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一样的天空
28419700000007

第7章 过年(外)

冬至,是一年的结尾,也是春节的序幕。

冬至过后,开始数九,也便进入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天寒地冻,江河结冰,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围着围巾、戴着手套,全副武装裹在温暖里。数九寒天,母亲总是对我们几个孩子千叮咛万嘱咐要多穿衣服,马上过年了,不要感冒了。

一过冬至,老家便开始烤火,不管是晴天还是雪天,母亲都会把家中的火盆拾掇出来,掸去上面的灰尘,然后放在厅房中间,烧起一盆火。一家人说说笑笑,围着吃火盆上炖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整个冬天,火盆上香气四溢,屋子里满是欢笑声。围着火盆,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给我们讲了许多她小时候的事和父亲的故事。每年冬天,有火盆相伴,我们都会度过一个美好的冬天。有火盆在,任凭窗外朔风呼啸,心都是暖的,都有家的归宿。

冬天下雪,母亲是喜欢的。母亲一生勤劳,心灵手巧。我们家住在嘉陵江边,在河坝房屋的后面开垦了一片土地,种植了许多葱子、蒜苗、韭菜、白菜、萝卜和豌豆、胡豆,基本上能保证一家人的蔬菜。母亲经常说,下雪好,霜打过的蔬菜把虫子都冻死了,长得好,才好吃。在那个贫瘠的年代,生活艰难,物资匮乏,冬天的主打食物是萝卜红薯,整个冬天很难吃到肉食,像蒜薹、韭黄、花菜等好一点的蔬菜也难吃到,一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不像现在,一到冬至,满城尽是羊肉汤,到处都是喜羊羊。

不过那时鱼和狗肉却能经常吃到。嘉陵江边鱼多,经常吃鱼就不足为奇。但那时吃鱼,除了加些盐、葱、姜等作料外,没有什么油荤,吃起来也没有现在做的鱼好吃。那时,嘉陵江边山上的野狗也比较多,一到冬天,快过年了,在野外打狗的人也便多了起来,这些胆大的人想法搞到一些雷管和土炸药制作成铁砂子,夜晚安放在一些郊外山坡上,只要听到一声炸响,十有八九炸到了野狗。野狗肉开春后却不能乱吃,特别是油菜花开的时候打的野狗,吃了很容易染上狂犬病。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特别是腊八节一过,全家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备年货,酿米酒,杀年猪,腌腊肉,灌香肠,炸果子,买年画,准备压岁钱……到了年关,从母亲的语气和脸上,总是能感觉到似乎有些不喜欢过年。大人怕过年,主要是愁钱,一到过年就得花钱买肉、置年货,还得给孩子准备新衣服。但对于无忧无虑的小孩来说,却喜欢过年,盼望过年。一到过年,就有肉吃,就有瓜子吃,还有油炸的果子吃,当然少不了穿新衣服,少不了压岁钱,少不了放烟花爆竹和看街边演出。每年进入腊月间,小孩们就会在墙头年画的日历上算着,什么时候该过年了。看到母亲开始炸果子,煮腊肉,买年货,就知道年快到了。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看到别人家许多孩子已经买了烟花爆竹,我也按捺不住找大人要钱买烟花爆竹。过年了,母亲的脸上出现了笑容,没有了过多的顾虑,总是会给我们拿一些零钱去买火炮,只是对我们说了几句:别把钱弄丢了。我经常是拿到钱后,就欣喜若狂地冲出家门,跑到日杂公司烟花爆竹专卖点。看到不少的人在购买烟花爆竹,上前询问价格后,并不便宜,品种也只有“地老鼠”和鞭炮。看到条件好的家庭给孩子买了许多,我心刺得很痛,退到一边,只能等他们走后,才怯生生地买了两盒摔炮和三百响的鞭炮赶快回家。就这么一点点的爆竹也让我高兴了一晚上。回到家后,小心翼翼地把鞭炮拆开,到了大年夜三十,一个一个地放,不能一下放完。如果一下放完了,在过大年的时候只能羡慕地看着别家的孩子放鞭炮。

