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于温柔的消息
28415000000031

第31章 英雄无梦

一个炮兵少尉,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凭借着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在35岁的年龄就当上了皇帝,并把整个欧洲——从英伦海峡到俄国边界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稍有点文史知识的人,仅凭这简单的一段话,马上就能猜出这个人来:他是拿破仑·波拿巴。

我们这些人,尽管做着文人,也尽管想把属于文人本分的事情做好,却由于种种限制,往往做不到一个精粹的文人,尤其在史学知识上贫乏得可怜,当然也是可以找出借口的,比如说要历史学家干什么?还可以说知道点历史脉络、规律、人物和故事也就可以了,毕竟不是做历史学问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借口也是很多的,小学中学要应付考试要上一流的大学学堂,到了大学又一心一意圆着作家梦,哪有时间去顾及属于历史系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呢?而且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清楚的,一些著名人物、著名事件乃至一些历史掌故都是可以说出一二三来的,即使世界历史也懂一些古罗马、古埃及的湮没,也知道恺撒和拿破仑……无数的借口和无数的忙乱,总是将自己开脱得一干二净,也从而失去了探究伟大心灵的机会,是幸运还是大不幸,自己也难以说清。

记得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收集名人名言的工作,在一个印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字的红色塑料封皮的笔记本上,记录的第一款名人名言是: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这句名人名言下,注明了语出自拿破仑。已记不清是如何收集到这句话的,是历史老师讲的还是从其他什么书中摘录下来的?都已不得而知,更弗论拿破仑是个什么人这样一个比较而言更深奥的问题了。而到了大学时代,也常爱引用拿破仑的另一句名言:如果你认为我的个头比你矮,我会立刻使你消除这点优势的。引用的场景常常是在和同学下围棋时眼看大势已去懊恼间讲完这句话,随手将棋盘一抹,重新要求再来一局一比高低。明知道引用拿破仑的话绝对是漏洞百出和断章取义,而且也用的不是地方和时候,但在那个场景没有谁去在意,自己当然也不去探究底里,说了也就说了。何况那几年同学们都自己刻苦地为自己编造着名言,或者把自己创造的认为水平高超的一句或一段话强加于某历史名人乃至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名下,或者把某历史名人甚至马克思的名言记于自己名下,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和不相信权威的阶段,而且彼此知道底里,玩完便完,没谁去学究式地探讨一番。

大概是基于初中一年级时首次觅到的那第一句名言,或者是没有任何原因乃至源于一种宿命的色彩,我总是对拿破仑这个人物怀着一种亲切而敬畏的心情,总想走近他,又怕这个人身上的灼热会烫伤自己。这是一种很难把握也很难言传的感受。

以中国的正统史观看,常常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客观的,不考虑人们的心情如何。但在普通人的心目中,那些成功了的英雄,固然令人向往,而一些失败了的英雄,当然也会令人无限尊敬,但是对于那些成功了但后来又因种种原因而失败的英雄,人们的心情总是很复杂,尊敬、惋惜、探究等等结合于一起,很难用朴素的言语描述。

一位个头矮小身体瘦弱的科西嘉青年,凭着舍我其谁的自信和天才的军事智慧,身经百战,东征埃及,驰骋欧洲,终于从一个炮兵少尉一跃登上了法国第一执政和法兰西皇帝的圣位。这个35岁的青年便是拿破仑·波拿巴,他本是胜利的英雄,但他在和阴谋以及和一个与他相比更加有野心更想统治欧洲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的斗争中失败了,他是个失败的英雄。

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对拿破仑做了有节制的评价:“拿破仑不朽的业绩在于他发现了在战术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恩格斯的评价无疑对后人研究拿破仑定下了一个基调:作为成功的英雄,拿破仑的胜利在于他正确地引导并拥有了人民的支持;作为失败的英雄,因为他失去了广大的人民的信赖。

拿破仑是个心地透明的人,单纯、天真、稚气,是用勇气和剑来解决问题的英雄,而不是一个阴险、稳狠、狡诈的政治家,这样的人在政治舞台上注定是要失败的。可是他悟出这个道理显然太晚了,所以他在遗嘱中说:“我死得太早了,我是被英国的政治寡头和它的帮凶们谋杀的,委托你仔细核查我的胃部……别漏掉任何可疑之处……”他只把自己生命的消失归罪于阴谋,却没有把他的整个失败归罪于背叛、贪婪、无耻等阴谋的合成。

