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了心中的梦想
28421200000015

第15章 牙雕大师

相同题材的作品很少能引起艺术家的再创作欲望。

李春珂破例了。

他要再用牙雕来反映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

他对这幅画情有独钟。

他是牙雕工艺大师,构思一个适于牙雕的大型题材很不容易。要有一定规模,要有力度,要有文化含量,还要适合牙雕特点。中国古代的画作浩如烟海,即使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名作也俯拾皆是: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对于整根牙来说,这些绘画显得内容不够丰富;而内容宏大的绘画,在宋代也不乏名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其中之一。相比之下,这幅画反映的场面又过于庞大,在一根牙上也很难表现。微缩,视觉感会很差。更重要的是,有了场面的恢宏,少了人物的神态。

李春珂选中《韩熙载夜宴图》,正是看中了画中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1990年,他曾做过骨雕的《韩熙载夜宴图》。相对来说,此幅画在骨上做要容易,但骨的表现力也差。作为大师,他心有不甘,一直想让这幅古代的名画在牙雕上再现。他要把画中的丰富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达到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统一。

原画全长335.5厘米,宽28.7厘米。把它移植到牙上并不容易。画是直的,而牙有弧度;画的宽窄是一致的,而牙是一头粗,一头细;画是平面,而牙雕是立体。这就增加了移植的难度。按照简单的放样平移,视觉效果会错位。这些都是在骨雕上从未遇到的难题。所有这些难题,正是再次引发李春珂创作欲的魅力所在。

这一想法已经在他的心头萦绕了十几年了。当准备进入再创作时,他还是又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来构思这件《韩熙载夜宴图》。他觉得这是一幅古代名画,应该从整体上产生古朴的效果。他在雕刻厂库存仅有的几十根牙中,特意选取了一根存放了30年的老牙。牙体通裂,嵌着很多黑色的条纹。用这种裂痕参差的料,风险很大,眼力不够或是设计不好,做出的活儿肯定全是毛病。而李春珂却觉得,这牙也有优势,经年累月,不会再裂了,受气候的干扰小;有了这些黑色的裂痕,反倒会有古朴的效果。

他每天都在端详着这根牙。透过条条裂痕,他看到的是关于韩熙载的故事,想到的是这幅画分成的5个情节: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脑中浮现的是画中十几个人物46次反复出现在牙体上各自的位置。他要把画中韩熙载、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郎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女伎王屋山等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再现到牙上。一个方案建立,不久又被新的方案推翻。如果按照原画的比例关系设计,在视觉上就会变形。原因是,看画与看牙雕不同。看画,尤其是长卷,不是人动,就是画动;看牙雕则是在一个视点上。按原画平移过来,在视觉上就别扭。人物场景的疏密关系要重新安排,原作人物要有聚有散。仅人物大小的比例关系前后就经过三次大的调整。最后定下来,从一个视点出发设计画面,既不破坏原作的结构,场景看起来又集中,人物比例关系又舒服谐调。

构思还要照顾到牙的特点。牙的罐口处是空心的,直径粗且壁薄,仅一厘米厚;顶部则尖且实。牙雕不是平面的艺术。原样照搬,也要有浮雕的深浅变化,若是再与立体雕相结合,难度要加大许多。不要说具体的雕刻技术要具备相当的功力,就是在用料的安排上,也要先把料最高的部分“站住了”,然后再往深处落,使得最后产生的立体感变得均衡,使整幅作品的深浅与原作相一致。所有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到位,才能动手。为了“站住了”,罐口处雕刻的最深处极薄,再多雕刻一刀就穿透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的厚度。

难度最大的,当然还是作品的中心人物——韩熙载。他是南唐的重臣,来自北方,曾有过收复中原的雄心,是个颇有见地的政治家,但受到了南方派系的排挤和后主李煜的猜疑,故而难施报复,心情沉郁。他看透了南唐政治的腐朽和“国事日非”的前景。尽管李煜又想重用他,韩熙载终不肯出,借沉溺于声色之中,以示无为,明哲自保。李煜得知其“多好声伎,专为夜宴,宾客糅杂”,便命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暗中窥视。凭借记忆,顾闳中准确地把握住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把夜宴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在画中的第一节“听乐”和第四节“清吹”中最为明显。

李春珂正是吃透了名画的内在意韵,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神并致。尤其在第一节中,李春珂最为精心:韩熙载坐在床上,眼睛看着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着胡琴,心神早已离琴而去。是琴声勾起了他的什么心事,不得而知,却让人分明能够感到,他的忧郁沉闷、大志难抒和轻松背后的沉重。

