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了心中的梦想
28421200000023

第23章 辉县——河南教育的未来

引子

豫北。太行山下。辉县市。

历史古城,西周时称共国。隋称共城。

这里是山区。王屋山就在附近。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区。尽管是传说,作为地域文化,却真实刻划了地域人的性格特征。山里人自有性格。祖祖辈辈与大山磨砺而成的钻劲儿与韧劲儿。用当地人的话说,是认死理,倔强,实干。认准的事,就要干到底。地域人的性格一代传接着一代。

当代,英雄的辉县人为改变生存条件,向大自然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英雄的辉县人曾以“治山治水”闻名全国,“辉县人民干得好”响彻在祖国神州大地。而今,辉县人的意识进一步提升,治贫先治愚,在教育战线上,一代新“愚公”战天斗地,向愚昧宣战,向落后宣战,取得了巨大成绩,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凯歌。

起因

到这里采访,时刻能体会到地域人的战天斗地的性格。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的命运,这是山里人萦绕心中的梦想。祖祖辈辈,不知多少代人在为之奋斗。

解放后,辉县的治山治水早就出了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辉县人民为了改变生存条件,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劈山路、拦河造田、治山治水、修山路、修水库、造梯田,上世纪国家一位领导人夸奖:“辉县人民干得好”,并以此为题,拍了新闻电影纪录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为此,穆青曾9次来到这里,进行采访。

进入新世纪。当******关切“三农”问题时,辉县人也把目光集中在农民身上,把教育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哪里入手?选择中,政府没有急功近利,不搞形象工程,拿出3个亿办教育,并且把教育放在了2005年的政府1号文件上,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作为这一年的头等大事来安排。谈到此事,********贾生祥说:“经济支持是输血,教育是造血。有了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发展一个地区,要做的事非常多。什么是主要矛盾?轻重缓急,自然有个排序。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而应更多地看明天、看未来,未来是什么,是教育。”贾书记下了决心,要使教育事业成为辉县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对外展示形象的“名片”。实现教育事业全面提速,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精心打造新一代辉县人的精神品牌。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辉县的面貌,必须从教育抓起。

市长王可明经常现场办公,强调以“科教兴市”为先导,以“人才强市”为基础,通过教育,从根本上让山里人走出“越穷越愚,越愚越穷”的命运,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要求共用经费一定要到位,用于学校的正常办公。要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的面貌,必须从教育做起。

市委、市政府下了这样大的决心,把教育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给了身为教育局长的牛松民以极大的压力。他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深知肩上的重任。这里的地理条件在河南省是比较差的。山区丘陵占70%,人口有78万,26个乡镇,533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2000年时,小学有486所,教学点138个,单人单岗72个。一个教师带6个学生的复式班。一至五年级,再加一个学前班。学生最少时只能隔年招生。老师是教师,是校工,又是炊事员。这就是现实。困难之大,可以想象。他说:“山区人更应受到好的教育。办教育需要经费,过去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是要做多少事,筹多少钱。”这一理念逐步深入到每个校长、教师的心中,并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理解和支持。

牛松民对辉县教育作了全面的分析后说:“普通教育是明天经济,职业教育是今天经济,德育教育是全面素质的提高,从抓基础教育开始,打造新一代辉县人的品牌。教育要抓好,与经济不脱节,使教育成为一面旗帜,实现市委、市政府的诺言,使教育成为对外展示辉县形象的一张‘名片’,拿得出,叫得响。不论走到哪儿,让这里的人都能挺起胸膛说,‘我是河南辉县人’。”

几年来,在牛松民局长的具体领导下,辉县市教育从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河南乃至全国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模式。