士兵们!你们像山洪一样从亚平宁高原上迅速地猛冲下来。你们战胜并消灭了一切阻挡你们前进的敌人。

从奥地利****下解放出来的皮埃蒙特,表现了与法国和平友好相处的天然感情。

米兰是你们的,在全伦巴迪亚上空,到处都飘扬着共和国的旗帜。…………

最近,我一遍又一遍读着拿破仑的著名演讲《开进米兰》,从字里行间感受着这位成功而又失败了的英雄的心志,感受着他时而温柔时而暴躁的易动的感情,我逐渐地领悟到拿破仑的失败不是他的智慧和才气的不足,更不是勇气和意志不够坚定,他的失败纯粹归咎于他个人的性格,他只能做一个英雄而非政治家。英雄和政治家的区别在于性格。与其他英雄相比,拿破仑是个无梦的英雄。

从24岁起屡败保王党军,显露军事天才,由陆军上尉擢升至法军统帅,27岁开始挥师远征,横扫奥地利、意大利、埃及和叙利亚,30岁发动雾月政变,成立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继而称帝,其间屡败反法同盟,并使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意志成为自己的藩属国;驰骋欧洲腹地,纵横英伦海峡、埃及金字塔下。所向无敌,叱咤则风云色变的岁月过去了,拿破仑真正陷入了平生第一次的孤立无援之中。此时大臣塔列朗和富歇上蹿下跳,与反法同盟日夜密谈,妄图把拿破仑赶尽杀绝,而跟随自己身经百战赴汤蹈火的将士们也支吾着不肯给自己什么保证了。拿破仑的心碎了,他没有想到,在枫丹白露这个诗情画意的场所,他竟要把自己头上的法兰西皇帝的冠冕摘下来,双手奉送给与之不停战斗着的波旁王朝,这真是天大的讽刺。无奈之中,拿破仑终于拿起了笔,在桌前默默签署了宣布自愿退位的文件。

“与其说我是被命运击败的,倒不如说我是被战友的自私自利和无情无义击败。”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拿破仑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

自从俄国大撤退后,他身边一直带着一颗黑色小药丸,那是随身医生根据一个古老的配方,用鸦片加嚏根草制成的毒药。夜已深,在长明灯昏暗的灯光映照下的房间里,毫无睡意,一些业已过去的往事纷至沓来,使他处于极端烦恼又极端兴奋的状态中。自愿退位,他没有为自己提任何条件,但为亲眷,为所有和他亲近的人,包括手下的仆人,他都细致地一一提出条件。皇后和儿子将得到帕尔马公国;废后约瑟芬每年有一百万法郎的费用保证,约瑟芬和前夫的儿子欧仁在国外获得了一座豪华的府邸;哥哥和弟弟妹妹都得到了丰厚的一份财富;即是自己,也被慷慨地封为厄尔巴岛的君主,年俸三百万,并可带走原卫队一个营的人马。但是叱咤风云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士兵纷纷离开了他,被他封为藩属国国王的君主们一个个背离诺言,他真正相爱、满足其一切愿望的亲眷没有一个来看望他,哥哥弟弟妹妹和妻子都把他遗忘了,在患难之际,没有任何人想到他。他的仆人也抛弃了他,有的人在离去之时还趁机捞了一把,偷走了他的东西。现在他完全被控制在胜利者的手中。他们想让他出丑,侮辱他,也许还想杀害他。人的卑鄙都使他心碎。

他孤独一人待在房间,把药丸拌入水中喝下,然后上床睡觉,以为再也不会醒来。但是毒性迟迟不肯发作,他紧咬牙关不让自己呕吐,他叫来了几位忠心耿耿的知己中的一位科兰古,把他最心爱的军刀和他的浮雕石像交给科兰古存念。

但他终于没能死成,毒药丸变质失效使他回到了现实中,从而走上了厄尔巴岛,并重演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夺回皇冠的大戏。

厄尔巴岛位于拿破仑的出生地科西嘉南仅50公里处,接近意大利。这个面积只有200平方米、一万多人口的小岛,对于一个控握过欧洲的人来说,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块被大海撕裂的岩礁而已。根据《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保留帝号,但使用权和主权仅限于小岛。就是在这个小岛上,拿破仑把允许保留的400名士兵的武装力量和自愿跟随并保卫他的百姓逾700人组成了一支部队,通过训练、检阅、演习,保证着这支军队的体魄和旺盛斗志,以此为基础,他组织了一个微型国家,修建了海港,组建了一支小舰队。

