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挂盘
景泰蓝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自古就是宫廷的艺术,艺人大都集中在京城。现如今,行里大师级的人物已没有几位,而最具创新精神的就数李新民了。
李新民的新,体现在突出了人物和图案绘画的传神;体现在运用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变革。一般来说,景泰蓝应该在故宫里,应该在领奖台上,应该是旅游商店里面的瓶瓶罐罐。而走进李新民的创作室,这些概念就要更新了。他的新作远远超出了印象的边际。
目前,他正在集中精力,构思着不同图案和形状的艺术挂盘。内容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他选择挂盘作为载体,觉得这一形式最能体现个性,最适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形式。最吸引我的,是《西北风》系列。共分为四个画面:《米脂婆姨绥德汉》:画上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头戴白毛巾,身穿白背心,露着强健的肌肉,站在黄河里,拉着牛皮筏。女子穿着大红肚兜、蓝印花布裤子,跪趴在牛皮筏子上。肥硕的臀部居于画面的中心;《儿子叫爸》:女人得意地坐在床上,挺着大大的肚子,男人跪在女人面前,头贴在女人的肚子上,高兴地听着胎音,背后的窗户上挂着红辣椒,喜字还依然鲜红;《双生娃》:窗户上的剪纸褪了色,女人坐在炕沿上,双手把着一个娃,娃的一只手自然往上一翻,顺手揪着一个咂儿,一只狗跑过来在一旁等待着,另一个娃坐在身边,手揪着另一个咂儿在吃;《骑大马》:男人趴在地上,乐呵呵地抽着旱烟袋,儿子骑在爸爸的身上,高兴地仿佛在喊着,驾,女人坐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纳着鞋底。此系列画面朴实生动,色彩鲜艳,内涵丰富。人们为这一对儿西北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而高兴,之余又不免有点儿心酸。里面有新婚与原始生殖崇拜的交织;有女人得子后的喜悦与生活的困顿;有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娱乐形式的贫乏。细心品味,令人浮想联翩。
系列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北京街头印象》系列,用了扭秧歌、遛鸟、探戈、朗朗书声几个内容来概括特定时代的北京清晨。画面则采用了抽象派的风格,反映北京的民风民情。抽象似乎更加远离了景泰蓝的传统,而他不是为了抽象而抽象,目的是拓宽领域。
从话语中听得出,他很得意的是《花季》。画面是一个清纯的现代少女,留着短发,双手拿着书本。身材苗条,穿着现代,眼睛传神,背后点缀着几片橘红色的常春藤,给人青春向上的感觉。还有一些作品更为大胆,直接表现着青春少女的线条美。
艺术挂盘的几十个系列都是人物。人物最能与观赏者直接交流。
此外,还有斑马、长颈鹿一类的造型,几乎都是在景泰蓝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设计。他一改过去全身锦地的传统,利用了景泰蓝工艺特有的铜线,装饰着动物身上的花纹,得体自然,不能不令人想起“巧妙”二字。
作为美术作品,人们会赞叹他的构思和意境。但更为重要的在于,这是工艺品。在景泰蓝行里,能把美术作品转化成手工艺品,而且又那么自然和谐,应该是一种突破,或者说是一种革命。
要想对这个传统行业产生震动,必须要形成规模。
他想让这个行业改变面貌,让景泰蓝脱去神秘的外衣,附以新的生命,走入寻常百姓家。
改变求新