山区寄宿制教育

山里人苦。教育更是艰苦。我们在许多照片里见到过山区教育的情景,在这里也能看到。

石头垒的教室,窗户只有一尺见方,里面坐着大小不一的学生。当地人有句话:“土房子,土桌子,里面坐着几个土孩子。”一个教师要带四五个年级的全部课程。给这个学生讲完,再给那个学生讲。教师就是长出三头六臂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至于音、体、美根本无法开课。教师除要教学外,还要当校长、校工,当家长、炊事员。学生每天上学往返几十里山路,有的路段台阶高,爬着才能上去;有的路只有二尺宽,下面就是百丈悬崖。几十年来,学生掉崖事件发生过不少。由于路远,女生上完小学就辍学了。残疾孩子根本无法上学。就是这样,上学路上还要拾柴禾,准备午饭。学生自己带锅挂在教室的墙上,中午用三块石头架起锅,把带来的面条、菜和盐一起煮。有的教师也与孩子同吃。但教师、家长都知道,再苦也要送孩子上学。这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有的家长采取最直接的方式,让孩子看电视,指着一个美丽的画面问孩子:那里好不好?好。只有上学才能到那里去。

为了改变山区的这种教学状况。辉县市教育局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夜不能寐,思索着山区小学教育的出路。他们想到了愚公,想到了当年辉县人战天斗地的精神,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去劈山修路,移山填海。现在,也要拿出愚公的精神,再苦再难,也要让山里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辉县市教育局的领导,经过调查、论证,大胆地设想:撤点并校,建立寄宿制中心小学,投资1500万元,在21个乡实行了寄宿制教育,把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在条件较好的乡建立起中心学校,教育条件大为改观,规模效益已凸现出来,彰显出极大的优越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此举给辉县市山区教育带来曙光,也为全国山区寄宿制学校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拍石头乡是省级贫困乡。90%以上的学生都要靠政府的补助,免交学费。此乡全是山地。有17个行政村、143个自然村。原来有24个教学点。有8所学校是单人单岗。这样把23所小学整合到了一起。拍石头乡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我们走进学校,有一种崭新的感觉,一边是教学楼,一边是宿舍楼。操场中间竖立着五星红旗。校门旁的一面墙上书写着:沐浴晨风想一想,今天我该干什么?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我努力了吗?

宿舍楼分3层。每间宿舍大约有40多平方米。宿舍里放着14个上下的双人床,床与床相连。他们把这种床称为“姊妹床”。让同一家的姐妹或兄弟或邻居睡在一起,大小之间、相互之间有个照顾。宿舍能住600多个学生。目前在校生有400多个。

学生每天的伙食费,依年级的不同,在1.5元至2元不等。每天中午一个菜,保证吃饱。每周吃一次肉。校长说:“要增加伙食费,学生家里承受不起。这样的伙食比在家里只吃红薯、咸萝卜,一年吃一次肉要好多了。学生每个学期交上20元住宿费和伙食费就可以上学了。”

学生小的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要让他们吃好、睡好、学习好。学校首先加强学生的食宿管理。挑选了责任心强的男女各两名当保育教师,晚上与学生睡一起。吃药、起夜等一应特点都要掌握。同时强调规范化和卫生管理。宿舍做到4条线:被子、脸盆、枕头、毛巾都要放置整齐,排成一条线。每周换一次床单。饮食上要求采买人员到定点粮油商店购买;蔬菜必须保证新鲜。变色的菜坚决扔掉。最初办寄宿制时,有的家长不放心,跟着学生住了一个星期,一下就放心了。以前家长因接送学生,占去大量劳动力。现在可以放心到外面打工了。家长说:“打一个月的工,一年的食宿费就出来了。”

实行寄宿制后,教师可以重新优化组合,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实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音、体、美可以让乡中学的教师来代课。电脑课学生可以到中学去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期末,学校整体成绩从原来的倒数第三,提升到全县185所小学中的第31名。