在厄尔巴岛的日子满打满算只有10个月时间,在退位第二年二月的一天晚上,拿破仑率领着自己不足一千人的军队奇迹般地避开英法舰队的监视,安然在法兰西腹地登陆。一段历史就这样凸现在世人面前。

在拉弗雷隘口,面对受命前来堵截的一营步兵,拿破仑敞开了胸膛,指着心口,一只只枪管全垂下了,士兵们纷纷跪倒于他的脚下,亲吻他的衣服、双手。拿破仑带着他的800士兵和4门野炮翻山越岭向杜伊勒里宫挺进。在格勒诺布尔市郊,驻该城部队一个营的兵力在隘道口奉命阻击拿破仑,拿破仑翻身下马,迎着洞开的枪口带着满面慈祥的笑容走上前去,眼睛紧逼着战士们的躲躲闪闪的目光,他撕开了上衣,露出胸膛:“弟兄们,你们难道想把子弹射进曾经和你们朝夕相处的法国皇帝吗?”士兵们不顾长官的驱使,纷纷放下武器,报以热烈的欢呼:“皇帝万岁!”从这时起,从厄尔巴岛逃出来的拿破仑,带着他的部队再次走向法兰西皇帝的宝座,他的北进变成一次凯旋式,各地守军纷纷扔掉白色的波旁帽章,加入到拿破仑的行列里来。这时发生的另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是,对靠着别人的施舍而重新登上已丢失若干年王位宝座的波旁王朝形成了一个绝大的讽刺:就在一个星期前,统帅着几万精兵的内伊元帅,还向复辟了的路易十八信誓旦旦地声称要用铁笼子将拿破仑带回巴黎,路易十八耳边的保证声尚未消散,拿破仑却给自己的老部下写了一封信:“内伊,来迎接我!我会像以往一样亲切接见你的。”内伊接到信是否权衡过利弊,已无人知晓,但结果是他接到信的当天就站到了士兵的面前:“士兵们!波旁王朝完蛋了,撕下他们的旗帜,跟我去迎接我们英雄的拿破仑陛下吧!”

拿破仑进入巴黎受到的欢迎是几近疯狂的。连波旁王朝的权贵们也受到了感染,他们暗暗叹息:“魔力——拿破仑有魔鬼般的魅力,人们几乎都无法抗拒他的号召,只要他举起旗帜,人们马上就走火入魔般跟着他挥戈跃马。”拿破仑二度登上法兰西帝位的事件,比他金戈铁马奔驰在意大利、俄罗斯腹地更让世界震惊。

英雄生来就是让世界目瞪口呆的。

但是刚刚登上帝位,已标志着这位称雄世界的英雄已把他生命的书本翻到了倒数第二页。

实在不愿看到英雄末路,也实在不愿述说英雄末路的种种原因。英雄末路的原因大都是相同的:无力回天。中国的项羽如此,欧洲的拿破仑也是如此。

已有太多的人对拿破仑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探究,并有结论性描述,比如逆历史潮流而恢复帝制,再比如穷兵黩武式地入侵他国……

但较少有人对一个英雄的荒凉心灵和荒凉情感进行探究。

从24岁投军向保王党打响第一枪,到34岁越级晋升为炮兵准将,十年间打了无数的恶仗、大仗、胜仗,年轻的拿破仑没有想到要去做什么鸟皇帝,“我要去解放欧洲,把《人权宣言》带给所有被解放的国家”。但是路易十六被处死了,路易十七病死在丹佛尔监狱,保王党也作鸟兽散,可是法兰西虽然挣脱了路易家族和保王党徒的统治,却依旧在热月党人的政权里朝不保夕,****的政局和贪婪而狡猾的政客以及在纸醉金迷中不知今夕何夕的狂欢的贵族,都使法兰西和法兰西人民在革命时期面临着再一次回到黑暗和奴役的覆辙;拿破仑从没有想到对业已从路易十七手中夺取的政权做出“彼可取而代之”,他只想做一名军事统帅,但是风雨飘摇的法国和只贪图享乐生活的热月党人的荒淫无耻,都使这位英雄被历史和时代推上了法国第一执行和皇帝的硬邦邦的座椅。

