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了心中的梦想
28421200000031

第31章 针刀神

别以为是在故弄玄虚。这不,诊室的门一开,进来一老一少。老的张口便说:“您可救了俺们啦!”接着一按少的,“快给王大夫磕头!”少的立刻跪倒,咚咚磕起了响头。王燮荣大夫急忙从椅子上站起,扶起了那少的。

少的16岁了,才上三年级,只因为老头疼,一直辍学。犯起病来疼痛难忍,头撞地、撞墙也转移不了痛点。他是沧州人,河北、北京跑过6个大医院。诊断结果有偏头痛、癫痫、癔病、神经性头痛之类,却医治无效。

有病乱投医。听朋友介绍:北京海军总医院门诊部的王大夫用一把神奇的针刀,专治各种疼痛顽症,便投奔到这里。王大夫摸着那少年的头,反复检查,理清了病因。叫什么都不准确,便自己起个名: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

他拿起那把针刀,用左手大指在耳后找准了穴位。入针。沿肌肉走向轻轻切了三下,再左右剥离。出针。仅十几秒钟,少年的头登时不疼了。王大夫用手指轻轻揉着穴位:“不好再来看!”

五天,没来;十天,没来。一个月,来了。病完全好了。

这不是神聊,是神了。

事儿是神,王燮荣却是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时年51岁。上中学时,王燮荣想当兵,又想学医。一次空军到学校招飞行员,他抢先报了名。严格的体检给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不久,第四军医大学首次公开招收地方学员,他欣喜若狂,两种愿望同时实现,再好不过。他刻苦温习功课。1959年8月,他的梦想实现了。1965年毕业。院领导让他搞教学。后又改行搞电子显微镜。而他的心中始终向往着外科。刀到,病除,多么痛快淋漓。尤其是在建工医院教学和进修期间。病人大多是外伤。看到痛苦不堪的病人,更增强了他的愿望。教学与科研给他带来了益处:接触面广,对各学科都有了较深人的研究。一晃就是20年,几经辗转,院领导任命他为门诊部主任。接病人的机会更多了。

一次朋友介绍,说朱汉章教授将在庐山举办小针刀疗法讲习班。他报了名。寒冬腊月的天气,庐山飘着鹅毛大雪,山封路滑,完全失去了夏日的惬意。迎接他的是寒冷。南方没有炉火,屋里,盖着三床被子还瑟瑟作抖。白天听课,晚上读书。每当浑身战栗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众多的颈、肩、腰、腿痛患者。心中立刻升腾起一股歉疚和茫然。随着课程的推进,他的眼界豁然开朗。世上竟然有这样一种简便有效的外科手术新方法。他喜不自胜,彻夜难眠,下决心钻进去,为治愈这类患者闯出一条路……

这针刀究竟是何物?说来太不起眼。不过是一毫米粗、几厘米长的一枚不锈钢针,前端扁扁的一个刀刃,整体极像微型改锥。用王大夫的话说就是将针灸的“针”与外科手术的“刀”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实这句话也是对针刀疗法理论的一个高度概括。事情往往是这样,概括得越简单,内涵越丰富。

人体活动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肌肉或韧带的连接点的面积就会加大,身体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造成人体功能活动障碍和疼痛。犹如电线杆,若要立得牢,必须有两根均等的铁丝拉紧。如果一长一短,或一紧一松,必然破坏力的平衡。人亦如此,韧带的疤痕或粘连,面积越大,该部位的活动范围越小,造成动态平衡失调。针刀就是插入该部位,切开那些多余的粘连部分,使人体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

针刀疗法的理论建立在中医的经络针灸学说的基础之上。而那些受损伤的连接点就是痛点,也往往就是穴位。针刀入针操作时,病人同样有酸、麻、胀的感觉。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可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使疾病痊愈,而且比针灸的效果更强烈。而找准部位,切开痛点,则需要运用解剖学、肩理学、外科学、生物力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和理论。某种角度讲,针刀疗法更侧重于西医。它要求医生对每一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有较透彻的了解,并作出准确的诊断,还要对人体的每个部位包括神经、血、骨、结构,甚至每块肌肉、每条韧带的走向都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一箭中的”。

针刀刀法是“软”科学,适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腿扭以及肌肉韧带劳损性疾病,并对踝骨骨刺也有较好疗效。这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不切开,不出血,无需缝合,不留疤痕,实现了外科从开不了刀到能开刀,再到“不开刀”的第二次飞跃。朱汉章教授的这项发明曾获得国内“华佗金像奖”和第37届国际科技新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牌奖。

王燮荣打心眼里爱上了针刀。他向书本学,向同行大夫请教。几年来,他用针刀治愈了1600余名病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他摸索出了一套以针刀为主配合推拿、整复等手法以及中西药物在内的治疗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给他印象很深的是一位36岁的妇女郑某。她因车祸造成外伤性骨盆骨折。经过住院治疗,骨折巳经愈合,却留下了腰腿痛后遗症。疼起来,吃止痛片也无济于事。她在各大医院转了两年多,来就诊时仍拄着拐,弯腰前倾,两腿跛行,骨盆倾斜,身体严重扭曲。两人搀着,扶上病床时,她疼得直掉眼泪。王燮荣知道这是个难题:腰部以下,肌肉、韧带错综复杂,面对这一后遗症,医治绝非一日之功。医生的良心和责任感使他收下了病人,开始了漫长的疗程。每次医治,都用针刀切除十几个痛点,再配合牵引、理疗、推拿、整复,他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半年以后,这位妇女终于能够直立行走,正常上班和料理家务了。

事情往往这样,“神奇”源于平凡。王燮荣在创造着一个个“神话故事”。来自承德地区的张彩云,从土改时起,当了一辈子妇女主任,现在年龄大了患上骨质增生,膝关节打不过弯,拄着拐找到王燮荣。经过7次治疗,能走了,她心情格外高兴,从海军总医院往返步行40里,特意去游览了一辈子景仰的天安门。就要出院了,她则给医院领导一盘磁带。留下的是她对“针刀”和王燮荣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