同样都是在听琴,画中的十几个人物各具神态,有的抱手,有的侧耳,有的回顾,有的垂立,均感慨于琴技和沉溺于音乐之中,这本身在画作中就难于表现,而主人公的心在琴外,更是不易。若再把这些表现在雕刻上,难度可想而知。李春珂在人物的形与神上把握得极有分寸,准确地表现了原作所要表达的内涵。

整幅作品忠实于原作,同时又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这里不仅有形似,还有神似。

神似是李春珂追求的境界。

他认为,牙雕是文玩。是文玩就要经得住反复琢磨把玩,经得住时间的浸蚀。中国的牙雕有5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簪。”在早期的制品中,除去一些实用的梳子、牙筒外,还有形如喇叭、薄如蛋壳的制品,工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而以后的牙雕从实用向艺术方向发展,出现了兽面纹和方雷纹等艺术图案。这反映了古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

古人崇尚简约。

李春珂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西北大学进修。他系统学习过中国美术史等课程。尤其在西北大学的学习中,他深刻了解了中国汉唐时代的艺术风格。他到过茂陵,观看过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简练的线条,把马的形与神完美地表现出来,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引起了他对牙雕的反思。

他梳理过中国牙雕艺术的发展脉络。几千年来,牙雕人物的造型大多简约,直到明代,达到了艺术高峰。清代,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牙雕与其他门类一样,也开始崇尚繁琐。而在几百年过去后的民国时期,很多艺人开始模仿明代的工艺品。解放以后,出现了像杨士惠、杨士忠等一批牙雕大师。尤其是,杨士惠还受到了******主席的接见和赞誉。这给牙雕事业以极大的鼓舞。杨氏兄弟还在牙雕上创造了不少新的技法。他们制作的《北海》、《韶山》等一批大型牙雕,代表了新中国一代艺人的水平。

李春珂是在这一代前辈的规矩中成长起来的。他经历过繁复,也学习过简约。可能是学了一辈子的雕刻,对于技术掌握到了娴熟的地步,他渐渐产生了新的想法,有了个性,感到了简约难于表现之所在。技术需要细心和时间。比如几层、十几层,现在发展到几十层的镂空球雕,这在牙雕上是个技术活儿。不论用手工,还是用钻床精确定位,做的方法都是从最深层做起,刀工要好,一层一层雕刻,很费工夫。全面掌握了技术,可以成为雕刻家。而艺术则需要素质和修养,有时还要加上天分。

在体验中,他遇到了技与艺的关系问题。他觉得,技术是基础,没有技术,就没有牙雕的个性,也就没有艺。没有艺,技就缺少了灵魂。他觉得,技是艺的形,艺是技的神,技应该为艺服务。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提出形、神问题的。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解释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时,极为精确地说:“以形写神,即神由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托。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牙雕可以充分展示技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也可以把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鬼斧神工、余音绕梁,让形神兼备,使作品蕴含丰富的内容。繁琐靠的是基本的技术,而简约考验的是对艺术的把握。

因此,在《韩熙载夜宴图》的构思中,李春珂没有按牙雕行的常规设框子——在画作的四周打好框,或是用繁杂的花边来做陪衬,而是直奔主题,直陈其事,只用简练的云卷来做衬托,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画中的人物全都“站住了脚”。这些当然是行话,但可以用一个反推法,便更容易理解,假设用了一个美丽的花边做装饰,肯定会抢夺了画的内容,会有一种“添足”的感觉;而若与原作一模一样,没有了这些云卷,人物少了立足之地,就如飘在空中,失去稳定感。淡淡的几缕云卷,烘托出了古朴的气氛,应是这幅牙雕唯一最好的设想,突出了韩熙载“沉娱声色、逃避现实”的主题。

他知道“学院派”对牙雕行的看法,觉得很匠气,艺人只有到了老年,才能总结经验,做出新意。

牙雕要有艺术含量,经得住把玩。他在追求。

李春珂不想再重复前人走过的道路,时刻在想着发展和创造,想着这一代人给后人留下什么。

李春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物的创作上。他觉得千人一面的作品不属于艺术。创作出人物的个性更需要功夫。他的心血便倾注在了人物上。他做过许多观音像,都各有不同。有人们熟悉的手持柳枝净瓶的形象,还有许多手持花篮或其他物品的形象。在明代,观音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他雕刻的观音也是形态各异,而且极具动感,轻风吹动着衣裙的下摆,人物迈着轻盈的脚步。当然,令人百看不厌的还是人物的面容,头略大些,作为突出的重点。他创作的观音,都是那么慈祥、美丽,端庄、大方,仿佛就是人们心目当中慈母的形象,栩栩如生。

