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28426400000005

第5章 擅长沟通,父母的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沟通如同用语言搭建立交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由此解决。比如,孩子学习上遇到了障碍、与小伙伴的交流不顺畅、因是非曲直认识不清而犯错等,父母都可通过沟通一一化解。如果父母没有掌握沟通的技巧,就如同在道路纵横交错处的立交桥垮塌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堆积成赘,孩子与父母的心理对抗愈演愈烈。父母如何把肺腑之言说得入情入理,让孩子听进去,关系到与孩子的良好互动关系的形成和保持,因此,父母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沟通技巧。

把握孩子的思维方式,沟通变得融洽而美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惯性。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自觉地调动自身以往的经验、积累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没有类似的经验、知识积累欠缺时,就凭借主观臆断来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每当处于这种状态,几乎不会认真地做出调查分析,就以主观臆断作为行为依据,因此做错事、说错话的情况就发生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伟的爸爸妈妈想周末出去春游,家里只留他一人在家。上午10点钟时他听到有人在按门铃,他没有多想就打开了家门,眼前站着的是两个阿姨,一个挎着黑色的小包,一个手里拿着笔记本。挎包的阿姨笑容满面地说:“我们是来收卫生费的,总共是20元。”大伟听了这话就毫不犹豫地从家里的抽屉里拿出20元钱交给了她们。大伟心想,等爸爸妈妈回家来了,一定会表扬自己料理家务事了。但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晚上爸爸回来后,不但没有表扬他,还训斥了一番:“你一个人在家时,不应该给陌生人开门,如果来人是抢劫犯怎么办?”大伟听爸爸的话后非常生气。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开门?你不是说晚上一个人在家时,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吗,这大白天的怕什么呢。”他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看见爸爸一脸的怒气,他不敢争辩,快步躲进了自己的卧室。大伟的爸爸并不想善罢甘休,叫他马上写出对这件事的想法。大伟拿出纸和笔,把当时怎么想的都写了下来,在最后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能为家里做点事,心里感到十分高兴,还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大伟的爸爸看完后,狠狠地把这张纸摔到了地上,说:“你还在诡辩,难道你让坏人砍断了胳膊和腿,才能明白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这个道理吗!”听到爸爸再一次的训斥,大伟心里更委屈了。“是你让我写出当时的想法的,我说了真话有错吗?如果我的想法不对,你就不能心平气和地跟我讲吗?”这话大伟不敢说出来,因为平时他和爸爸产生冲突,不等他把话说完爸爸的拳头就向他挥了过来,在他爸爸的心里,用拳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好的,不必多费口舌。没法与爸爸讲理的大伟,只好违心地再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是一份检讨。

父母在思维惯性的驱使下,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过去的经验、固有的观念行事,这必然会失之客观。大伟的父亲得知他开门付卫生费的行为后,首先想到的是给陌生人开门的危险,这就把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想法给堵死了。大伟在辩解和说明的时候,他的爸爸认为是顶嘴、自以为是,所以又出现了让儿子说违心话的错误,可以说是错上加错。如果大伟的爸爸能打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就会从儿子的角度、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分析他当时的心态、行为,然后很客观地表扬大伟为大人分忧的这份担当,然后告诉他给陌生人开门的危险,以后一定要确定好对方的身份再开门。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的积极情绪,也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父母打破自身的思维惯性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能经常换位思考,用成人的思维去贴近孩子的思维,沟通不仅顺畅无比,也能营造父母与孩子同乐的良好氛围。

浩峰的妈妈是位大学音乐教师,她性格温婉恬静。平时看电视多数时候选择音乐节目,由于不爱好体育对各种赛事很少关注。与妈妈的爱好不同,浩峰是个铁杆球迷,为了看足球赛,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儿子看球赛时这份什么也不顾的痴迷,挥拳舞脚的激情,让他的妈妈无法理解。浩峰常常深更半夜悄悄起来看英超、看世界杯,虽然为了不吵醒爸爸妈妈,总是把音量放到最低,但是,他克制不住而发出的大声喝彩,还是会吵醒爸爸妈妈。妈妈虽然没有走到客厅关掉电视,却也免不了埋怨几句。但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从浩峰妈妈的头脑里冒出来:能够让儿子如痴如醉的足球到底有何种吸引力呢?我怎样才能够体会到儿子在看足球时的快乐呢?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多和儿子进行交流。