景泰蓝原本是宫廷的物品,专供皇宫贵族享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由此注定了其内容大部分是吉祥富贵、福禄寿一类的图案。这样的御用物品,不太适合出现人物,也与李新民的作品形成巨大的差异。比如说现藏于故宫的珍品。元代的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现存最早的掐丝珐琅制品。明宣德年间的有:双龙大碗。碗的外形以缠枝莲图案作装饰,碗内由“二龙戏珠”图案构成,气势磅礴,形象逼真,制作技艺相当精妙。明万历年间的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甪端、八狮纹尊、栀子花纹蜡台。清乾隆年间的有:广珐琅八宝纹面盆、凫尊、明皇试马图挂屏等。这一类的器物,图案大都是牡丹、菊花、蕉叶、缠枝莲、花卉、饕餮、动物、果实等。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艺术。老与新,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旧时代的艺人都是师徒相袭,口口相传。图案都是固定的格式,做花木图案时,也是枝杈互相穿插,按照一定的规矩,有前有后。什么花压什么叶,都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有了行话——穿枝过梗、差开色不靠色等行规。人们学艺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只能按照师傅教的来做。还有就是做设计师要有相当的绘画艺术功底。只会照着拓是不行的。图案平摆浮搁,把平面的画,转换在圆的体积上,由于透视的原因,肯定会变形,弄不好,就会嘴斜眼歪。这就增加了景泰蓝做人物的难度。
再有,传统景泰蓝的工艺过程是固定的,分为打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几道工序,分工制作。能够制作又能设计的人非常稀少。解放前后的一些著名老艺人也只是能够设计和掐丝。谁也没想过改变或减少哪道工序。甚至于缺了哪道工序,还是景泰蓝吗?在点蓝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粉尘,烧蓝中也难免会出现气泡。这些污点出现在花卉、动物身上还不显眼,如果出现在人物的脸部,就是废品。这也增加了做人物的难度。
改变工艺,难。绘画的语汇是线条和色彩,而景泰蓝的语汇则是铜丝和釉料。用眼睛作为例子,在工艺上,眉毛不能像工笔画一样,做成一根根的,必须用框框来表现。如果做成铜丝的框,再配上铜丝的眼睛,镀上金,所有的线条都是金色,人物就成“金睛火眼”了。**********时,有人提议,景泰蓝也要表现工农兵形象。其结果,反倒被许多人认为是丑化了。自此,人们放弃了用景泰蓝做人物的想法。而李新民做过多次试验,人物不镀金,只烧二遍火,就使铜丝变成了黑色,便于人物的表现。同时,釉料画面还有一种浮雕感。
李新民为了追求亚光效果,不抛光。他根据作品的需要,在深色的背景中,不镀金反而镀银,让线条跳出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衡量作品以艺术为标准,而不是固有的条条框框。有了这些框框就无法做人物。形成固定模式,就不是艺术。
做人物更难,因为人最了解人。俗话说,画人难画手。景泰蓝人物不敢太暴露。多穿衣服没关系,有了服饰就有了花纹,可以多加锦地,避免出现大面积的釉料,影响质量。这里的奥妙,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前的《景泰蓝的制作》,有过形象的描述:“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曾经有人试着做过露胳膊露腿的人物,结果胳膊比腿还粗,比例失调,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谈。至于制作工艺和质量就更难以保障了。
难则难已,人物却最能反映现代社会。景泰蓝要把工艺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艺术要与时代结合起来。经济基础变了,艺术为什么不变呢?固守传统,无异于绝自己的路。变者生,不变者死。
景泰蓝更为强调设计师的作用。好的设计师既要在作品的造型上有创造性,又要熟悉工艺过程的每一道工序。犹如作曲家,既要创作,又要对乐队的每个声部,甚至每件乐器的表现力都要熟悉一样。在工艺过程中,再对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才能制造出完美的作品。
名称来历
改变了工艺还是景泰蓝吗?