教了27年课的教师张文锦一辈子扎根山区,就为能够吃上饱饭,上到高中,放弃了再进大学的机会,献身教育事业,但无怨无悔。寄宿制使他不用再爬山越岭。他说:“以前是生活苦,教学苦,行路苦。爬山路,皮鞋三天就一双。我们20多年没穿过皮鞋,只能穿球鞋。现在穿上皮鞋,脚不适应。但脚不适应,心里却舒服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有战斗力、凝聚力、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的教师队伍,经过他们的努力,现在每年从这里能走出30多个大专生。近几年还有3个就读过的学生考入了清华北大。学校还吸引了林州市、山西省等农村的学生,甚至新乡等大中城市也有学生来此就读。辉县市寄宿制小学的试办成功,开辟了山区办学的新天地。

山区寄宿制学校优化了教师队伍,开足开全了课程,实现了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全国开辟了一条新的山区教育的模式,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职业学校

“‘订单式’培养和面向‘三农’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教育局长牛松民说。他的思路是让培养出来的人或是“飞鸽牌”或是“落地牌”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辉县,改变辉县人的面貌。辉县人世代有着改变命运的决心,有着改天换地的气概。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敢与山斗,不是愚公是智叟。话里内容丰富,细细品味,也不乏山里人的性格。过去愚公移山,靠的是身背肩挑,靠的是手工劳动。而今天的辉县人要改变命运,靠的是聪明才智,靠的是科学、技术。要让生产力插上翅膀。

辉县市共有7所职业学校。近年来,教育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布局,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质量是生命线,就业是生存线”的办学理念,形成“重点专业重点办,重点专业走市场”的办学方针。针对山区农村的特点,增加办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为该市培养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落地牌”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结构需求,开设旅游、财务管理、饮食服务、药材种植、养殖、建筑、电子电器、家政服务、机械制造、数控机床、卫生保健专业。每年可完成学历教育1000人,短期培训15000人,劳务输出3000人。目前,已完成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400人。

近年来,辉县市在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照“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成人教育服务三农”的办学思路,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实用人才,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该市的两所职业高中均被评为“河南省重点职业学校”,每年招生3000人以上。辉县市教育局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000余期,培训人员达50万人次。目前,该市10万余名回乡知青经过培训后已成为农业、乡镇企业战线的主力军,其中9000余人被选拔为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企业职工,近6000人成为农业技术员,2万余人成为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

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办学机制上推出了灵活学制、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培训并重、完善学分制等措施,形成了“对口升学,劳务输出,就地转化,自立创业”的办学之路。他们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形成二加三式大专班,培养高级海员。2004年送走高级海员60个,2003年为华中理工送走普通海员32个。2005年为河南三力炭素公司按订单培养40人。学校因此有了知名度,当地纸业系统一下就要200名学生。饭店服务饮食专业的学生更是供不应求,服务员最为紧缺,每年都要送出近350名学生。2002年以来,就业率占到100%,为社会输送毕业生4000余人,本省就业2300余人。

“一职上学两条路,能上大学能治富。”辉县市第一职业中专也是一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在不断的探索中,学校形成了现在的办学思想。学校在打造三个字:实,活,多。“实用,灵活,多样。一方面抓升学,另一方面抓为当地‘三农’服务。开设的专业也多是农、医、果林、汽车驾驶维修等专业。同时还号召鼓励学生,学好一个专业,学习多种小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开设的课程都是实用的内容,操作性很强。比如种植,细化到每个月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实用技术为主导,直接服务‘三农’。”该校的领导这样诠释他们的三个字。几年来,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种植状元、养猪大户、售粮大户。辉县市近1/2的养殖专业户和果农出自这所学校。目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正准备在当地举办桃花节。

德育教育

近年来,河南省辉县市针对社会上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家庭和学校重智轻德和一些学校在德育内容上的“假、大、空”现象,对德育工作进行了认真探索,不断充实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辉县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