在随后的日子里,令浩峰感到如同发生了奇迹的一件事是:妈妈竟然迷上了足球,每天和他抢着看报纸、准时看球赛,关心贝克汉姆,询问罗纳尔多。当浩峰与妈妈一起从沙发上站起来,面红耳赤地给中国队加油时,他感到妈妈是如此地与自己心灵相通。有妈妈与他分享足球赛的快乐,他非常高兴。

父母是否以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从孩子情绪变化上就会得到检验,如果孩子的情绪兴高采烈,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就说明父母没有固执己见。像浩峰的妈妈就是通过改变自己,才实现了与儿子思维的完全合拍。如果在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孩子明显地不“听话”或对抗,随后出现沉默、寡语、过度顺从、有选择性的健忘、转移话题、装病等各种行为,家长就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沟通方法进行反思。事实上,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的错总是可以原谅的,父母偶然犯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父母一错再错或错上加错,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胜于责任感。

——爱因斯坦

以兴趣盎然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倾诉对象,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忧虑,分享自己的快乐。如果一个人兴冲冲地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身边的朋友,对方却一副事情太多、无暇倾听的样子,自尊心会遭受很大的打击,不用说下次再有事情不会讲给对方听,就是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也会咽下去,朋友的关系也生分了。语言能为心灵搭建通道,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感,希望能与父母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烦恼,而不是总听父母的训斥,按所谓的大道理亦步亦趋。

冬冬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班主任老师发现以前活泼开朗、上课抢着发言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下课经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学习成绩也不如以前了。班主任老师主动与冬冬交谈,问他最近家里有什么变化没有,妈妈和爸爸是否经常吵架。班主任老师经过细心了解得知了冬冬性格变的原因。以前冬冬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爸妈听,妈妈很爱听冬冬说的事情,有时还问这问那的,冬冬很愿意为妈妈解释。由于冬冬的妈妈最近工作忙,经常去外地出差。冬冬就跟爸爸说学校里发生的他觉得很有趣的事。但是,冬冬的爸爸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对他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冬冬说小孩子们的那些事简直是浪费时间,每当冬冬兴高采烈地说话时,爸爸总是会打断他:“别说闲话了!赶快去写作业。”有一次,冬冬说班里的一个同学把宠物小狗带到学校里去的事,正学小狗撒欢的样子时,爸爸不耐烦地说:“告诉你多少次了,别讲这些没用的事,你还说个没完,你再不改掉这个习惯,看我打死你!”爸爸恶狠狠的样子把冬冬吓坏了,他从此以后,回到家里就到自己的房间,在里面闷着不说话。慢慢地,冬冬在家里的话越来越少了,写完作业就躺在床上发呆,因为爸爸不让他出去玩,后来,他的性格就变得内向,很少说话了。

班主任老师知道了冬冬的情况后,主动找冬冬的爸爸谈了他在学校的表现,并言明父子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不能剥夺孩子倾诉的权利。冬冬的爸爸是一个能听取不同意见的人,他觉得冬冬班主任老师说得非常在理,从此他不再武断地管制冬冬,这使他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男孩。

父母认真听孩子讲话,并时不时地进行一些互动式的交谈,不仅能真正地了解孩子,还会让孩子释放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在交谈中孩子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就能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交谈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最亲切、最有效的交流方式。通过感受孩子的声音、表情、气息的变化,父母可以得知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在第一时间正确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沟通。在面对面的交谈中,父母首先要运用好倾听这种交流方式。倾听是交流的高级方式,只有倾听得完整,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孩子说的话才能传达准确无误的信息。由于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特别在意父母与自己交谈时的表情、说话的语调。父母在态度方面的这些表现,与谈话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比内容更重要。父母要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对孩子说话时是否使用了居高临下的姿态?是否对孩子大声叫喊了?是否对孩子指手画脚了?指手画脚是典型的肢体语言,也关乎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效果。美国人类学家指出: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肢体语言的在表情达意方面有多么重要,父母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孩子都能感觉出父母的态度和内心的真实想法。