景泰蓝,也有人称为珐琅器。在我国,景泰蓝称之为铜胎掐丝珐琅,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而得名。它是一种瓷与金属相结合的独特工艺品。
景泰蓝与珐琅是同义语,但两者还是小有差异。《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景泰蓝的解释:“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用紫铜做成器物的胎,把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填上珐琅彩釉,然后烧成。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辞源》则释为:“美术工艺品,制法于铜器表面涂以珐琅质,烧成各种花纹,花纹四周或嵌银丝,明代宗景泰时,制作极精,故称景泰蓝。今京师仿为之者犹仍其旧称。日本人谓之七宝烧。”
而珐琅,《现代汉语词典》则释为:“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所以,景泰蓝强调的是工艺性,而珐琅更侧重的是外表的材料。珐琅是用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泽物质,它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也就是珐琅彩。
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
对于景泰蓝产生的年代,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景泰蓝诞生在我国,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但波斯的博物馆里,存有2000多年前的珐琅制品。
一说始于元朝,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的喜爱,传入中原。也有说是战争带回了工匠,留在京城。还有说是由传教士自中亚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我国古代工匠们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与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几经改良,发扬光大,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由此可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也有人对此件藏品的断代执不同的观点。古时,珐琅的译名有十几种,如佛菻、佛郎、拂郎、发蓝等。明代的小说《今古奇观》里就有描写,波斯人拿着“****”的酒具。
一说最早创于明代宣德年间,即1426年至1435年,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特别受到皇帝的青睐,以至宫里许多御用器具都改用景泰蓝。在此期间,工匠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称为佛头蓝、宝蓝,现在称为孔雀蓝、宝石蓝,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同时因蓝色珍贵,故而后人约定俗成,将该类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称之为景泰蓝。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尤以明朝宣德年间制作的最为精致。但也有人认为,当时使用的釉料非常光亮,颜色纯正,国人难以企及,推测可能是舶来品。
目前大多数人接受传入说。而景泰蓝在短期内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已具备了铸铜等冶金技术及玻璃、琉璃的制作知识,且懂得控制锻烧的温度,为景泰蓝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按照我们的理解和界定,景泰蓝应该是珐琅釉和金属的结合物。仅此,还远远不够,人们会依照这个意思去理解成搪瓷,因为它也是瓷与金属的结合物。这并不是有意贬低景泰蓝,而是现今我国的景泰蓝制作确实有这个趋势。同样的作品大批量的制作,成为工业品。更为难以理解的是,很多制品较粗糙,设计和做工都差,对于那些大量充斥市场的景泰蓝,有人谑称“景太烂”。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在民国时期,景泰蓝行业只剩下老天利、杨天利少数几个有点儿规模的企业。日本侵华期间是最低潮,景泰蓝制作偷工减料,人们戏称为“河漂子”。刚解放,政府邀集梁思成、费孝通、徐悲鸿、林徽因、吴作人等一批专家、教授,对景泰蓝的形体、花样、颜色进行改良。此举对景泰蓝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重要的是,这些大家为景泰蓝注入了艺术性。
景泰蓝是中国的传统行业,要保护。沿袭,只能使这个行业萎缩。要保护就要发展。
创新杰作
正应了他的名字。李新民的意识里也有一个新字。