他的工作室,放着一个创作的小品。这个人物穿着大褂,双手一揣,头一低,背比头还高,嘴上贴着封条,眼睛眯成一条线,眼神往上那么一翻,憨气中透着智慧。这个不大的掌上玩物,很有玩味之处,它使人联想起很多东西,什么大智若愚,什么为人处世之类,也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

他的得意之作,大都在一些小品上。《官代流传》便是其中之一。画面上的物品是冠、带、石榴和船,用谐音来为下一代祝福。童男童女在做游戏,互相对视,形离神合,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吉祥如意,令人爱不释手。

他做每件作品都要充分准备。妈祖是他十几年前雕刻的一个作品。之前,他看过好几本关于妈祖的书籍,找了大量的资料,把她的祖籍、生平、经历,都了解透了,这才动手,下笔有神。

所有这些人物,你看不到他们身上穿着多么华丽的服饰,背后衬着多么奇特繁杂的景物,极力突出主题,衬托极为精简,给人以素朴的感觉。素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之一。人只有在“婴儿”时才保有素朴的天质。这种天质在经历了纷繁的社会化过程后,再朝素朴的方向转化,便可达到更高的境界——返璞归真。有人把明代的素朴人物称为“木头人”,但那些人物是艺术上的回归,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反复玩味。这是古人的审美观。当把古代的其他景物、静物的牙雕制品摆放在一起时,你就会为当时雕刻艺术水平的高超而折服,雕刻中的所有技法,包括圆雕、浮雕、镂空雕、镂嵌等技术都得到应用。你会由衷地赞叹,用在人物上的雕刻技法,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韩熙载夜宴图》在画面上看起来很素。这是顾闳中为突出主题的特意设计。景物不多:乐器、家具、器皿以及发式、服饰花纹,都是点到为止,绝不铺张。应该说,这一创作理念打动了李春珂,引起了他的共鸣和创作上的冲动,是与顾闳中在创作思路上的一种暗合。

李春珂在雕刻中调动了多年在人物造型上积累的经验,运用了多种雕刻手法,进一步强化顾闳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浅浮雕、深浮雕、立体雕的组合运用,使牙雕作品大大加强了表现力。这得力于他的制作。李春珂做活儿从不用电动工具,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凿子、雕刀、刮刀、角刀、锉刀,以及牙锯、木锤等工具。从毛坯的凿活儿,到定形后的铲活儿,都是手工。他说,雕活儿就是手工活儿,用了电动工具,活儿的味道就变了。

原作所能提供的仅是一张平面的图画,别的再无可资借鉴的参考图。平面移植过来不难,要把平面转化成立体,就不是一日之功了。一般的人看到一个人物的正面,并不能想见他的侧面。同样,看到了侧面,更难以想见他的正面。这就是毕加索在抽象画作中,要把人物的正面与侧面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原因。

在多年的创作中,李春珂经常遇到人物形象换位的问题。他在工作中潜心揣摸,平时经常留心各种人物雕塑,还时常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日积月累,磨练出了这样的功夫:看到一个人物或是服饰的正面,就能想象出侧面;看到了侧面,就能想象出正面。经验培养了感觉。

人物造型上的深厚功力,是李春珂得以顺利完成牙雕《韩熙载夜宴图》这一巨作的基础。

李春珂的作品,实实在在。活儿如其人。

李春珂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64年,他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象牙雕刻厂。他性格踏实,属于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心思全放在了钻研牙雕的技术上。很快,他成为年轻人里面的尖子。那时讲究学技术,厂里也兴起过名师带高徒。李春珂便有幸跟杨士俊大师学花鸟,后来,又跟孙森大师学人物。老一辈艺人的言传身教,给他的牙雕技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日后,他创作了《化蝶》、《嫦娥奔月》、《思凡》、《麻姑献寿》、《棋乐无穷》牙雕;在孙森大师带领下制作了大型组件牙雕作品《唐王游月宫》、《八十七神仙图》;近些年又做了大型楠木雕组画《大禹治水》、《商鞅变法》、《民族英雄岳飞》、《铁面包拯》等,屈指算来,已有上千件作品。其中的作品多次获奖,并得到了专家及外宾的高度赞扬。