曾创办《童话大王》月刊的著名作家郑渊洁认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儿,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这就是合格父母的标准。”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不开心,而不愿告诉父母,那是因为孩子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敢说。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败则言无弃也。

——徐干

让孩子敞开心怀和你聊聊身边事

在成年人看来,聊天就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闲事,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父母不可小看聊天的作用。父母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在外面的情况和在校时的心情,就要经常和孩子聊天。通过聊天,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把对孩子的关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如果父母不注重和孩子聊天,就无法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不愿再听父母的话时,就会慢慢地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了,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非常困难。

父母与孩子能敞开心怀随便聊天,彼此间就会建立起一条通进行精神交流的绿色通道,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孩子也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想法。

旭东坐车和爸爸一起出行,他问出了一句藏在心里很久的话:“爸爸,我们家为什么不买一辆更大一点的新车呢?”爸爸回答说:“你说的很对,我们家是应该买一辆更大、更气派一点的车了。但是,如果我们急于换车,我得找几份兼职,那样我将不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如果让你做个二选一:买车或经常有爸爸陪伴,你会选择哪一个?”旭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那还用说吗?我当然要经常与爸爸在一起。”

通过旭东和爸爸的这番对话,在家庭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获得了一致的意见。如果爸爸为买车拼命地工作、赚钱,失去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那不是得不偿失吗?

父母与孩子增进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进行朋友式的交谈,让家庭充满幽默感、亲切感,能随时解决孩子的困惑和疑问。

有的时候,孩子在外面有了不愉快的事,回到家时不知怎么样和父母说,父母应主动地与孩子谈话。这种谈话的内容应该尽量具体。如果父母问:“今天在学校除了上课还做什么了?”孩子的回答可能就是短短的一句话:“没做什么呀。”这样的谈话是空泛的,也是没有针对性的。父母得问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使得沉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出心里话。如:“下课时,你经常和谁一起玩?”或者说:“最近你们的手工课都做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引发孩子在叙述具体事件时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以便于父母进行正向的疏导。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谈自己心中的不快,父母也不要紧着追问,要用亲切的口气对孩子说:“不急,你什么时候告诉我都行。”让孩子知道父母什么时候都可以听他倾诉,他心里会感到十分温暖,情绪马上就会好转过来。对于特别内向的孩子,需要更长时间的启发,可以给他讲一个相类似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也可以搂着他静静地坐着,他最终会忍不住和想交谈。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父母信任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不会不问缘由地横加指责,而是把在孩子看起来是个“大难题”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是个“小问题”的问题解决掉。

与孩子交谈时,父母不要面无表情,尤其是父亲不能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有些人无论是高兴或烦恼,都不会在脸上显示出来。这种面无表情的样子虽然不代表内心冷酷,有些时候甚至比表情丰富的人感情更细腻,也更富神经质。身为父母,如果与孩子交谈时面无表情,孩子就无法从表情中了解孩子你的心思。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该笑的时候就开怀大笑,该使用肢体语言时也不用多加限制,感情的表现越积极,越能让孩子了解父母内心的感受,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想法。

有专家指出,父母与孩子聊天时要用“平行交谈”这种方法。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某项活动时进行交谈,话题要与这个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边叙边议的聊天式交谈。如旭东和爸爸谈关于买车的谈话,孩子和爸爸都感到轻松自在,能够畅所欲言。父母可以利用各种家庭活动的机会和孩子进行这种“平行交谈”,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进行体育活动、一起购物、一起走亲访友时,可以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孩子与同学之间的交往,看似是随便聊聊,但是却能从中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情况,使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能随时随地随事进行。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向父母说出心里话,父母也应主动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聊天的方式告诉孩子,并试着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很重要。除了聊天,还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在会议中家庭成员不分彼此,说出自己最近所遇到的快乐和烦恼的事情,增进父母和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家庭生活民主化,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的思维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