早在1992年,他就设计制作了一尊2.03米高的景泰蓝《渡海观音像》。观音身着蓝灰色的掐丝竹叶披风,右手执东陵石雕成的云柳,左手托着青云净瓶,冠嵌着一尊玉佛,脚踏莲花。这么大的人物像,在景泰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工艺上,难度很大。打铜胎儿就是个大问题。他化整为零,分成了36个模子合焊在一起。精度要求很高,每一块尺寸丝毫不能差,必须严丝合缝。凸凹一点儿,都会影响人像的外观。烧活也是个大问题。为做此像,单修了一个3米高的炉。
在设计上,李新民在观音的面、胸、手、足,以及披风的内衬上,没用传统满地掐丝的工艺,而是采用素铜镀金,使整体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在衣纹的处理上,他用加铜丝的方法增加了中国画线描的手法,视觉上加深了效果。
渡海是动态。渡是通过观音衣服的飘动表现的。按照写实的笔法和传统的工艺,衣服应该是一层铜片。这样出来的效果会很单薄,且经不得磕碰。深谙雕塑艺术的李新民,设计时强调整体感。他把衣服飘动的地方全“堵”了起来,使人物及所有的饰物浑然一体。西方的一个艺术家曾经说过,从山上扔下来不损坏的雕塑,才是好的作品。中国历史上自汉唐流传下来的杰作无不如是。
追溯动因,他曾遇见过一位警察,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多一个信佛的,就少一个犯罪的。他由此萌生了要做一尊观音像的念头。他构思了6年。李新民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多次到山西双林寺、河北兴隆寺采风,吸取了明代人物的造型。佛像最为关键的是“开脸”。最后,他取材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的面部造型设计而成。观音慈祥、端庄、圣洁,仿佛母亲一样,既和蔼可亲,又令人肃然起敬。
浑身宝石、松石、玉、镀金,更显出了高贵。初次做这样大的作品,谁也没有把握,为了防止意外,他做了三尊,可能是精诚所至,均一次成功。这三尊观音像刚落成,就分别被台湾和香港的客商买走。北京仅存一尊。当时的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新华社称为“独一份”。《解放军报》称为“国宝”。
穿跃时空。30年前,李新民与同伴合作的《红楼十二帧》,曾得到红学家周汝昌、收藏家徐邦达的赞扬:“立意、做工都不次于‘月漫清游’,后生可畏呀。”月漫清游是反映宫廷生活的12幅国画。当年乾隆皇帝非常赏识,并配以诗文。
1973年,李新民风华正茂。他想把《红楼梦》里众多的人物用工艺美术表现。他有了这个想法,就去找红学专家。**********还没有完全结束,有关的专家各有说法。最后找到了周汝昌。周先生很是支持。这让李新民喜出望外,但《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用若干个画面概括,又觉功力不够,希望周先生给出题目。周先生对他们寄以厚望说,青年人有闯劲,大胆干吧!
李新民大出意外,又兴奋异常,便一头钻进了《红楼梦》里,一口气读了5遍。一个初步的构思渐渐生成。他便打了报告,向厂长说明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准备出差,到外地采风。厂长看到他的热情,很是支持。他带上几十元就离京南下。那时的出差很苦,厂里只报销车费、住宿费。饭费每天补助三毛钱。而实际花费要大于补助。所以,他出一次差,要还一年账。
他与同伴这次出差,准备在南方大量收集素材。一去就是40多天。为找《红楼梦》的外景,他最先到的是苏州。他找到当时的苏州市革命委员会宣传部。部里一位同志正在看《苏州地方志》。李新民说明了来意。那位同志很支持,对李新民说,我给你开封信,你可以到苏州的公园免费参观。接着拿出纸笔,抬头写下“各个公园:……”李新民高兴极了,拿着这封介绍信,走遍了苏州大大小小的公园,串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
在苏州,他画了大量的素描,照了很多照片。印象最深的是苏州园林狮子林里隔扇上的硬楞子。它比一般窗棱复杂多了,而且没有规律可循。在背景里,他采用了硬楞子作为隔扇。这一图形,他画了3天。
他把一部《红楼梦》浓缩为12个画面:宝玉摔玉;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钗扑蝶;鸳鸯铰发;芦雪亭联句;尤三姐殉情;检抄大观园;鸳鸯女遇鸳鸯;抚琴悲往事;杜撰芙蓉诔;黛玉焚稿。每一幅的材料是3厘米厚的象牙浮雕。有30厘米宽,90厘米长。人物众多,廊回曲折,透视感强。而且每幅都配以一幅周汝昌的题字。图文相映成辉。每幅用工3个月。
这幅作品刚做成,便被国外买走,现在不知去向。这在李新民的心中是一大遗憾。他很想再做一个,了却心中的遗憾,但一是没有资金,更重要的是原始资料丢失了很多,仅存有一些复印出来的图片。
国外发展
景泰蓝在欧洲很流行。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有大量的珐琅艺术品馆藏。
匈牙利的科奇科美特,每年举办一次国际珐琅艺术节。世界各地的景泰蓝艺术家都会云集于此。中国接到过两次邀请。李新民作为大师到那里考察过一次。我们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我们。后来,艺术节就不再邀请中国了。原因是艺术节不能出现工业品。这一点,让李新民很受刺激。
虽然只是一次,却令李新民耳目一新,眼界大开。他们的作品色彩漂亮,珐琅纯度很高。釉料能多达几百种,是我们的十几倍。制作方法多样。掐丝还是不掐丝,要根据作品的需要。欧洲的设计师已经在充任制作者。参加者甚至可以自带材料、工具,或是由举办方提供,现场制作。个性化与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有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些现代派的作品,故意扭曲的设计,让人们甚至怀疑,这还是景泰蓝吗?不论是生活题材还是宗教题材,艺术含量非常高。比如有一件宗教题材的制品:落日的余辉,映衬着修女的身影,融在一片金线编织的教堂里。设计者巧妙运用了铜线镀金的效果,使修道院显得格外庄严辉煌。
