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于温柔的消息
28415000000002

第2章 读书的快乐

会读书的人,永远快乐。

我五六岁的时候,邻居中一个八十来岁的老人,总用放大镜在夕阳下读书,他的表情时而快乐时而痛苦。我有一次问他,你看书有什么意思?他说我是在看戏。

那时我太小,还呱呱嗒嗒和老人说了些什么,老人跟我讲了些什么,都记不得了,只记住了老人把读书当成了看戏。此话如何?真不敢妄加评价。但读小说却有看戏的感觉,观众只有你一个,而台上那么多人在表演,这也是一种乐趣。

那老人的儿子不孝顺,常和老人吵架,后来竟把老人的放大镜摔碎了,从那以后,老人一病不起,不久便谢世了。

失去了快乐,活着的确不如死去。

我每年都要读上千万字的文字,而能留下印象的文字却少而又少。

是不是我白读了呢?

过去年轻时读书,对书中的情节以至片断细节和文字都能记个大概真切,今天却做不到了。

今天是不是白读那些书了呢?

后来发现没有白读,那些被目光捕捉过的文字,就像雨渗入土地一样进入我的心灵。

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本书。但每个人的这本书内容和质量却是不同的。要想提高自己这本书的内容和质量,免不了要多读文字的书。

记不清是谁说的了,大概意思是:每一个墓碑下都埋着一部长篇小说。

这句话一直让我警醒。

实际上岂止是每个墓碑下都埋有一部书,即使一个足印、一个哀怨的眼神、一个被丢弃的弹壳,都可能成为一部书。

爱一部书,实际上是爱自己的一段情感、一段经历、一段经验,因为它契合了你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地的心灵需要,你便忘不了它,收藏了它,你实际上是收藏了自己。

这如同音乐,你听完了它,便记下了它。有一天你就觉得它在你耳边缭绕。

有的书你只需要读一遍,有的书你甚至只需读几页,便不再想读下去。

是书写得不好吗?

有的书你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你年老眼花的时候还想读。

是书写得好吗?

醉后方知酒浓,爱后方知情重。这是台湾散文作家林清玄最为得意的一句话。

读书似乎是这样,拥有一本书也是这样。

和一本好书擦肩而过,就如同丢失了一段爱,即便后来寻了回来,也已找不到当初的滋味了。

人人是不是都如此?

不会读书的人是在读书,会读书的人是在读自己。

有些人读书慌慌张张,如同饿急了一般,狼吞虎咽;有些人读书慢条斯理,如同孔雀梳理着羽毛。他们都是些读书的人吗?

一部分人经常讲些书里的话,把他们的话记下来,总能在某一部书的某一页里找到原文;一部分人在写书的时候才读书,他们的书里总是别人的思想。书到底是什么?

大师能成为大师,其中的一条就是读书,可大师是如何读书的呢?

大师最初和我们一样,是以多读为快,后来大师读书开始用减法,他读一本否定一本,可读之书越来越少,最后他觉得任何书都不能引起他的共鸣,任何书都在他思想的射程之内。

他思想的光芒使这些书的火光难以发亮,于是书便成了一页页的纸,大师孤独地思想着。大师在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造就的。

十几年前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也能写出一本书来。

十几年来我不间断地努力着,向着这个目标进发。

十几年来我读了无数的书,涉猎多少个领域,慢慢地觉得写一本书这样的梦想大可不必。

十几年后在我觉得没有必要的时候,我的书出版了。我想我为人们增添了什么,增添了一些阅读的负担,增添了一些读后的后悔;我还想许多书和我的书一样,许多人也和我一样。

我还想,我们盼望着什么的时候,盼望的什么不来到,当我们觉醒开始不需要它的时候,它却来到了。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年轻的时候有牙却没有花生,年老时有了花生却没了牙齿。

人生就充满了悖论,充满了遗憾。这是一个永远的命题,如果书将这恒定的命题表现出来,即是一部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