辉县市教育局在河南率先成立了“德育教育办公室”。局长牛松民亲自任领导小组的组长。他知道辉县历史上有着光荣的优良传统,是中原文化的摇篮,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名人故事。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战天斗地的郑永和。新世纪上了央视2003年“感动中国”的张荣锁,让这里的人自豪。回龙村民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在壁立万韧的太行山上,用铁锤、钢钎和炸药,从海拔800多米到1300多米,绕过三座大山,开出了一条曲折的公路,如一条巨龙盘蜿在群山之中。这些当代的英雄为了辉县,开山修路,拦河修坝,造福了一代人民。当年的愚公也是一个德字,在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些都是丰富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要用这些英雄模范来教育一代人。他提出的理念是,打造新一代辉县人的精神品牌。辉县市教育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学生为主,务实创新”的基本理念。建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实验区,投资260万元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投资300万元的辉县市青少年道德实践基地正在建设。全市33所实验校承担36项子课题,从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方面开展实验研究,并把高职中、初中、小学三个阶段整合为一个系统,整体构建全市学校德育体系。“唱响德育歌,争做模范小公民。”把德育目标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组织力量编写家长学校教材,其中该市教师编写的《指导孩子学会健体》已由彭佩云、柳斌同志题词在全国公开发行,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真正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彰显了特色,创造了自己的德育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模式。德育教育在各个学校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南姚固小学从新孝道教育入手抓德育教育。一进学校,迎面墙上醒目地写着“要爱你的妈妈”。这是出自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学校的校训是:孝亲敬长,勤学报国。学校的宣传黑板上写着校评十佳小孝星的名单。

校长向我们介绍说,新孝道教育是从三篇小作文入手。第一篇“我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洗脚是件比较麻烦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般认为比较脏。这样的事能做了,其他的事就不在话下了。第二篇“听爸爸妈妈讲敬老故事”。要让父母讲敬老的故事,对年轻的父母是个压力。作文在村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个老太太还到学校问,我孙女那个班布置作文了吗?第三篇“我们大家都来助老”。把敬老推广到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学校以班为单位,到农户家,搞敬老活动。小学生从小形成了孝为光荣、不孝可耻的观念。此事感动了一村民,拿出2000元作为基金,奖励小孝星。

作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又进一步让学生写日记。一周写三次。在日记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为老人梳洗、倒尿,帮助家长扫地、喂养等。一个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一个热水袋奶奶推过来,我又推过去,最后我还是说,“奶奶,您暖吧!”家长普遍反映,学生比以前勤快了。老师感觉,作文有内容了,水平也提高了。

学校在此基础上,把新孝道教育引向深入。根据年龄的不同,每个年级各有不同内容标准。一二年级,听父母话;三四年级,帮助父母;五六年级,理解父母。

“我爱我的妈妈,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长大后奋发有为,报效祖国。”这是学校编写的誓言。学生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前先宣誓。把新孝道的内容从个人、家庭、社会扩展到祖国,使之系统化。

学校还开了新孝道课。翻开老师的教案,里面清楚地编写着若干个怎么办。如:父母吵架时怎么办、父母忙时怎么办、父母不在家时怎么办,等等,把新孝道具体化。不仅要做敬老事,还要说敬老话。在家里对父母要说什么话,在社会上见到长辈要说什么话,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尊老敬老的观念,德育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乡市百名优秀小公民中,南姚固小学一名学生入选。作文《奶奶再也不信真神了》获得省级一等奖。校长撰写的《整体构建学校新孝道教育体系的研究报告》获中央教研所德育教育中心一等奖。“最终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不辜负祖国,这是新孝道教育的内涵。”校长如是说。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拍石头乡中学以转变差生闻名。中学生难免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出现问题,或者是有各种各样小毛病。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尤其是在未成年阶段,有一点小的刺激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不管学生以前的情况怎么样,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教师对差生反而更为关心。“我们有时都羡慕差生,因为我们的老师特别关心他们。”这是我们在采访时遇到的一个较优秀的学生说的一句话。由于这样的办学理念,使得学校名声在外。不少外村、外县、外省,甚至城里的学生慕名而来。全校800多个学生中,有300多个是外来生。出现了大量山民外迁,大量学生涌入的怪现象,被人们称为“拍石头现象”。当学生们提起这些都骄傲地说,“今日我以拍中为荣,明日拍中以我为荣。”