艺术节上,同是东方的日本,虽只带去了几十件作品,却格外抢眼。其高超的艺术性和精致的品质,足以打动人心。景泰蓝在日本叫七宝烧。七宝大约泛指7种釉料。据说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在什么年代,无可考证。有人猜测,是战争或其他的因素,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手工艺品,人的因素极为重要。
上个世纪曾出现过景泰蓝泄密事件。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曾参观过北京工艺美术工厂,看了景泰蓝的制作。釉料、打胎儿、八卦炉、锦地、砸克儿机等都参观过。后来有位记者在国外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把景泰蓝与宣纸一块儿,说传统工艺外泄。到了80年代,中央把这一事件当成典型,开始调查。断断续续,经过近10年的调查,结果是技术没有外泄,反而落后于人家。
李新民看过日本的制品,知道人家在设计和工艺上比咱们都强。咱们是工业品,人家是艺术品;咱们制作较粗糙,设计模式化,人家制作精细,设计独特;咱们多为铜胎儿,人家多为银胎儿;咱们掐丝突出来,人家的丝嵌在釉里;咱们的釉料颜色发闷,人家的釉料艳丽、丰富、透明,有的能看到胎。人家制作的一件作品,精致到无可挑剔。设计的思路上没有人家广,制作的精细程度没有人家深。这些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学习改变的。
本来就不如人家,还有什么秘密可保。《北京志》上载:“1993年12月6日,经中国全国轻工总会保密委员会批准,景泰蓝工艺不再属于国家秘密。”景泰蓝至此宣告解密。
对于日本,不少人认为,景泰蓝的祖先在中国,工艺的根在中国。当年中国人把珐琅进行了改造,创造出了景泰蓝。日本人学习了景泰蓝,把它变成了七宝烧。日本的七宝烧大师高桥通子还到中国传授过工艺。李新民让职工学习,咱们的人还不愿意学。后来有人曾经学着做过七宝烧,但怎么也做不好。原因在于,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艺术可以学习,但不能照搬。
前几年,李新民到过日本。日本的七宝烧工艺水平极高,一些器皿、饰物做工极为讲究。最大的工厂只有20多人。那里的工艺美术家,一年只做几件制品,保证件件都是精品。釉料色彩亮丽,外表光亮照人,让人不忍触摸。图案设计以花卉为主,但都形象逼真。有一件作品,图案为水里的金鱼,动感极强,仿佛在翩翩游动。
七宝烧的工艺也很严格。毛坯根本看不到接口。看了日本的七宝烧,才知道什么是精工细作。据说,一件好的七宝烧,可以换一辆汽车。
不解之缘
鉴于对景泰蓝的深入了解,李新民在景泰蓝的创作上更为注重艺术性。他反对因循守旧,不能只重工,不重艺,一定要注入文化内涵。他大胆想象,最先在瓶瓶罐罐的图案上进行设计,使制品融入了艺术性。
《玉花瓶》取材李清照《如梦令》。他对“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极深的理解。《宝兴瓶》是以少女与鸽子作为装饰,表现了清纯、和平、和谐的主题。《银兴瓶》是件倒梯形的瓶子。上边是几缕春风拂动的柳条,下边是一只展翅下飞的白鹭,极具动感。
最能体现李新民设计思想的是《太白瓶》。它原来的图案是花卉。李新民也觉得奇怪,“太白瓶”怎么没有李太白呢?他对这款瓶的图案重新设计,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太白邀月画在了瓶子上。这一变革,增加了瓶子的艺术含量,使得这款瓶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最畅销的产品,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益。之后,很多人在仿造这款瓶,但大都做不好。李新民接到过不少邀请,要他去指导。说到此,李新民笑着说,做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艺术功力。做人物,不仅正着看,还要从头顶往下看,才能看出人物正不正。
他对古典诗词很感兴趣,还想把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运用到设计中。尤其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段儿感人故事,在他的心中擦抹不去。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也激动着他的心。
能把这些意境深远的诗词转化成图案,需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他跟美术有一段不解之缘。
1941年,李新民出生在河北藁城。1949年到北京良乡上学。父亲在这儿的京华美术学院教美术。那时,李新民悄悄喜欢上了美术,经常偷偷画画。有一次父亲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画良乡的昊天塔。李新民也画了一张,夹在父亲收上来的作业里,想看看能得多少分。父亲在这一摞作业里,给了三个满分,其中就有这一张。李新民看了后,非常高兴,对父亲说,这张是我画的。父亲很生气地说,你添什么乱!
