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28426600000012

第12章 敏锐的观察,是过目不忘的重要保障(2)

二、加速性作用

通过观察不仅能够记忆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能达到加速记忆的速度作用,观察是记忆的加速剂。

1.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能提高记忆的速度

凡是有明确记忆目的,比没有明确记忆目的的效果要大得多。观察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经过观察的记忆效果是好的,能提高记忆的速度。例如,我国清代的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原来是一个天资很低、记忆力极差的人。据说他少年时一天最多只能诵读300字以内的书,而且常常是记了这些忘了那些。他年轻时虽然多次应试赴考,但每次都名落孙山,直到40岁时才考上举人,41岁时中了进士。后来,他弃官不做,专攻史学。他针对自己记忆力差的特点,一反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的方法,选择了由专而博的治学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最能有效地克服记忆力不强的缺点,提高了记忆的速度,增加了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备量。由于他坚持学一点巩固一点,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于在史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写的《文史通义》在我国史学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从古人的治学实践中,可以看出,不是记忆力好不好,而是在提高记忆力上下的功夫不够。如果人们都能像章学诚那样,树立明确的记忆目的,并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心理学的某些法则办事,那么就会在短时期内加速提高记忆力的步伐,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2.有浓厚兴趣的观察能提高记忆的速度

观察之所以能够加速记忆的速度,除了要树立明确的目的外,还要求观察者对于所观察的事物要有浓厚的感情,有极大的兴趣。如果是我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观察了很多次,也还是说不准,如果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哪怕观察一次也能够记得住。例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写了200多篇趣味横生的昆虫故事,在他著的《昆虫记》一书中,展现出一个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奥秘无穷的昆虫世界。法布尔能够记忆着这么多的昆虫,不是他有什么天生的好脑袋,这完全是他观察的结果,而且是简直像中了邪一样的观察结果。

在《昆虫记》中,专门写有蚂蚁的故事。法布尔观察蚂蚁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有一回,他看到蚂蚁在抢搬苍蝇,便手握着放大镜,蹲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看这场蚂蚁王国争夺食物的“大会战”。三四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他仍然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仔细观察,甚至蚂蚁搬东西时每条腿怎样动作,他都观察得一清二楚。就在法布尔观察蚂蚁时,好多人围拢来,好奇地瞅着这位奇怪的人,要弄清楚他究竟在干什么。人越来越多,站在最前面的人,用心观看了好久,也没有看出名堂来,于是退了出来,并且边走边训斥围观的人们:“这是个傻瓜,有什么好看的!”其实,法布尔正在干着聪明人应该干的事儿。

正是这种着了“魔”的观察,使法布尔的《昆虫记》取得了惊人的效果,1879年一经问世,便轰动了世界,社会上的青少年也有点像中了“邪”一样,争先恐后地抢着阅读这部奇特的作品。

三、可靠性作用

凡是经过观察后的记忆,一般都是比较正确的,有很强的可靠性。

1.具体观察对记忆有可靠保证

观察都是从具体事物入手,一般说来,直观形象比用语言概括的抽象形象更真实,记忆起来也就比较正确可靠。例如,儿童在初学画画时,最好要他们先观察一下所要画的对象,画金鱼的要观察金鱼,画猴子的要观察猴子。我国有一个儿童画家为了画好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只小猴子,每天都进行观察,他画的小猴子,形象逼真,顽皮可爱,曾获得国际儿童奖。这主要是他长期具体地观察,掌握了猴子真实形象的结果。如果不是让他观察具体的猴子,而是用语言告诉他猴子是什么样子,然后让他按说的去画,很可能会把猴子画成人的形象,甚至于画成“四不像”。由此可见,具体观察是记忆正确性的基础。

2.对比观察对记忆有可靠保证

在观察中由于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能从中发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就能及时纠正以往的错误记忆。例如: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曾认真研究穿山甲的习性。前人陶弘景在医书中曾指出:穿山甲能水陆两栖,白天到岸上装死,张开鳞片引诱蚂蚁爬进去,然后闭鳞入水,再张开鳞片使蚂蚁浮出,进行吞食。李时珍为了证实这种说法,曾亲自解剖一只穿山甲,从胃里发现一升左右的蚂蚁。证明陶氏说穿山甲食蚁是正确的。李时珍又经过反复观察,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从而又纠正了陶氏的错误说法。这个事例说明,观察是纠正以往错误记忆的一种最好方法。

3.系统观察对记忆有可靠保证

观察过程中由于必须遵循的系统性原则,可以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避免片面性。例如:瞎子摸象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为什么有的人把象说成是一面墙、是一个柱子、是一条绳子呢?其问题就在于他们观察得不全面、不系统,只是各自观察了一个部位。如果他们能够对大象进行一番系统的、全面的观察,自然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正因为在观察中坚持了系统性、全面性,所以观察对于记忆的可靠性作用就更增加了几分。

四、牢固性作用

观察对于记忆还有牢固性作用。凡是经过仔细观察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不忘。

1.首次观察的事物,记忆比较牢固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个人原有经验的影响,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因此,首次感知显得十分重要。首次感知是首次观察得来的,所以,首次观察对于记忆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次观察的程度,常常可以决定记忆的程度。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门·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写道:“记忆力的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现实生活中,凡是第一次十分感兴趣的观察,往往终身不忘。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晚年在自传中回忆起他5岁时,一次在保姆的陪同下外出,看到隆隆作响的风车,从此,风车轴的齿轮装置带动磨石的齿轮装置这个印象,一直深刻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影响到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工作。

