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灵魂的指向
28416400000034

第34章 廿八都的秋夜

时值暮秋,已近晚上九点,被安排好入住手续,应一位散文作者邀约,一道在住处周边闲逛。不经意间,走近了这个咫尺之遥的古镇。

其实,此行听同行谈得最多的便是这个地方。这缘于同行的一位作家,也就是年逾古稀的汪浙成先生。他于它,无异于陈逸飞于周庄。据说,20多年前,他涉足此地,意外“发现”了它的美妙之处,惊喜之余撰文颂扬,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它得以完善的保护,并在数年后被重点发掘。

这个古镇,就是称谓古怪的廿八都。它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系唐末黄巢起义军开辟的仙霞古道货物中转的首站,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四方关隘拱立,是浙入闽的军事要道和唯一陆上官道,地理位置异常特殊,素有“枫溪锁钥”之称。

山里的夜,来得比城里早,晚上九点这个时辰,换在城里,应该还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可在大山重围的这里,一切都沉浸在了幽暗里,只有零星几点灯火尚在闪烁,以及远处传来的几声零落犬吠。

趁着暮秋的夜色,我们穿过横架于枫溪的水安桥,轻步进入古镇。但见浔里街并不宽敞,跟江南村落的狭巷无异,地面由鹅卵石铺砌,蜿蜒于镇上每个角落。街两旁商行店铺、饭庄客栈林立,期间点缀着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群。由于夜色黯然,我看不清古建筑的黛瓦青墙、雕栋飞梁,但观其格局,显然融合了浙、徽、赣、闽北客家和西洋风格。

听一道前往的散文作者说,这个作为“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的边陲重镇,古时曾设三品游击衙门,郑成功当年随父驻守于此,后才转变为商旅要道,容纳了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外来客商、杂佚。时至今日,3000多人口的古镇,混杂着142种姓氏,使用的方言多达13种。

然而,此刻游走在其间,商行店铺悉数打烊,饭店客栈闭门谢客,镇上的居民大都入眠,我们无缘耳闻13种方言中的任何一种,也无缘目睹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这个历代为屯兵扎营之所,一度为富甲三省边境的商埠,如今显得前所未有的宁静和祥和,再也见不到战鼓雷鸣的印记和商贾云集的繁景。

正在这时,我们来到了一个街角处,那个散文作者突然道:“不远处就是戴笠训练女军统的地方。”话声未落,他打开了手机的灯,我借着那微弱的光,循着他的手指望去,依稀看到在一堵墙上,钉着一块木质标牌,上书“戴笠与女特工陈列馆”。

众所周知,在中华的民国史上,戴笠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生前的一切,对于后人而言,都是无法破解的谜。出于好奇,我建议过去瞧瞧。于是,按着标牌的箭头,我们摸索着前行。几步之遥,一幢深宅大院,横旦在眼前。但此时,重门深锁,鸦雀无声,昔日的得失和成败,宛如秋梦一场,随着世事的变迁,全部湮没于光阴之中,唯留一份神秘,给了这个古镇。

廿八都不大,转眼间,便转了一圈。告别的时候,夜更深了,天也更凉了,这个浮华喧嚣了数百年之久的古镇,已悄无声息地湮没在秋色里,是那么沉寂,是那么恬静。我站在水安桥上,回望了一眼,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顷刻弥漫了整个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