自那以后,李新民更爱画了,还经常在学校得奖。
父亲本想让李新民考大学。初三那年,他趁父亲不在,报考了工艺美术学校。老师问:“你家里人同意吗?”他说:“同意。”
良乡离北京不近。那时还是长途汽车,一天开不了几趟。考试那天清晨下起了大雨。他赶到汽车站刚好过了7点。李新民想,完了,便踩着泥泞的路,懊丧地往回走。迎面正好过来他的老师,问明原因后就说:“你干嘛不等下一趟9点的车呢?是晚了,碰碰运气呀!”
李新民赶到考场已经10点多了。幸好还没考完。他说完了情况,央告着说:“让我试试吧。”监考老师动了恻隐之心说:“时间不多了,考题是对称的装饰图案,你画1/2吧。”李新民坐在位子上,一看表,时间太紧了,他灵机一动,画了1/4。
第二天还要考素描。他怕再晚,干脆就睡在了火车站。十几岁的他,过度紧张,加上天热中暑,恶心、吐。晚上,他敲开药铺的门,买了瓶十滴水喝,才稳住病情,坚持到天亮。考试的感觉还可以。他回到学校等待。
十几天后,邮递员来叫李新民,是工艺美术学校来的信。打开一看,里面写着:新同学,欢迎你。他兴奋地对同学高声叫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
一连串的巧合,使他走上了工艺美术之路。
1962年,他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工厂,10多年后到了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又10年,被调到北京市珐琅厂任总工艺美术师。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他搞过玉雕、牙雕、金丝镶嵌等多种行业的设计,掌握了多种工艺门类的特点。他的国画和版画也是很有功力,意境深远,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及国外展览,专业媒体也多次对他做过介绍。正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拓宽了他的思路。他相信唐代诗人杜甫的学习方法,“转益多师是汝师”。
作为珐琅艺术的掌门人,他深入了解了景泰蓝的现状,研究了景泰蓝的工艺和市场,根据世界三大宗教的覆盖面,挖掘其深厚的内涵,提出了景泰蓝华夏文化、******文化和欧美文化三个系列产品的发展方向。在景泰蓝的展室里摆放着风格各异、色彩不同的展品。这些产品在当时纷杂的市场中,为景泰蓝的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设计人员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并且,他用身体力行的设计和作品赢得了市场。
生活动力
李新民是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也是性情中人。他讲话的声音很柔和,走起路来也很轻快。其实,他脾气也大。这也导致了他情感生活的破裂。
有句俗话: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媳妇大他两岁。按一般的道理,家庭和谐有了一半的基础。媳妇是父亲的学生,早年失去了双亲。父亲看她孤苦零丁,十分可怜,便做主让她做了儿媳。孤儿的生活艰难,历练了人生,也培养了她极强的个性。李新民的脾气也不好,急了还骂人,俩人经常吵架,有时不能正常上班。情绪极端时,李新民摔锅,她再补上一锤。
李新民结婚时20岁。她没有工作。生活就靠李新民的37元。有了三个孩子,家里的生活更是拮据。再加上他常出差采风,往里赔钱,日子更为艰苦。有一次过春节,他把面票弄丢,痛苦极了。家里正等着包饺子,这个年怎么过呀?大年三十那天,他来到厂里的食堂,在记账单上赊了二斤饺子,又到商店,买了瓶1.5元的香槟酒,骑上自行车,冻着手,回到家,把酒瓶往桌上一蹾说,咱们过年!他看着一个四岁、一个一岁的孩子暗暗落着泪:“我个大老爷们儿,怎么连个家也养不起呀!”
