怜君何事到天涯”,而不写“怜君何事贬天涯”,是为贾谊,为自己留面子,也是不敢写得太直白,以免触怒了朝廷。

刘长卿问,贾老先生,你因什么事被流放到长沙呢?刘长卿并非不知,而是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古代的官员,之所以被贬,有罪有应得的,它体现了朝廷治国的决心与方略,对于今天来说,这种制度应当说还有一定借鉴意义。与之相反,也有被诬陷被冤屈被误解的。让同时代的人以至后人同情与不平的被贬官被流放者,大抵指后一种。

“何事”到的“天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自己的罪状,不可能整齐划一。给皇帝提意见,皇帝不高兴,是原因。比如韩愈谏迎佛骨,就触怒了皇帝。对朝廷的某项政策不满,是原因;比如某位臣子因朝廷应对旱灾失误,提了意见,被贬了职。“越职言事”,是原因,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招的就是这个祸。与上司不睦,是原因,刘长卿因忤鄂岳观察使,被贬为睦州司马。参与某项革新,皇帝先支持,后反对,是原因。参与者尤其是骨干分子,大多是要被治罪被贬谪的。

到“天涯”之“事”,虽然从微观的角度看,多种多样,不会划一,但从宏观上讲,无非就几条。一日在政治上未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那一个一个,一批一批的官员,让皇帝不舒服不熨帖不高兴了,让皇帝不放心不信任不想重用了。这里面,包括不对皇帝言听计从,对皇帝的批示持怀疑态度,给皇帝给朝廷提意见。皇帝搞假大空搞劳民伤财、贻害社稷的“工程”时,没有举双手赞成,等等。一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未与高官尤其未与顶头上司保持中度一致。上峰是得罪不起的,得罪上峰比得罪皇帝的后果有时还严重还可怕。因为皇帝管的人太多,多了,就有管不过来的时候;就可能使“罪臣”漏网;因为皇帝毕竟是“天子”,胸怀比臣下的相对要大,钻牛角尖,必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情况可能会少一些。得罪了上峰,灾难就更其深重。由此观之,贬谪流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那些被流放全国的“****”,那些被随处迫害的“胡风分子”,那些被批斗被夺权被蹂躏的大大小小、数以百万计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之所以被贬谪被流放被施以非人的待遇,原因往小里说,有千百种千万个,但往大处说,无非就是那么两条,让最高统帅不爽,让顶头上司不爽。俄罗斯“十二月革命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日耳曼人、朝鲜人被斯大林集中到中亚安置,原因其实与上述几条差不到哪里去。

历史的发展极其复杂,但又极其简单。如果用学术的手法,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就贬官文化,出个十本八本书不成问题,而如果用浅显的话讲,一句两句也就点明、点到要害上了,也就够清楚明白了。

“怜君何事到天涯”,因为惹了皇上了,因为惹了权臣了,惹了统治集团了!借用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句式,可以对刘长卿作跨越时空的回答:同是天涯贬谪人,相逢何必要相问!

200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