《晨风》是一份具有专业水准的校刊。“从2000年开办起,已经5年了。最初宗旨只是一个文学创作园地。后来发展到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及时宣传好人好事,形成了一份内容丰富多彩的刊物。同学们自己组稿、编辑、排版。且自办发行。从多个方面去培养锻炼学生。在总共1600多名在校生的范围内,从最初的二三百份,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份,价钱从几毛钱,长到1元,很受学生喜爱的刊物。”常村镇中心学校校长介绍说。

学校在学生中成立“爱心储蓄所”、“济困小组”等。校长说不惟成绩,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双差生每周搞一次办好事活动,总结哪些地方进步了。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校长,说家里的汽筒子丢在了学校,让帮助找找。一打听,才知道,是这个学生每周末都把家里的气筒子拿来,为家远同学的自行车打气。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上了感动校园人事录,极大地激励了学生。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这是一位教育家的格言。“校园是我家,爱心靠大家”;“强身运动会”;“5月欢歌激情飞扬”;“播洒希望收获未来”;每个学期活动不断。

这里的学生“开口就讲文明语,提笔就是练字时。不动笔墨不讲习书,不合礼仪不行事”。

这里的老师张口能唱歌,提笔能作诗,教师带头,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根据青年教师多这个特点,学校成立了自励班。教师只会教书不行,还要有一个小特长,这里的教师多才多艺,学校是市诗词学会的分会。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总体成绩稳步上升。今年仅考入艺术班的就有48人。

“德育工作不是做样子,而是做‘心’的工作。‘教书育人’各有理解”。校领导还在思考着校园文化内涵。

路很漫长,在坚持。

升学率

“辉县市的高中普及率在75%,毛入学率达到85%,升学率在新乡市连续27年第一。近5年,又超出了市区的总和。”用王超美副局长的话说,皇冠上又增添了一颗明珠。

近几年来,从辉县走出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一茬接一茬。他们在全国各大城市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报孝祖国。不算搞经营的总经理一类的职务,仅处级以上的干部就有200多人。这样的一个数字,不足以说明全面情况,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辉县市教育的丰硕成果。这些来自愚公家乡的人,拿出了愚公移山的气魄,使出了治山治水的劲头,在为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展示着有深厚文化底蕴地域人的才华,塑造了辉县以至于河南的良好形象。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升学率在新乡市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能有三四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今年达到这个分数的学生有十几个。由于估分和求稳等因素,有的学生没敢报。2000年,学校还出了一个河南省理科状元。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累积有60多人考入了清华北大。“这在大城市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70%是山区的地方就是个数字了。”不少来这里参观考察的人发出这样的赞叹。这里的校长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今年没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我会通过电视向辉县市人民道歉。”没办法,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有了这样的位置,众目睽睽。

社会环境逼着你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博学广识;学会做人,品格健康。围绕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抓校风,抓学风。不分快慢班,让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去比赛。

教师苦教。有的教师把历年高考命题积累起来,对题型与知识点的分布、命题的方向、要求学生提高的能力等,逐一进行分析,为避开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压力,带着重病为学生分析卷面。

学生苦学。早起晚睡自不必说。山里的孩子生活艰苦,老师心疼学生,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鸡蛋,提着大壶的开水,为学生冲蛋汤,补充营养。外校的人到学校来参观,取到了真经——苦教苦学,但都摇头说:“学不来。”这里的教师也到外地大城市去学习、考察,对于那里的师资、经费、待遇等也是同样“学不来”。