妻子后来找了一份每月挣20元的工作,生活上好了些。前两个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与他们的感情也很淡漠。
生活的困顿和情感的拖累,使李新民的寄托转移到了艺术上,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上,在艺术构思中去寻找快乐。他设计渡海观音,不妨看作是情感的寄托,是想通过塑像,去抚慰更多人的心灵。为了做这尊观音像,他住在京郊的窦店,5个月没回家。石膏沾满他的全身,“转腰龙”转到眼睛上,也不在乎。医生说,再来晚点儿,眼睛就该瞎了。
直到1994年,他觉得孩子们长大成人,才正式与媳妇分手。走时,他撂下一笔钱和房子,拿着几本书,只身离开了家,在单位过起了单身生活。
两年后,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比他小10岁,是个老姑娘。他有些害怕。经过长时间的了解,人很老实,脾气温顺,很有教养,他放心了。
有一次,朋友借了他一套24式太极剑法的书。他们准备练,就一块到商店去买剑。男人到商店总是直去直回。女人则要转个遍,看这问那。时间一长,李新民急了:怎么那么啰嗦,爱买就买,不买就走。说着,大步就往外走。售货员在后面对她说:那个老头怎么这么倔!事后,李新民也觉得有点儿过。之后还有很多小事,什么丢了东西赖她等等,她从没发过火。他心里很得意。这样好的脾气,算是找着了。
老年人结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说起这个话题,孩子们不是反对,就是故意岔开话题——持续了4年。1998年,他们喜结良缘。
前两年,李新民退休。女儿在国外生小孩,让他们到国外连看孩子再度过晚年生活。有人劝李新民夫妇二人去,说这可是融洽母女关系的大好机会。他们去了。在国外,生活非常优越,也有华人聚集的场所。李新民总觉得不对劲,心里好像缺点儿什么。一次,他对女儿说,放不下景泰蓝,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很多设计想法没有实现,2005年还想准备举办景泰蓝个人作品展。这里真的待不下去。一片好心的女儿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心思。
他们又回到了国内。生活上差了许多。家又远,时常住在创作室里,吃喝凑合,冷热就睡在办公桌上。有生之年,他就是想把一生的想法和一身的才华表现出来,希望景泰蓝行业能有巨大的改观。自己也曾试着闯荡过,但限于资金的不足而未果。他不死心,依然执着,把仅有的积蓄拿出来,用在了景泰蓝的制作上。做过几百个艺术挂盘,限于行业的现状和人们浮躁的心理,以及他很高的艺术追求,大量的作品都成了废品而扔掉。这无疑加大了成本。
他很得意有一个好妻子。大事面前,即使是动用了积蓄,她都是一句话:听你的,生活上过得去就成。李新民非常知足。她给了他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其实,心情比环境更重要。
我让他形容一下她的相貌。
他说,一般。
不会是搞美术的眼光太苛刻了吧!有相片吗?
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这是前几年他拍的:公园,雪后初晴。松树衬托着一张圆圆的脸,红红的。这使我想起了他要做的艺术挂盘——人面桃花。
他的艺术挂盘出现那么多的少女。我想,这是对美的向往,是美好心灵的萌动。
但愿这种心灵能够长久,使景泰蓝出现更多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