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让身体不再荒凉
28407900000006

第6章 教学篇

在他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其他的同学都在认真写作业,只有坐在第一排角落里的一个男孩儿不写。他一会儿把同桌的橡皮拿过来,惹得同桌向我告状,一会儿转过身,和身后的同学说话。见后面的同学不理他,他又折只小飞机,飞到不知哪个地方去了,本来可以安静、严肃的课堂因为他的存在变得躁动不安。学生都没有心思做作业,我本来平和的心情也变得很烦躁。这是我读研究生时在一个辅导班做兼职时的情景。

班上这个小男孩,白白净净的圆脸蛋儿,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显得聪明又机灵。可是学习习惯特别不好,上课总是和别的同学说话,布置的任何作业都不写,一直拖到放学回家了,他妈妈打他一顿才开始写。我已经用了可以想到的任何办法,表扬也好,批评也好,吓唬也好,都不起任何作用。和班主任交流,班主任也表示头疼。

这个男孩儿已经失去了对一切的敬畏之心。一个八岁的小孩儿,出现这么强烈的逆反心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一直很纳闷,也一直想找到走进他心灵的办法。

可是一直没有进展,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班里的学生说,他二年级时曾经转学到市里的小学,班里有八十几个学生,老师根本管不过来。他在那儿读了一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养成了一堆坏毛病,只好又转回来了。从此就变成了这样。

我很吃惊,我不敢想象,他在那个班里到底经历过什么?感受过什么?也许是一种不被关注的失落。

他原来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只有17个学生的小集体,班主任非常能干,很有责任心,对所有的学生都很好。学生的成绩都不错。但由于地处郊区,学校比较小。有条件的家长都希望把孩子转到市里去读书。这一转不要紧,一个本来是老师眼珠子底下的孩子,忽然失去了老师的关注,那种失落感,才使孩子希望做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吸引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是把这个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最后导火线,也可以说是使这个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最初起因。他妈妈来接他时,我告诉她孩子的表现情况,她妈妈很歉疚地说:“这些日子对他的关心太少了,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儿,顾不上接送他、照顾他,所以把他送到市里的寄宿学校,没想到会变成这样。”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这个孩子的问题所在。

记得在电视剧《二胎计划》里,生了二胎的妈妈表示,现在有了弟弟,一定要对姐姐更好,给她比原来更多的爱,万万不能把她送到老家,孩子的心理才不会出现创伤。而班里那个小男孩儿的妈妈,显然是犯了严重的错误,有了小弟弟,孩子已经觉得不被关爱了,他的妈妈还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无论他怎么哭闹、反抗,都改不了独自面对冷冰冰的新环境的现实。这种创伤已经很久了,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刚刚八岁的他,不知已经被忽略多长时间了。

一开始,他自卑、内向,后来就用反抗权威的方式引起老师和父母的注意。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和惩罚,他最初还会 害怕,时间长了,他发现老师的招数也就这么多,除了批评、罚站,还能对他怎么样呢?既然不能对他怎么样,他也就一切都无所谓了。

于是他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已经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单纯,再走进他的心变得非常困难。我深深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但他的问题已经不是我一个人所能解决的,他的父母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应该给他更多的爱和关心。他的班主任和所有的任课老师也应该对他格外关注。这样,这个孩子或许还会转变。但在那个小地方,我不敢保证老师和家长有这样的意识。

半年之后,我因为学业加重离开了那家辅导机构。现在,七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个小男孩儿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走出曾经的创伤。

关于上课的语言

这些日子一直在听课,听学生试讲,听参加教学比赛的老师的课,一个很深的感触是:这些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问题。

看看那些上《百家讲坛》的人,王立群、于丹、易中天……他们的语言如何可以做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个错误的字?我想,他们一定是有稿子的。再看看那些电视剧演员,那么一长串话,怎么可以说得又正确又有感情?他们是有剧本的。为什么我们讲课就没有讲稿呢?一节课难道不是艺术品吗?