2.凡是在观察中经过深思熟虑的事物,记忆比较牢

在观察中还有这种情况,当我们对于观察的事物不理解时,就会忘掉它,当我们对于观察的事物理解以后,就会长期地记住它,哪怕遇到什么干扰,遇到什么样的打击,也会长记不忘。例如,我国明代末期史学家谈迁,用了27个年头,写成历史巨著《国榷》,不幸被人偷走了,他悲痛万分。后来他凭借着自己过去观察中经过深思熟虑而留下的深刻记忆,又动手一页页地重新写起来,10年之后,《国榷》终于再见天日。

3.长期观察的事物,记忆比较牢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不同,记忆的类型也自然不同。例如音乐工作者经常接触乐音,他们对乐音的辨别记忆比一般人好;经常利用比色剂的化学分析工作者,他们对颜色色调、浓度的辨别记忆比一般人好;画家经常思考如何塑造形象,他们对于景色人物的记忆比一般人好;数学家经常思考如何概括数量关系,他们对于数据、公式的记忆比一般人好。这些事例进一步说明,人们的记忆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经过长期观察,那么某种事物就会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牢固的记忆。例如,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对于古典章回长篇小说《红楼梦》进行过长期研究,达到了能背诵的程度。起先,有人以为是溢美之词。一次,几个朋友在茅盾家里聚谈,恰好那个人也在场,他请茅盾背诵《红楼梦》,茅盾欣然答应。客人随便点了一回,茅盾果然滔滔不绝地背了一遍,真是名不虚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死后,后人在给他撰写的墓志铭中,称他“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倍”——背诵,“兼人”——一人抵得上好多人)。

清代著名考据学家兼文学家沈涛也是背功过人。他的老师、当时的经史文学考据学最高权威之一——段玉裁,在给沈涛的书斋“十经斋”撰写的《十经斋记》中写道:“其倍诵《十三经》如瓶泻水。”十三经包括《诗》、《书》、《论语》等13部儒家经典,洋洋百万言,令人望而生畏。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记忆力之所以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都是他们一生刻苦学习,长期观察的结果。

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讲,观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观察,一种是有意观察。就一般的人来说,一生中所进行的观察大多数是属于无意观察,少部分是有意观察。

一、无意观察

1.什么是无意观察

无意观察,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观察。这种观察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它表现为在某种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们不由自主地用感觉器官反映客观事物,并机械地观察它,试图认识它。例如: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有一个迟到的观众问我们是哪排哪号,我们不由自主地回答他,无意之中观察力被他吸引过去,电影有几个场面没能看到。这种事,谁也不能事前列为看电影中必须观察的内容,完全是偶然的、无意的。这种现象也就是无意的观察。

引起无意观察的原因很多,凡是新奇的,对人能引起浓厚兴趣、激发强烈情绪,因而使人高度集中注意的事物,都有可能自然而然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客观刺激物本身引起的。客观世界千姿百态,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有许多事物能引起人们的无意之中的观察。有的是刺激物的强度,如一道闪电、一声霹雷,能引起人们的观察;有的是刺激物的背景,如绿叶中的红花、羊群中的猎狗,能引起人们的观察;有的是刺激物的变化,如大街上一亮一熄的霓虹灯,就比普通的灯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

②人的身体内的状态引起的。引起人们的无意观察,除了外界事物刺激作用外,还有人的身体内的某种状态的原因。有的是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如一个足球迷,突然看到一张足球赛的海报,能引起他的观察;有的是人的心境和情绪状态引起的,如一个人当他烦恼的时候,见到什么都无意中观察一番,都感觉到是对他来的,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见到什么烦什么”;有的是人体的机能状态,一个人在一天工作刚要结束之前,身体的疲劳程度大大增加,很难集中精力观察,很容易出现工作事故,反映在司机一类人员身上尤其明显。

2.无意观察的作用

无意观察是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因此,它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只要我们掌握无意观察的规律,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就能利用无意观察来提高记忆能力。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无意识的观察积累知识、记忆知识,特别是儿童接受教育的许多内容是通过无意观察获得的。正如苏联近代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的那样:有许多东西不需要“有意识地”去记忆,可以“自然而然地”记住。

这方面的事例,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例如:儿童对于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诗歌能够终身不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以在小学教材中,常常把一些难学难懂的材料,编成文艺作品的形式,也就是这个道理,让儿童在无意的观察当中,牢记科学和文化知识。

无意观察也有提高记忆的作用。一般说来,要想牢固地记忆某一事物,必须要有记住它的意图,并经过一番努力才行。但也有另外的情况,例如:去参加一次丰富多彩的联欢会,遇到一些风趣的人和事。事先并没有做任何努力,但事后却有一些情景能够回忆起来,特别是那些引起强烈兴趣或激起强烈情感的情景,会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经久不忘。

二、有意观察

1.什么是有意观察

有意观察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观察。有意观察是人们完成学业、工作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的必备条件。例如,青年车工在开始学习车床操作时,对于操作过程还不熟悉,常常出现不合格的产品,后来他认真进行观察和操作练习,掌握了基本要领,废品率就自然下降了。

有意观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观察现象。人们的这种有意观察能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要实现持久而有组织的劳动是不可能的。有意观察往往服从于活动的任务。人们自觉地提出的任务,决定着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区分出哪些对象和现象,以及它们的哪些方面、特点和性质。因此,善于有意观察才是任何成功者所共有的特征,世界上从来没有不下一番苦功观察,而唾手可得的成功。这里有一份勤奋观察的记录:

司马迁写《史记》观察了15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观察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观察了10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观察了20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观察了40年;

歌德写诗剧《浮士德》观察了60年。

这些名家大师为自己的成果,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观察啊!由此可见,学会有意观察,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开始,这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