1999年,他被北京工艺美术集团总公司评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具有“一级大师”头衔的在北京工艺美术行里只有16个人,出自于北京玉雕、景泰蓝、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官绣等行业和民间工艺。而搞牙雕的仅有两三个人。一级大师的概念,可以用2003年1月北京市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珍品及工艺大师的认定办法》中的文字来解释:“应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行业展览会上获奖;在继承传统技艺和专业技术创新方面能主持研究、设计工作;具有理论和技艺上的突出贡献;能形成独特的技艺风格;是本行业某技艺领域公认的代表人之一。”这是一把尺子,量出了******当年的水准。

******有他自己的独特经历。上中学时曾经画过一幅学校景色的素描,得到过学校的奖励。这不能说明他在绘画上的天才,却可以看到他对于艺术的喜好。他还对半导体收音机感兴趣,攒过矿石收音机、无线电。直到如今,他还很喜爱攒电视。现在,他的照相、摄像技术具有相当水准。用在这上的投资不小,新近还置下了数码相机。从事了牙雕,他对文学、美术也很爱好,闲时,爱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爱读《艺海拾贝》、《美的旋律》等书籍。当然,读得最多的还是关于美术、雕塑方面的书。尤其是在做一件作品时,几乎把能碰见的有关这一题材的书籍全部买到。他觉得,作为大师要对得起这个称号。没有相当广泛的知识,无法与外界广泛交流,也做不好牙雕。身上装载的知识要与大师的称号相匹配,才能名副其实,要做知识型的大师,要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打量这位大师,他中等身材,方面阔口,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敦厚善良,眉宇间透着一种执著。长时间与他接触,会感觉到他的认性。认准的事非要干到底。年轻时很直,有话直说,得罪过不少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他吸取了经验,变得迂回了。五十而知天命。此时的******没什么所图,没什么可争,一切看得很淡,也就没什么顾及了。牙雕行里有个毛病,对别人的作品一般很少评论。******掌握一个原则,尤其对同行在牙雕活儿上的艺术评价,只要对方愿意听,他就直言不讳,阐明自己的看法,哪怕对方心里不高兴,或是接受不了。他觉得要说公平话,这是对活儿负责,对人负责,更是对艺术负责。

同是人物,用李春珂的《韩熙载夜宴图》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相比,主人公的神态一致,而形态小有不同,顾作中的韩熙载俨然是个北方大汉的模样,而李作中的韩熙载还是北方人,但多了几分儒雅。仔细品味端详,透过韩熙载的表象,隐约能感觉到有一丝******的影子。问是何故,******也莫名其妙。说在凿活儿之时,人物还很粗犷,一到铲活儿、打磨以后,就有了几分文雅。越是这几年的作品,越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不是一种搞艺术人的通病呢?许多著名画家,或者是著名漫画家,其作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都能找到作者本人的影子。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有的人说,画家画来画去,就是在画自己。这也不无道理。作者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当把心血倾注到作品中去的时候,怎么会不融入自己的基因呢?

牙雕《韩熙载夜宴图》在李春珂的眼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若不是厂里催得紧,还可以进一步加工。牙雕放在厂里的展览室。隔着巨大的玻璃罩,他用目光抚摸着自己心爱的作品,从头到尾,眷恋不已。这种心情,很容易理解。艺术是遗憾的。越是巨作,越是伴随着遗憾。艺术家在追求完美。

不过,李春珂觉得,小件作品倒可以完整地体现自己的艺术想法。这些小件,大多线条简练,但艺术构思很是巧妙,寥寥几笔,便使人物形神并致,令人百看不厌。他是个手艺人,但对市场也很了解,知道现在人们喜欢一些刻工多的作品。那些作品有很大的市场。而他却故意拗着走,不去迎合市场,特立独行。说来也很奇怪,他的这些饶有韵味、造型简约的作品往往有更多的仿冒者。

现在市场经济之下,假冒的产品屡禁不止,而且防不胜防。大型作品不好仿冒,小件作品却相对容易。而******的作品刻工不多,较好仿造。他创作的作品,很快,市场上就能出现十几件,或是更多的相同产品。有的还利用名气,直接刻上“李春珂”的字样,追求品牌效应。李春珂对此很是气愤,却又无能为力。假冒产品哪行都有,大的企业都解决不了,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打假。