那年我在中央美院读书的好友告诉我:她的美学老师讲课就是照着《美学十五讲》讲的,他仿佛能把内容背下来,讲得很好。我在河南大学读书时,去旁听文学院一位老师的课。他讲的是现代文学,上课时带着讲稿,从来不看。一坐下就开始讲,逻辑清晰语言准确,讲完了,下课铃刚好响起。我们都觉得,他讲得太精彩了。

我上课也用讲稿,不是怕记不住,而是为了语言更准确,思路更清晰。

第一次去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我是把讲稿背下来,再加以表演的。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知识积累不够,心理素质也不行,只能拿别人的东西去用。

指导学生试讲时,我也一直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写详案。我一再强调,强调到我都觉得自己啰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让自己觉得满意。这时,一位领导的一句话让我心动,他说:“要斟酌每一句话。”多么明确的要求,多么深刻的体悟。他的课讲得很好,他平时说话也很幽默。

我又忽然想到在书上读到的一句话,是说写文章的,我觉得讲课也适用:既要有鸟的眼睛,又要有虫子的眼睛。鸟,可以统观全局,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连贯,自然,符合逻辑。虫子,看不到大局,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一啃。

这样,一节课还能讲不好吗?

废话的价值

我加入了一个孕妈妈群,群里特别热闹,整天整夜地讨论问题。看看,废话就占了三分之二。大家讨论今天吃了什么、怀孕时要不要喝牛奶、要不要补钙,讨论都去医院做了什么检查,讨论谁家生了几个小孩,讨论如何生儿子、如何生女儿……昨天晚上不知谁又发起秀肚子活动,把肚子拍了照片传上去,比比谁的肚子大……最后又讨论妊娠线,今天一早,大家又讨论了一上午羊水穿刺……

刚进这个群的时候,我还真不习惯,觉整天都在讨论无聊的鸡毛蒜皮。时间长了,发现不是那样。

其实每一个妈妈都有一个信念,就是宝宝能够健康,自己在孕期能够轻松一点,少受点苦。所以很多时候,看起来像是在说废话,其实这些废话对准妈妈来说,非常有价值。

她必须讲出来,得到回应,才会引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大家再针对问题讨论讨论,问问题的人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宣泄了心中郁积的困惑和难过,问题也就解决一半了。

想想我们的课堂,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都希望我们的课堂纯净,没有一句废话,同学们的回答也要按照一定的轨道,不可以偏离轨道。所以气氛往往严肃、死气沉沉,这样是不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没有思想的火花,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那么平淡无味。

这样想想,其实很多看似浪费时间的时刻,却为那宝贵时刻的到来做好了铺垫。课堂上的废话,有些仅仅是情绪的宣泄,尽管如此,也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这个宣泄,同学们就没有把内心排空,以迎接新知识的到来。有些废话,后面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只是因为没有人引导,问题便没有机会被提出来。如果没有这些废话,便不能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些废话,可以安慰别人,使那个被安慰的对象觉得受重视,能让他变得开朗,进而给心灵添一把火……

那些看似废话的废话呀……

甘于做小孩

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大学的路上还是小孩,还在不断地探索。我喜欢这句话,它让我不怕犯错误,小孩在摸索的过程中总是会犯很多错误,通过一次又一次试错,最终找到成功的方法。我在教学之中应该勇于进行各种尝试,以平常心对待每次尝试后的失败。就像我对模仿教学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了,却让我总结了很多教训。除了今天勇于尝试之外,它还让我认清现在大学建设的现状,比如处于什么阶段。能够对现实有清醒地认识,不再盲目地去敬畏,去相信,去执行……小孩最高贵的品质是童真,能够像孩子一样真诚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像儿童一样单纯地对待复杂的人与事,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我可不可以不进步呢

在课下聊天的时候,很多同学跟我说,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很迷茫,别人都在进步,自己可不可以不进步呢?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我的看法是:大家一起跑步,如果你跑得慢,你就会被淘汰,失去竞争力,会无法生存。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我不再这样想。

想法改变源自一件事情对我的影响——评职称。今年我该评副高了,如果评上讲师3年之后就能顺利评上副高,评上副高之后3年顺利评上正高,就非常完美,一点都没有耽误时间,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于是我非常努力地准备,写论文,发论文,但还是没能完成评职称的条件。