递几个词给孩子,搭起当众讲话的梯子

各界精英人物都有出类拔萃的口才,无论是企业家、外交家、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们在当众讲话时都能做到铿锵有力、妙语连珠,给人带来很强的心灵震撼。殊不知,好口才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才获得的。美国在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课,教师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资深人士。由于中国的高考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早期教育中也不做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这就使很多孩子不善言辞,不敢在公众场合开口说话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有的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地说,可是老师一叫他到前面讲题或表演个节目就羞得脸红脖子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让很多父母对孩子表达能力的欠缺感到担忧。

晶晶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平时听爸爸妈妈给她讲故事,几乎能一字不落地复述下来。老师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在自由活动时让晶晶站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个故事。没想到,没有丝毫准备的晶晶一下子变得目瞪口呆,当老师牵着她的手把她拉到讲台上时,她竟然不敢抬头看大家,紧张得全身哆嗦,张了几次嘴,说“我,我……”意思是想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后面的内容了,尽管老师和同学都鼓励她,可是她最后还是低着头跑回了座位。

这次经历使晶晶像蒙受了奇耻大辱,她觉得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尽了颜面,于是,第二天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任凭爸爸怎么劝也不离开家。妈妈怕给晶晶带来更大的压力,只好答应让她在家休息两天。晶晶在家里一直回忆当天那尴尬的一幕,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见任何人。最后妈妈不得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孩子没有当众讲话的经验,当面对大家时会非常紧张,把握不好自己的状态,因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心理学认为,紧张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力及注意力。如果孩子的情绪过于紧张,就会使本来敏捷的思维变得迟钝起来,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混乱,从而大大削弱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还会使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发生困难,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化解紧张情绪,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有一位爸爸经常在家里与女儿玩“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游戏,女儿永远是老师,爸爸永远是学生,并且还是个“笨学生”。他经常这样问女儿:“‘小老鼠上灯台’下一句怎么念呀?”“‘举头望明月’下一句是什么呀?”女儿一遍一遍地来“教”爸爸,就在这种反复教爸爸认字、念儿歌、读古诗的过程中,她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弄清了“教”和“学”是怎么一回事。这位爸爸在向其他家长介绍经验时说:“在孩子上学前,玩这种课堂游戏有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提前体验学校生活,为她上学后适应集生活做好了准备。”

这个小女孩没有上过学前班直接上的一年级。头几天她也曾哭着闹着不想去上学,但是,一个星期后便开始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原来老师在让同学轮流到讲台上领读生字时,发现她不仅一点也不害怕,而且读得声音又洪亮又准确,课后还主动帮助没有学会的同学读写生字,于是老师就让她当了班长。这个班长她一当就是六年,后来还当上了中队长。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他主动与小伙伴和成年人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强,代表具有很好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既能促进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由于目前的学习教育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面存在缺失,父母就必须负起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责任,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使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长大了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必须从小就具备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带领团队从事某项工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孩子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基本能力,家长在这方面要不遗余力、倾心培养,为孩子今后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打下了基础。

如果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显克维支

婉转地将道理说给孩子,会更听得进去

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因为某件事情没做好,有人过来直截了当地对你说“这么做不对,按照我说的做才行”,即使这个人讲的话非常有道理,也很难一下子接受。对于孩子更是如此,让他们弄懂一个道理并落实在行动上非常困难,父母情急之下就会指责、呵斥,脾气不好的甚至会动手打孩子。

有位知识女性,小时候曾多次目睹父母动手打惹是生非的弟弟,这让她的心灵很受伤。自己有了儿子后,就想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手打,在遇到问题时总是耐心地跟儿子讲道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的想法越来越行不通。孩子固执叛逆,不管她怎么说就是不听。有两次与儿子发生冲突,她没能控制住情绪,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真的黔驴技穷了,又因为违背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初衷,她内心十分痛苦。