没有想过当皇帝却做了皇帝。当上了皇帝的拿破仑却不是做皇帝的材料。拿破仑缺少做皇帝所必须具备的才能:善于花天酒地、擅长搞阴谋、善于撕毁诺言,擅长把与自己不同政见乃至爱搞小动作的人都统统牺牲掉。他缺少这样的素质。他不但自己不花天酒地,还训诫别人也不许花天酒地;他既然不擅长于阴谋,也应该把搞阴谋的人杀掉,起码也应该流放,但他太相信自己,还依旧重用着这些搞阴谋的高手;他明知道富歇和塔列朗这样的人从开始就没有和自己同心同德过那么一回,而且不停地和自己捣乱并伺机将自己送上绞刑架,但他太大意了,岂止是大意,他还力图去感化他们;还有那个自认为是拿破仑的情敌的贝尔纳多特元帅,他自始至终就盼望着拿破仑倒台,他的不合作与后来公开与拿破仑为敌都是拿破仑所预料到的,但拿破仑依旧给他元帅做,依旧封他作亲王;还有那贪得无厌的兄弟妹妹……

英雄与政治家始终是两条平行的轨道,想做好其中一个就必须舍弃另一个。占着皇帝的宝座却做着英雄的事业,拿破仑后半生便注定是倾斜的。

英雄总是要行动的,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说话,而政治家却不,政治家满面笑容肚腹里却藏着沟壑万千;政治家是不用自己行动的,他生来是靠别人的行动来满足自己肚腹间的欲望;政治家不需要感情,感情是政治家的天敌,但英雄却需要感情汁液的滋养。这种种天然的区别,都诉说着拿破仑是个英雄,是个无梦的英雄。他绝不是个好的皇帝或政治家,而且他压根就没有想做一个政治家。

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政治的阴谋之中,连爱情也是一场政治阴谋的嫁妆,这份充满肮脏漏洞百出的嫁妆让一位从穷乡僻壤中走出的年轻英雄丧失了警惕,接着悲剧的种子就被埋在了潮湿的土壤中,它膨胀了发芽了,并开始结出恶果。

从法国最边远的山区科西嘉岛上走来的27岁的拿破仑,根本就没有曾料到自己的爱情竟是一场阴谋,而且是不由自主地穿上了一身被人穿脏了的衣衫,尽管这衣衫是如此得合体和光艳,但都掩盖不了被人已污染而且即使穿在他的身上后仍不断被染指的事实。英雄有泪不轻弹,英雄更不会把内心的苦楚轻易地全盘托出,英雄只能通过选择更艰险的路,把痛苦和自己全部燃烧融化,英雄自从踏上了选择的那条路后,就不再是自己了。

事实上约瑟芬已有的劣迹和日后的放浪,正是拿破仑毁灭自己的前提。

只想做一名举世无双的军事统帅,只想把《人权宣言》贴满欧洲每一所豪华住宅屋檐下的拿破仑,被政治阴谋和约瑟芬的背叛点燃了心中被压抑的罪恶,他对阴谋和背叛采取的对策不是用阴谋对抗阴谋,而完全是一种摧毁世界和自我的办法。

奥地利、埃及、意大利、俄罗斯构成了拿破仑摧毁自己剩余的那点温情的场所,他只想排遣一些被阴谋和背叛所激起的烦恼和郁闷;可没想到摧毁自己温情和排遣忧愤的同时,使世界都张目于他,也使他走上了一条悲剧的途径。

英雄天生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能保持英雄的品性;英雄只能谢绝鲜花和眼泪,这两种东西,要么摧毁英雄,要么使英雄成为一个白白胖胖没有斗志的蠢材——从而也在另一种方式上摧毁英雄。

拿破仑就是被鲜花和眼泪所牺牲的英雄。

拿破仑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的祸根从与约瑟芬的结合时就已种下。

被欺骗和背叛的痛苦是英雄所难以对付的,英雄习惯了真刀实枪地与敌人面对面地搏斗,对欺骗和背叛这样的阴谋往往束手无策,特别是这些阴谋来自于弱小的隐蔽的敌手时,英雄更感到荒谬。同时荒谬又加大了内心对痛苦的感受,必须将痛苦排泄出去,而排泄痛苦的方法就必须找到更强大更直截了当的敌手,从而将痛苦和自己全部地消耗掉。

