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温暖的门边
28380200000102

第102章 富不过三代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意思是说,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花儿也不能永葆鲜妍。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退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常理。所以,富不过三代,似乎是一条不灭的定律。

然而,细推之,“富不过三代”并非殊途同归的真理,更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迷信。很大程度上,家族的兴衰,财富的传承与家族对后代的教育以及他们对财富的理解息息相关。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可见,家庭的兴旺,经济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相反,良好的教育、严格的家教、优秀的品质才是关键性因素。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刚死,赵太后新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发兵东下,赵国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赵求救于齐。齐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非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出兵。而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情势危重之下,触龙晓之以理说服赵太后,让其爱子出质齐国,终于解除了危机。故事说明的深刻道理是:居高位者应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取得人民的拥戴,决不能让其安享父母传得的尊位和高薪。因为,坐享其成不仅业无继者,就连已有的财富也将荡然无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篇中精华之句。计深远,不是暂时为他们提供奢华舒适的生活,而是培养其独立的本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渔”并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生存技能,而是广义上的志向、责任、智慧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种种守业精神。穷则思变,人只有陷于极端穷困艰难的境地才会生出干一番事业改变现状的决心。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人,无不是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经过千辛万苦才获得了财富。但舐犊之情,人皆有之。做父母的怎么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受穷?富家子弟,从小就在父母打下的江山里得到蔽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里能体会到父辈创业的艰辛?即使父母刻意创造条件偶尔来个吃苦教育,也不过是隔靴搔痒,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帝时太后马氏为使子女戒奢从俭,不惜以身为范,当晚辈亲眷来朝拜的时候,她以“常衣大练,裙不加缘”的朴素装扮来示人,结果子女们并不以为然,反而觉得不伦不类。

正如同某些机构利用假期搞“忆苦思甜”或“魔鬼训练营”式的吃苦教育活动,意思是让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借此得到锻炼,学会吃苦。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质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它出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父母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父母将吃穿不尽的财富堆在孩子面前,任其挥霍,却纸上谈兵似的教育其要勤俭节约,其作用显然是微乎其微。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惯于享受,人便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诸如懒惰、浪费、骄纵、自大……当富一代艰苦创业积下家业后,富二代在炫富、张狂中挥霍时,富三代坐吃山空,焉能承继祖业?因此,富不过三代,既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穷富转换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2011年8月15日发表于《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