那时过年了,小孩是最高兴的,寒假作业不多,做完作业后,一条街的孩子们都聚在一起捉猫猫、斗鸡、跳绳、划甘蔗、溜滑轮,玩到一天尽兴的时候才回到家中。

春节最重要的是吃年夜饭。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是母亲最高兴的时候。多年来,我们一家人都是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年饭,这顿饭是全家一年最丰盛的饭,能做的菜肴基本全部端上桌面,除了红烧肉、粉蒸肉、夹沙肉、蒜薹肉丝、韭黄肉丝、蒸糯米、香肠腊肉、油炸年糕、香碗等多种花样,还有凉菜、卤菜、炖菜,我那时最爱吃的就是凉拌粉丝和红枣蒸糯米,特别是红枣蒸糯米,是母亲的拿手菜。除了猪肉以外,鸡、鸭、鱼样样都有。鱼是一定不能少的,有红烧鱼、清蒸鱼,象征一年全家人年年有“鱼”(余)。每年的团年饭最少都有十多道菜。在大年三十上午,大家都各自忙活着,不停准备。一到中午十二点,穿着新衣服的小孩在屋外放鞭炮,团年饭准点开始,一家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吃饭,给长辈敬酒,给小孩发压岁钱,给年轻人送上祝福,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特别的热闹和喜气。

吃完团年饭收拾完桌上的碗筷后,按家庭的传统和习惯,老人在家里休息,其余的人带上祭品上山扫墓,祭拜已经过世的老人,希望逝去的亲人像在世时一样,一起享受新年团圆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提醒晚辈不要忘记逝去的亲人。这些习惯和传统一直延续到我们工作安家有了孩子以后,年年如此,岁岁相同。

以后,我在外读书工作,常年漂泊在外,每年尽管很忙,但只要有一点可能,我都会带妻儿回老家陪母亲一起过年,吃年夜饭。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独住。平时,儿女们天南海北,只有在吃年夜饭时,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每当这时候,母亲是最忙碌、最辛苦的。但看到我们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一家人笑语欢歌,母亲说,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候。

游百病

“游百病”是家乡四川省苍溪县一年四季中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而且是春节的延续。每年,在苍溪老百姓中,只有当“游百病”过后,才算这年的春节过完。

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县城居民大门紧锁,老少妇孺,三五成群,举家出游,万人空巷。人们结伴而行,翻山越岭,登高望远,四处游玩,将人体的各种病痛丢弃在山野,保全一年四季身体健康与病魔无缘。

关于“游百病”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苍溪的“游百病”活动始于东晋时期,最初仅限于妇女。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这天夜里,以驱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风俗。以后,不断扩大,当地居民自发形成登高、祈福的健身活动,代代相传,全民参与,流传至今。

当然,这个传说正确与否无法考究,随着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演绎,苍溪“游百病”民俗则世代传承,延续至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很小的时候,在苍溪县城读书,每年这天,便全家出游。当时,“游百病”主要是到塔子山、白鹤山、雪梨山、烟丛寺、临江寺等近郊踏青赏景,也有翻山越岭到麻岭水库、杜里坝、五里子的,最远还有步行到阆中的。当时景点少,多是野外郊游。这几年,苍溪县开发了不少的旅游景点,人们“游百病”大多都流连在滨江花园,漫步在红军渡、梨博园,徜徉于嘉陵江畔,信步于西武当山,在外游走直至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

苍溪县的“游百病”与附近阆中、南充、梓潼、达州等地的“登高”踏青活动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渊源长,而且参加人多,无须动员,男女老少全民参与。活动不分场所,山包、地角、河湾、广场,到处都有人在登高、踏青、健身。“游百病”已经成为一种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近年来,苍溪县大力挖掘“游百病”民俗活动中的全民健身项目,组织各种健身活动,提倡全民参与、健康步行、低碳骑游、环保出游等运动方式,为“游百病”民俗活动赋予新的内涵。

听说,苍溪县已向国家体育总局将正月十六“游百病”全民健身活动申报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想必这项民俗活动今后一定能得到更加完整的保护和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2月16日《西南电力报》副刊·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