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灵魂的指向
28416400000021

第21章 绣“文化”的大姐

阳春三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家里看电视,在老家的大姐打来电话,激动不已地告诉我,她绣了两年半的全版《清明上河图》,差不多再绣两天就要完工了。

大姐开始绣十字绣,应该是在四年前。那个时候,村里有人绣十字绣,在村里经营食品店的大姐,闲着无事好奇地跟着学,想不到这样一来,竟然爱上了这门绣艺。

记得2008年10月,也是一个晚上,她打电话来问我:“你喜不喜欢《兰亭序》?”我听了,愣在电话这端,不知她言出何意。刚开口要问,她便解释道,她正在绣十字绣,想绣幅《兰亭序》送我。

当时,我未知她在学十字绣,更不知她已绣了《福》《钟》等,只是觉得小学三年级没读完的她,估计连繁体字都未必识得几个,要绣成繁杂异常的《兰亭序》,何其难也!便一口回绝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三个多月,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兰亭序》已绣好,准备送到城里去裱,过不了几天就能取,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拿?我听罢,暗吃一惊,忙说先放在老家吧。

到了那年寒假,因为老家有事,我回去了一趟。那幅裱好的绣品《兰亭序》,被服帖地装在了镜框里,长达2米、高约1米。我俯身细观之,发觉非常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皆体现出了“书圣风范”。

那一刻,我不禁深深地震撼了!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一直心存疑惑:没有文化的大姐,干惯了田间的粗活,真能绣成整幅《兰亭序》?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就算给她绣成了,也未必会有多少精美。

这以后,大姐想再绣些作品送我家,虽然我很喜欢她的绣品,但又担心她付出太多的劳累,便一律婉言谢绝了。但大姐似乎并未因此而放手,继续绣她的十字绣,绣好也不拿去出售,全部送给亲朋好友。

2009年上半年,她在网店看好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我们听说那幅图长达6米、高近1米,绣成至少需两年半时间,都劝她放弃这个“疯狂”的念头。但她主意既定,还是花了近600元钱,将其网购了过来。

之后,我回老家总发现她在埋头绣那幅画。好几次,我问她:“你绣这么大的画干吗?”她说:“绣这个有意义。”我又问:“绣出来卖不掉有什么用?”她回答:“放家里看看也舒心。”随即,又补充道:“以后给炜炜、炀炀(作者注:她的两个女儿)做嫁妆,也挺有意义的。”

就这样,大姐无论寒冬酷暑,不分昼夜地绣。在绣的过程中,针尾经常会顶破皮肉,她就在手指上贴上创可贴,或戴副剪掉手指部分的手套。前几天,她在电话里说,这两年半绣下来,磨损了数十双手套和好几打创可贴。

如今,大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完工了。我把消息发到博客和QQ群里,引起了一大批媒体的关注,《浙江日报》《绍兴晚报》《浙江工人日报》和人民网、中国网、绍兴县电视台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通过那些报道的描述和配图,我才了解到这项工程之浩大——运用了79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了550多个人物,五六十匹牛、马、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轿,20多艘大小船只,绘就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繁华和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

这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绣品!令人叹为观止!我觉得它不再是一幅普通的十字绣,而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因为它的每一寸丝线里,都蕴含着大姐辛勤的汗水,以及对艺术的无私热爱,还有常人无法企及的毅力。

面对大姐这个普通农妇的这幅绣品,我想中国的很多艺术家都应该感到汗颜。因为在名利的驱逐下,那些所谓的艺术家,早已抛弃了对艺术的崇敬,一味地粗制滥造,甚至于坑蒙拐骗。相比之下,大姐的这种精神该是何等可贵!她正用自己的“大”,反衬了他们的“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