改革开放后的一位老校长留下了一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就要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就要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就要创新。这句话一辈辈传到现在,几十年了,现任的校长提起这句话深有感触。他说他最欣赏第一句话,作为名校,不仅要在办学上有自己的内涵,他还要为后人在“硬件”上留下点什么。在任中,校舍焕然一新。占地300亩,投资1.1亿元,现代化建筑设计,在辉县以至豫北地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现在要求教师,要常流常新。”辉县市高级中学的校长这样说。加强业务培训。每个教师要争做合格教师;5年以上的教师要争当优秀教师;10年以上的教师要争当名教师。这所学校升学率在全新乡市排第三。生源是辉县市一中的落榜生。在学校的1900多名考生中,2005年上重点大学人数为131人,能上三本以上的有850人,占考生人数75%,总数排在了全市第一。

学生每天5∶30起床,晚上10∶10分熄灯,都有教师管理。教师把学校当成家。校长说,我在这个岗位上,要对这个岗位负责,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对事业负责,对辉县市的未来负责。不论谁当校长都会这样做。

希望

在辉县市区行走,真是有这种感觉: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地方在校园。毫不夸张。

尊师重教已成风气。今年,辉县市委市政府搞了一项重要举措,奖励对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30年以上的老教师。设立教育功臣金、银奖各10名,并特别制作了价值万元的纯金奖牌。以师德、贡献、年限为条件,先把够条件的46名教师个人简历在报纸上公布。在社会上公开投票评选,最后以得票多少确定人选。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鼓舞了教师,不少教师决心终身从事教育,甚至把金质奖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留给后代;鼓舞了企业家,他们说,经济指标上去了要奖励,教育搞好了更应该奖励,而且含金量要高,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教育;鼓舞了老百姓,他们普遍说,政府更加重视教育了。

确实如老百姓所言。市委、市政府已经把这个行动列在了2005年的政府1号文件上——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每五年评选一次“教育功臣”,建立起了教职工表彰制度,并规定:凡获得省教育厅、人事厅及其以上部门联合表彰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可提高退休费标准5%。山区教师每月增加50元补助,新乡市级以上学校一线的骨干教师每月增加40元补助,边远乡镇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每月增加30元补助,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

谈到此事,市委贾生祥书记开怀大笑:“我这个当书记的就是要为老师做好后勤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接着又说道:“把人民教师交给社会,让社会关心,使‘教育’植于人民心中。政府重教,社会尊教,共同打造明天的生产力。表面文章好写,有这几年投资教育的三个亿,早把花草铺满了。有了钱,谁都知道买件新衣服,但全县80万人跟着你,干是虚,是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称。是混,是干,我只有选择后者,站在这个位置上,我有责任。”

后记

站在太行山脉的回龙村向下眺望。群山中,那条弯弯曲曲的公路,就像是一条蜿蜒的巨龙,看到它,我不由得为辉县人的那种移山填海的愚公精神折服。而回首再看今天的辉县人,不由得发出感慨:过去修的千条路,现在育的一代人。

辉县人意识到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底蕴,意识到了文化资源,实现了由文化资源县到文化产业县的历史性跨越。市委贾生祥书记满怀自豪地说:目前,辉县市已经争取到了300多个亿的合同。这为辉县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文化强县到经济强县,经济建设又会促进文化建设。一个美好、崭新的辉县就在眼前。

从文化做起,从教育做起,就有了长远的眼光。所到的每个学校都有校训,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采访过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感,都有一股钻劲儿与韧劲儿,性格使然。他们认准的事,一定也会干到底。辉县市教育所走的路子,或许为我国的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思路?或许为中西部地区教育探索了一种模式?

从古代愚公搬山,到现代“愚公”搬愚;从治山治水,到治愚治学;从物质到精神,从眼前到未来,认识在深化,理念在升华……

文化意味着底蕴,教育意味着长远。透过北部山区的崛起我们好像看到河南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