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闲适中的挣扎
28414300000031

第31章 校友会之乱弹和瞎琢磨

3月中旬小学的校友活动,先是从黄毅那得到信儿的。这位当年的少先队大队长曾是我的芳邻,虽然极少走动,联系还是比其他校友多了一些。校友会当然是要去的,然而那天还是睡到快九点才起身,举办活动的新校舍完全陌生,是一路打听一路赶过去。

四十多个春秋过去,撇开尊师重道的宏论,无论是师生间的怨怼还是同学间的龃龉,多已淡忘或已释然,甚或历久酿成了醇香。众多的师长,众多的同学,有的是记得模样不记得名字了,有的是记得名字不记得模样了。四十多年的岁月写在脸上,几人不是面目全非了呢?四十多年的岁月隔在当中,几人能不语无伦次呢?──这肯定不算排比句,不合当年老师教我们的规范。其实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同学间也有过不同范围的聚会,有些同学还是见过面的,但很多面孔还是陌生得很,个别同学连名字也记忆模糊了。

说到名字,校友中的公众人物黄莎莎,已经变成篇头提到的“黄毅”了,我们的班长“园园”改成了“红”,班上的淑女“修修”改成了“劲”,淘气包“一年”改成了“渤烽”。三位女生后改的名字,不用说都有“****”的痕迹,其中“修修”这名字改掉了最可惜,我至今觉得它很脱俗很有味道;“一年”的改名已经有“市场经济”的痕迹,据说是“水火相济,蒸蒸日上”云云,只是这新名字繁而拗,不去查看名片就记不起来。

身材高挑的郑扬,是真有四十多年不见了。对她有更多一些的亲切感,因为那时我们的妈妈是同事,周末放学后,我们有机会在妈妈的办公室遇见。还记得区政府机关的小卖部有一种“万年青”酥糖,是我们都喜欢的。记忆中林阿姨也是高挑的身材,气质不凡,早先她似曾经历过舞台生涯,又曾是人艺名导演焦菊隐的搭档,可惜过早在“****”中去世了。一个意外的巧合是,闲聊中听说,郑扬即将迁入我刚住进来的这个小区了,北京那么大,世界竟这么小啊。

聚会时见到盛强和王建新,也想起过往的巧事,他们的父亲先后在中央党校做学员时,我是在那里的图书馆就职;小学时和建新家住得近,他父亲是早就熟络了的,盛强的父亲也见过但是不熟,不过提起曾在崇文区工作的妈妈的名字,他马上就说起了一些相关的事。建新和建成兄弟,不只是小学同学,也是没上过文化课的中学同学,后来是兵团战友,再后来在美国也和他们相聚过并得到过他们的帮助。

外籍同学来得不多。日本的德地立仁,是从我们这个班转去外班的,记得“****”中在东华门路遇,他和好几个不认识的同龄人穿着黄军装(当然不是皇军装)跨在自行车上,停在中组部招待所翠明庄门口的路边,俨然也是老红卫兵的样子,中间的事不知道,前些年他在大和证券做驻京代表是听说过的,这次才知道他又成为中信证券的总经理了,念及他前前后后在中国弄潮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在《纪念白求恩》中那段有名的话,也有点为自己身为中国公民的落伍而惭愧。印度的拉维,听说是在广东经商,他弟弟萨乐玛是低年级的校友,这次看见了。英国的柯红冈没能来,但他的两个哥哥都来了,并且用那么纯正的普通话发了言。看到他们,也想起桑给巴尔的阿里,当年桑给巴尔还没有与********合并,记得有部新闻电影里,出现过******与阿里握手的镜头,这部片子看过不止一次,但片名已不记得了。那时班里还有智利的戈宝生,也像阿里那样比其他同学年长,也是像阿里一样的大个子,他腿有毛病,是支着钢架的,当年在东华门的中国集邮公司门前,不止一次看到他在那里与爱好者们交换邮票,那时北京街上老外还少,像他那样混迹在中国人里面的就更罕见了。现在问到他们的情况,好像没有谁说得上来了。

还有美国的舒友汉,据说他已经去世了。他生前的职业是警察,美国警察!想想自己旅美期间,被警察开罚单没有十次也差不多了吧?愿舒友汉同学安息。他妹妹舒友华呢?也没有谁知道消息。

啰嗦了这些,心里也在琢磨些别的事。

这次校友活动,来的基本是六六届的毕业生,这届学生,算是建校以后从一年级上到六年级的首批学生,当然其中也有人是中途转学来的。聚会来的人虽说不少,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来了。没来的那些同学,当然是各有其原因,不过我猜有人是故意不来的。这无法一个个去指认,不妨笼统地说,如果将那些比较成气候的同学归于一类,就是他们差不多都没来,或是蜻蜓点水般的来一下就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完全没有指责的意思,因为不来未必就是他们的本意。我甚至想到了他们的无奈,他们应该也会怀念早年的时光和校友吧,但是“身份”的差异,使他们不能像我们这般随意,也不排除他们是想要免除我们的尴尬啊。

记得在弗吉尼亚的小镇贝克,在建新的家里,我曾经对主人夫妇说,世事沧桑,我们现在不仅不是一个阶级,也不是一个国籍了啊。其实还不止是我们之间,这个现象在他自家同胞中也是存在的。阶级和国籍,在我们和我们以前的华人观念中烙印是非常深刻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和“一身不事二主”,都是中华文化的古训,这种情结在西方社会中便不那么突出。不同地缘形成的文化,在本身族群里或许相安无事,但是与外部有了交融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冲突。

这话有点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不同文化的存在各有其合理性,在今天的时代,即使固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要去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谓合谐社会,应该是有这种理解与包容,有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作基础的。冬天要去海南打高尔夫的人,早九晚五要乘公交车上班的人,在生活中是无由相交的;但是我天真地想,如果这两种人里都有我的同学,如果他们能在校友会上亲切轻松地闲话,才反映出社会合谐的景象呢。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