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8372300000060

第60章 非如此,虽尧舜不能治天下

《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上卷中有一句话,说“蓋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治天”。此话由哪个朝代、什么人讲的,并不重要,而这句话本身,却极为重要。前几年我们常讲两句话,叫“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近两年,我们在搞“八荣八耻”教育,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我以为,千年前古人所讲的那句话,是目前我们治国方略的历史渊源,思想渊源与理论渊源。

治理一个国家难不难?也难,也不难,看你怎么去认识。孔夫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松吧。你不能说孔夫子只做过鲁国这个小国的司寇之类,没治过大国,他那是站着说话腰不疼。他说的有道理。民间有一句话,叫“官越大越好当”。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与小官们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庞杂很繁重,而当官的当大官的,工作则相对简单和轻松。******说过,干部(大约指高级干部)的主要任务有两条:出主意,用干部。

治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需要采取的手段与措施也很多,需要一套班子,甚至一部庞大的办公“机器”才能完成。但把那无数条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等的一归纳,其实也就如古人党项人说的,即赏与罚。或者文雅一点规范一点,叫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有功不赏,说明没有建立起激励机制,缺乏道德正向的导引。对做了好事,有成就有贡献,立了功立了大功者予以奖赏奖励,是一种社会承认,社会褒扬,社会激励。这样做,对当事人是一种肯定,一种安慰,对社会其他成员则是一种号召,一种渗透,一种教育。奖赏好人,奖赏有功者,人心会更加向善,精神会更加向勇。韩信被拜将封侯,是因为他有才有功有大功。韩信被赏,众将士争相效法,汉军更为英勇善战,刘邦的霸业便有了保证。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能让勇者更勇,让懦弱者懒惰者无所作为者也有所改变。现代科学的振兴,虽说不完全是诺贝尔奖推动的结果,但也不能说与该奖无关。中国有许多人,盯诺奖眼睛都快盯出血了,搞创造搞发明使出了吃奶的劲,很大程度上是冲诺奖去的。

有功不赏,不但使有功者灰心,也会使其他人寒心。既然人家作出了那么多努力那么大牺牲那么重要的贡献,尚且被忽视轻视藐视,那别人还干个什么劲儿,不如混日子轻闲安全舒适。社会便淡化了向善向上向勇之心。

有罪不诛,有缺点有错误有罪行不批评不挞伐不教育不惩罚,也不行,那等于社会没有了法纪的底线。那样做,不但邪恶之人得不到惩治,众人内心邪恶的念头邪恶的一面得不到遏制,而且会让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忠厚的人也放松警惕,向邪恶之渊滑去,并最终整出罪恶。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虽器重他,但也不得不杀,否则,蜀军就没法带了。抗日名将张自忠,因其警卫营长强奸民女,下令枪毙。第一次手下人假枪毙瞒过张自忠放走了此人,但此人跟随张自忠之念强烈,从军之愿强烈,在对日前线又赶到了张自忠面前。张自忠一夜未眠,抽了几包烟,仍下了枪杀令。不如此,就无法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谅解与支持,也无法约束军队。

有罪不诛,会使犯罪者缺少甚至没有成本意识与代价意识,也会使更多的人去触犯法网。当前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比较高,经济犯罪的程度也比较高,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而对这些人的惩治,似乎越来越轻,几百万,判几年,几千万,最多死缓。如此的情形,古人可能理解不了,今人呢,也未必完全理解。是不是有点法不治众的味道呢?或者执法不严?

不赏不诛,或赏诛不当,尧舜能否治天下?不好说。

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