我有一个一岁半的女儿,特别需要陪伴,在评上讲师之后的3年里,我经历了怀孕、生子、带孩子的过程。我希望多陪陪孩子,还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它们之间显然是矛盾的,于是我每次都非常纠结。每次宝宝生病,我都责怪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每次带着宝宝时,又着急自己没有去工作。

我几乎崩溃,我想,我为什么一定要今年评呢,明年评不也一样吗?我想好好陪陪孩子,有什么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呢?我不想还没有陪伴她,她就已经长大了,离我而去了。我是多么爱她呀!为了她,我放弃一些利益不也心甘情 愿吗?这样想想,总算心理平衡了。没过几天,又受到一些同事的影响。看到人家那么积极上进,我又开始准备材料,仅仅一个星期,嘴里就上火起泡。直到我在喜马拉雅里听到老汪《快学不倦》里的一期节目,里面提到:你可以不发展,只需要保证自己不要掉队,很多人在某一个时期选择慢下来,只要能够维持生活的平衡。

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选择慢下来,能够保持身心平衡,这不是也挺好吗?当有一天我有条件铆足劲儿往前冲的时候,再往前冲吧。

偷偷学技术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制作微课的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次我都忍不住想与同事分享。但讲课的老师一再强调,不要把他的讲课录像给别人,要偷偷学技术。鉴于对老师知识产权的尊重,我没有告诉别人,也没有把录像分享给同事。但老师的话、老师的要求,甚至我对老师为了防止我们把资料给别人而在录像上设置密码的担心,都成为我赶紧看的动力。我把内容全部看完后,感觉收获很大。更让我吃惊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每当想到我要偷偷学技术的时候,心里都忍不住一阵窃喜,仿佛这个秘密可以给我带来强烈的快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找到自己的生命节奏

对“节奏感”这个词,我一直不能深入理解,四季变幻,昼夜交替,是节奏感;呼吸、心跳、脉搏是节奏感;欣赏艺术作品时,文学作品中的起承转合、美术作品中水墨的浓淡干湿也是节奏感。

已经很久没有锻炼的我,有一天去跑步,跑到第五圈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我在心里默默地数拍子,1234、1234,我的脚步也尽量跟着节奏,当我的拍子变成,1、234,1、234的时候,我好像感觉不那么累了,只是跟着拍子机械地向前跑。记得生女儿的时候,我配合运用偶然学到的呼吸方法,大口吸气,使劲儿……心里默默地数,12345678,放松,再大口吸气,再使劲儿……20分钟,女儿就顺利出生了。

现在,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我只需要找准生活的节奏,一定可以挺过去的。在人生的长河中,艰难与坎坷常在,如何跑完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不用怕,只需要找准生活的节奏,坚持下去,生活就不那么可怕,不那么累了。

发现一个有潜力的学生

今天听学生试讲,发现了一个有潜力的学生。

他叫张艺,我一直以为这个有艺术气质的名字属于一个女生,没想到站在讲台上的是个男生。他歪歪倒倒地趴在多媒体设备上,一脸腼腆。我忽然回想起他的教案——对称图形。我当时还提醒他考虑可行性的问题。现在他要讲课了,我还是怀疑。他这节课本来不好讲,他还这么腼腆,能不能讲好啊?

导入开始了,他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图,边看边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工具绘制的?图片播放时配着好听的音乐。同学们都很有兴趣,看起来,开场不错。

粉笔字也是有意练过的,看得出他的用心。接下来的环节就显得有些粗糙,他在介绍绘图版的菜单时,先介绍菜单里有什么,再介绍它们的用处,有些欠思考。我打断了他的讲述,给他提出来。

下面一个环节就让我吃惊了。他给我们示范如何绘制一只蝴蝶,讲解非常详细。最让人感慨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他都讲到了。比如蝴蝶绘制一半,我想,下面应该讲如何复制了吧。没有。他说:“我们现在把它放大,检查一下没有画到的地方,用铅笔调整一下。”然后一点一点调整。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涂色就会溢出来。想得真是周到。

他一步一步地讲,声音不大,普通话也不太标准,把蝴蝶说成“扶蝶”,但这些一点都不影响教室安静,学生的思维都跟他着走。

最后,大家不由自主地鼓掌起来。

真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