拿破仑选择了与世界对抗的途径。他的失败从此就注定了。

何况他的身边都是碌碌无为的小人。小人的存在使这个世界变得复杂起来,小人没有能力,却依靠有能力的人满足他的欲望,小人就如同寄生在健康躯体上的细菌。在整个拿破仑的家族中除了他的母亲,几乎都是小人式的人物,他的哥哥和弟弟无能而又贪得无厌,他的妹妹们****而又自私无耻,他们没有给拿破仑任何温情和帮助,只知道不停地索取,用尽一切手段想从这个人身上捞得更多的东西,他们还习惯用抱怨、喋喋不休、有意疏远等方式加重拿破仑的孤独感;而在拿破仑的政治班底中,小人又何其多矣。

比如贝尔纳多特,他一直是生活在拿破仑阴影中的人物。有许多历史学家给了这位元帅比较好的评价,但在与拿破仑的关系中,这是个十足的小人式人物。他从娶了被拿破仑抛弃的情人德茜蕾后,就永远地生活在拿破仑的阴影之下,他怨恨甚至仇恨拿破仑,但又害怕拿破仑,同时又舍不得拿破仑送给他的元帅职务和头衔,他以沉默和与世无争保持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儿自尊。但是当拿破仑大势已去时,他立刻连国籍都宁可不要,到瑞典去当****,并一改誓言,把枪口对准了拿破仑。而正是这个人,在几年后听到拿破仑的死讯后,不知出于良心的谴责,还是觉得心头的阴影消失了,言不由衷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古今概无例外。

再比如塔列朗、富歇。历史学家从来没有给这两个人好的评价,他们一出场就是以叛徒和反面人物的容貌展现在后人面前的。最初是路易家族的走狗,后来倒戈成为热月党人政权的中坚,再后来又成为拿破仑班底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当时所罕见的。但才华却不能掩盖小人的嘴脸,看风使舵和阳奉阴违使他们本身所具备的超人才华顷刻间消失得一干二净,所留下的仅是一副奸诈和叛徒形象,当他们感觉到拿破仑将日落西山时,再一次倒戈已不可避免……

拿破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孤身与世界对抗的,而他所对抗的巨大的对象中有正义的力量,还有奸诈、贪婪的亚历山大这样的枭雄。

他的失败已经注定。

人们习惯把滑铁卢这个地方当作拿破仑悲剧的最后一个句号。

事实也是如此。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麦城成了他最后的归宿。项羽身经70余战,横扫六合,手已摸到了中国皇帝座椅的扶手,可乌江成了他的终结点。还有落凤坡等地方,都需要英雄去为之扬名。

但滑铁卢的失败却不是拿破仑的性格所致,滑铁卢是拿破仑的真正觉醒,是他为自己的英雄梦的真正一战。可是他觉醒得太晚了。

最后的结局是圣赫勒那岛,这是从厄尔巴岛出来后拿破仑的最后归宿地。

从厄尔巴岛出走时,拿破仑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甚至所预料的可能还会更糟。他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不走出厄尔巴岛,他仍然保留有皇帝的称号,仍然拥有一千人的军队,还有厄尔巴岛这个领地,他会生活得很愉快。但他走了出来,这一步使他跨出了他生命的视线,他被黑暗淹没了。

即使在圣赫勒那岛上的近2000个日日夜夜中,拿破仑也没有对走出厄尔巴岛有一丝悔意,甚至想都没想过是否应该走出这一步;追悔对英雄而言是可耻的。

结局便不言而喻了。“即使拿破仑被幽禁在那个遥远的石头岛上,但他庞大的阴影还是遮盖着大西洋两岸。他活着一天,波旁家族的统治就一天不得安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拿破仑必须死,他如果不死,实在让整个世界不安。“看在上帝的份上,请不要放松对圣赫勒那岛的监视,卫兵和驻军务必经常调防,因为这个混世魔王对他身旁的人具有一种惊人的吸引力……如果那支指派去看守他们的部队在岛上驻扎时间一长,他就能在士兵们中间找到他的支持者。”复辟执政的波旁王朝的内阁大臣这样写给英国的大使,足以说明法国执政者是多么的恐慌,岂止是波旁王朝,惊慌失措的当然还有英国和俄国。

所以结局就明明白白了。

然而,150年后,结局和谜底才由纽约最著名的化验室提出:拿破仑的头发中,砷含量超过正常人的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