与这位女子情况相似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本意不想打孩子,但是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孩子听话呢?这个问题实在让人困顿、让人无计可施呀。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或者改掉某个毛病,早晨说,晚上说,做作业时说,考试前说……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可孩子呢?虽洗耳恭听了,认真接受了,可是一点也没有在行动上有所改进。有时候家长越说越起劲儿,孩子越听越厌烦,有的借机躲开,有的顶上几句:“别说了!”“知道了!”“我改就是了!”过后还是我行我素。这种情况发生时,父母真的想把孩子按在地上狠打一顿才解气。

孩子之所以听不进去父母讲的道理,就是因为讲的方式太过生硬。如果想让孩子真正接受一个道理,一定要用婉转、隐蔽的方法。把道硬埋藏在故事里,或融合在具体的行为中,这就好比让小孩子吃药,包在糖衣里就容易咽下去了。

娜娜是个粗心的小女孩,平时一不小心就把杯子、碗到地上摔坏了。妈妈经常对她说“小心”“轻点”,但是她还是改不了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一天,她又打碎了一只杯子。妈妈当时没说什么,睡觉前妈妈讲了一个与杯子有关的故事。

有个兔宝宝过生日时,兔妈妈送给她四个可爱的小杯子当礼物。有一天,兔宝宝不小心把其中一个杯子打碎了,到了晚上睡觉时,另外三个杯子开始找它们的小伙伴,找啊找,最后在垃圾袋里找到了它们的小伙伴。这三个杯子哭了起来。兔宝宝被哭声惊醒了,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她的小杯子在哭。兔宝宝也很难过,对另外三个小杯子说:对不起,我把你们的小伙伴打碎了,以后我会更加珍惜你们的。三个杯子原谅了兔宝宝,与她成了最好的朋友,从此以后兔宝宝很小心,尽量不打碎东西。

娜娜听完后过了一会儿说:“妈妈,对不起。我也要对另外三个杯子说对不起,以后我会小心的。”从这以后,娜娜每次拿东西时就比较小心了。

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强,生硬的道理不好消化理解,但是如果融入带有感情色彩的故事,就可以由耳入心,引起共鸣。有教育专家指出,不要以灌输的方式向孩子讲道理,一定要变化方式方法去讲。在讲道理时有二个不准:一是不准在孩子学习时讲道理,这样会使学习和听道理两耽误;二是不要在孩子做游戏时讲道理。因为孩子心有旁骛,很难听得进去父母的话。讲道理的最好时机是在睡前,因为这时候心情放松,潜意识比较活跃,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能被孩子接受并记住。

“行不言之教”,这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教育方法,是指让孩子在行为或者是活动中明白道理。

有一对夫妇收养了两个孤儿,大一点是姐姐,眼睛近乎失明,小一点是弟弟,身体正常。有一天,妈妈让弟弟带着姐姐出去散步,结果遇到几个小朋友在踢球,弟弟就加入进去与大家一起玩了起来。天黑时,小伙伴都要回家了,弟弟也独自回来了。原来他把在大树下站着的姐姐忘了。妈妈见他一个人回来了,就问姐姐呢,这时弟弟才想起来,姐姐还在大树下站着,跑出去把姐姐领了回来。妈妈没有责怪小男孩子,她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男孩的眼睛,让他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体验一下什么也看不见的那种感觉。从此以后,小男孩变得特别懂事,处处照顾姐姐。

很多父母认为大事小事都告诉孩子如何做就是好的教育。其实不然,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一说,让孩子在行为活动中认识某种道理或哲理才是最好的教育。上例中的妈妈如果对小男孩子说“姐姐眼睛不好,你要多关心她”,可能说了很多遍都不如在他心怀愧疚时,给他蒙上眼睛所体会的更为深刻。

现在国外很流行一种很有趣的教育方式,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小道理,结合故事写成情景剧让孩子来演,寓剧于理,通过在具体场景中把道理形象化,去让孩子认识、体验其中的道理。这种教育方式,目前国内应用的还比较少,许多父母更习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能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或者产生恐惧的题材,那样就不能起到教育孩子、鼓励孩子的效果。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康德