现在,他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让这些小件的作品,尽量少而慢地流向市场。现在,他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不再有什么东西值得他去争、去夺、去拼,一切都很淡,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不是随遇而安,而是宁静致远。牙雕是一种需要智力、体力和视力的艺术。老一辈的牙雕大师,像杨士俊、孙森等还都在世,但体力、视力已经限制了他们。应该说,李春珂这样屈指可数的大师正处在牙雕艺术的黄金期。他要把这黄金时代更多地献给牙雕事业。他有很多设想,准备搞敦煌,还准备搞清代民俗。这些都是大型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要等全部构想好再动工。

李春珂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宏图大略与生活实际在不停地困扰着他。像李春珂这样的大师,也有不少的烦恼。爱人10年前,患上了莫名其妙的病症,不能确诊是不是脑瘫,这么多年,只能坐在轮椅上,最多能在人扶持的情况下,走上几步。说话不利落,要借助手势比划。面部表情很迟钝。家里现在请了个保姆,但很多事还要******操心。当年女儿高考时,全是爱人操持。今年儿子高考,家里的后勤保障就全靠******了。

******结婚30年,是在一间简易楼房中度过的。添人进口,又在门前接出了一间小房。后来又接出了一间小厨房。本来就不规矩的院子,被众多的小房挤压成了一条极窄的夹道。两年前,他搬进了新楼房,这里还是他的工作室。楼房里不能做活儿,噪音会干扰街坊。住家与工作室,两地相隔十几里远。晚上的时间便只能白白流逝。活儿急时,也只能在心里忍着。

人们大都知道,1989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开始施行。同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在瑞士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大会决定,大象被列为濒危物种的第一类名单,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象牙贸易。决定从1990年1月18日起正式生效。随着媒体的传播,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因此,生产经营象牙制品必须要有林业局和工商局的批准才能进行。北京象牙雕刻厂是北京市唯一一家许可制作经营牙雕制品的企业。但使用的象牙限制在1989年以前进的原料。所剩的原料仅有几百公斤,也做不了多少年了。今后的出路何在?谁也不知道。不仅是原料,厂里也后继乏人。最后一批进厂的学徒工,现在的年龄也已经40多岁。人过30不学艺,应该说牙雕工艺断档了。

牙雕这门手艺伴随着参照物,也已进入濒危状态。社会上多数的人都了解保护濒危动物,而对还有经营许可的企业却知之甚少。他在工作室里,还复印了一张许可证,贴在墙上,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口舌再向别人去解释。******不想让别人用违法的眼光盯着。那样,他的心里不舒服。

他动过念头,想到国外去发展,环境和渠道都已经了解清楚了。思前想后:终究受了党和国家教育培养那么多年,晚年不论背上个什么不明不白的名声也觉得不值;哪怕是受到什么样指责,良心上更过不去。在多种原因中,他矛盾着……

他无奈地做着木雕。木雕与牙雕很接近,但终究在材质上,在做工上有所不同。搞牙雕的改木雕易,搞木雕的做牙雕难。两种料做出的活儿在细密、质感和立体效果上完全不一样。材质再细密的木质,要想做出蝈蝈须是不可能的事。而牙雕的《蝈蝈白菜》却是传统的佳作,再不用说人物的神似了。

他舍不得牙雕。

牙雕《韩熙载夜宴图》问世后,得到了包括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杨伯达在内的5名专家的首肯。2002年月10月20日,由他们组成的专家组,对牙雕《韩熙载夜宴图》进行了评估,意见抄录如下:“《韩熙载夜宴图》由北京工艺美术大师李春珂设计制作,象牙重25.4公斤,长1.8米。”“作者为发挥柔润的牙料质地之美感,并宏扬民族文化,运用简练的明式雕刻手法,以表现人物神态细腻传神,打破了以往常规模式,独出心裁,匠心独运,注重整体效果和画面韵味,在艺术上技术上获得了空前成功。该作品是收藏的难得之作,专家组鉴定为珍品。评估价值为600万元人民币。”

这里有两个词值得关注。“珍品”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解释:“1属于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范围的品种,采用天然、贵重、珍奇或稀有材料制作的作品;2文化内涵深厚,创意新颖,题材健康,主题鲜明,保持优秀传统并具有时代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原创性作品;3作品制作技艺精湛,充分合理利用原料,展示材质美,突出工艺美,风格独特,体现本行业最高水平。”用这三条衡量,任何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明式”的雕刻手法,鲜明地概括了******的艺术特色。

这是他的倾心之作。

他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还会继续走他的路,很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