读懂孩子的情绪,帮他排除心里的烦恼

美国学者玛丽·鲍尔斯·林琦所著《儿子,你尽管说》一书,是美国和加拿大男孩心理训练的必选读物。书中指出,持续地强迫自己掩饰愤怒、焦急、失望等情感会使得注意力分散并损害到推理能力。让孩子体会并表达情感而不是掩饰或者抑制情感,这对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书中有两个关于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缓和心情的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哥哥欺负妹妹的:邓利米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但是他有个坏毛病,就是经常欺负比他小4岁的妹妹。有一天,他的妈妈鼓励他说出“妈妈不能陪我玩,我难过极了”这句话之后,他对欺负妹妹的行为在两天之内就减少了一半。这一现象让邓利米的父母感到非常吃惊,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劝阻他不要欺负小妹妹,说了很多话却没有任何效果。而儿子说了这句话后,却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心结。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失恋的:当12岁的男孩子米切尔向父母坦陈“我已经被女朋友甩了,自己的感觉坏极了”这句话之后,他就不再狂躁了,而且他的父母注意到,在他说出这句话之后,他的面部表情也变得舒朗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孩子有了烦恼不能闷在心里,家长要引导孩子倾吐自己的烦恼,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避免长时间积聚烦恼,产生紧张、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

小勇放学回家,妈妈高兴地迎了上去,从他的肩上拿下书包后,仔细端详着儿子的脸,发现他的情绪不是很好,妈妈就关心地说:“儿子,今天你看上去很不开心的样子。”小勇随口说:“没有啊。”他不想把心里的不快告诉妈妈,但是妈妈想了想后问道:“你刚刚当了班长,是不是觉得事情太多了?”这句话问到了小勇的心里,他想了想说:“嗯,有一点……其实累一点没什么,就是以前和我要好的朋友,他们因为我当班长了,反而不那么守纪律了。”妈妈劝导说:“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周末的时候,组织他们去游泳馆玩一次,顺便说一下,你当班长了,他们应该支持你的工作,值日呀,交作业什么的要积极一点。”小勇说:“他们会听我的话吗?”妈妈说:“会的。好儿子,凡事用到心就会有所改变。”小勇听妈妈这么说,脸上的不快一扫而光。

父母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一方面可以从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入手,一方面还可以选择从自己的感受开始谈论。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把压在心底的话倾诉出来。

丁丁在父亲去世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以前活泼开朗,也很健谈,但是自从爸爸去世后,巨大的悲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妈妈很想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是每每提起此事,他总是低头流眼泪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妈妈向心理医生咨询,怎么样才能让丁丁走出丧父的阴影,医生提出了几种解决失亲之痛的方式,让妈妈回家后进行尝试,此后,妈妈想出各种办法把丁丁带到户外,他以前喜欢跟爸爸一起去公园里看猴子,妈妈认为看猴子这个活动也许能唤起丁丁谈起爸爸的话题。妈妈带丁丁去公园看猴子之前,拿出一顶爸爸经常带的遮阳帽戴在丁丁的头上,然后边走边谈她是在什么时候给爸爸买的这顶帽子。来到公园的猴子馆,丁丁把帽子从头上拿下来,挥舞着逗猴子。这时他对妈妈说:“六一儿童节时,爸爸也拿帽子逗猴子,那天这儿的人特别多,后面有个人一推,爸爸失手把帽子掉下去了。是饲养员叔叔给捡起来送还给爸爸的。”丁丁边说,边回忆和爸爸在一起时的情形,妈妈借机和他谈了一家人在一起许多的快乐时光。从这以后,丁丁经常倾诉对爸爸的思念,还主动帮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渐渐地,丁丁恢复了以前开朗健谈的性格。

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社会属性,只有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生活才是正常有序的,心情才是轻松快乐的,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及时表达愤怒、忧伤、厌恶等心理感受,并通过引导孩子说出这种感受,排解掉负面情绪。除此以后,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在心里有了烦恼时,做一些心理压力释放,比如,到空旷之地大喊一声,或者有节奏地深呼吸,也可通过感兴趣的事情冲淡烦恼,看书、找小伙伴聊天、室外运动、听音乐、洗热水澡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孩子烦恼时,千万不要过多地约束孩子,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他们便会自主选择放松心情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素质。

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们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