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28427000000010

第10章 《后汉书》篇

烂羊头

【释义】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

【典故】《后汉书·刘玄传》:“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故事】汉朝后期,朝廷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竟相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他们都对外滥授官职,将那些小商人、厨子等封官晋爵,拉到己方阵营中。

这些人穿上官服,衣冠楚楚,但滥竽充数,为非作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老百姓怨声载道,编歌谣讽刺:“灶上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想当然

【释义】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有记载:“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故事】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邺城。十八岁的曹丕见袁尚二十三岁的妻子甄夫人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孔融知道此事,就写信给曹操,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曹操不知道曹丕纳甄夫人为己有的事,问孔融为何突然如此说。孔融回答说,他是想当然。

佼佼者

【释义】美好、突出的人物。

【典故】《后汉书·刘盆子传》有记载:“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

【故事】刘秀的实力在各路反王莽大军中脱颖而出,深得人心。而赤眉军组合的朝廷却越来越不得人心。赤眉军首领樊崇得知刘秀不杀降将,就率领傀儡皇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等三十多万人前来投降。刘秀宽待他们,赏给他们饭菜吃,问他们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归顺。刘秀称赞他们是铁中之钢、人中佼佼者。

辽东豕

【释义】比喻知识浅薄,少见多怪。

【典故】《后汉书·朱浮传》有记载:“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故事】彭宠随刘秀南征北战,自认为功勋卓著,但没得到重用,于是心有怨气,不服上司朱浮调遣,想起兵反叛。

朱浮写信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辽河有个农夫,养了一头白猪,以为是奇迹,沾沾自喜,想进献给皇帝请赏。等他走到辽河东边后,发现那里的猪都是白的,猛然省悟,自觉惭愧,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你自以为是,但你的功劳比起其他大臣来,跟辽东白猪一样没什么稀奇的。”

重蹈覆辙

【释义】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

【典故】《后汉书·窦武传》有记载:“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故事】东汉时,汉桓帝宠信宦官。宦官互相勾结,垄断朝政,陷害忠良。李膺和杜密等忠良大臣纠集太学生郭泰等人准备铲除宦官。公元166年,宦官们在汉桓帝面前诬告李膺等人造反。汉桓帝听信谗言,下令把李膺等忠良大臣关进大牢,人数多达几百人。

当时,窦武女儿是皇后。窦武受封为侯爵。他为人正直,从不仗势欺人。看到宦官胡作非为,窦武十分愤慨,上书给汉桓帝:“如果再让宦官这样胡作非为下去,将会像秦朝二世一样,因为给宠臣太多的权力,导致宠臣造反作乱,最终失去江山,陛下可要吸取教训,千万别重蹈覆辙呀!”

汉桓帝经过窦武提醒,意识到错误,就放了李膺等人。

不识时务

【释义】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典故】《后汉书·张霸传》有记载:“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故事】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控在大臣手中。汉朝已经面临危机,皇室后裔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危机,但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刘备特地去拜访才学出众的隐士司马徽。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您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您没有好的人才帮助您。”

刘备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

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您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您,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入室操戈

【释义】指拿着对方的观点来批驳对方。也比喻求学已达到超过老师的程度。

【典故】《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故事】东汉时,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何休和他一起研究经学,也是他的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和《谷梁废疾》。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就写《发墨守》《针膏肓》《起般疾》来反驳何休。

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感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权宜之计

【释义】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典故】《后汉书·王允传》有记载:“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故事】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九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显赫一时。董卓部将吕布精通武艺。他们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董卓。他们最终让吕布中了美人计。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这时,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吕布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董卓被杀死后,王允认为大患已除,天下太平,做事就不循权宜之计,导致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不久,董卓的部将郭汜、李傕率军攻入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后来,郭汜、李傕又争权夺利,互相火并起来,关中出现军阀混战局面。

乘人之危

【释义】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典故】《后汉书·盖勋传》有记载:“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故事】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长史。盖勋所在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却敢怒不敢言。武威郡属凉州管辖,凉州刺史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了武威太守。梁鹄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想杀苏正和灭口,就去找好友盖勋商量。

盖勋与苏正和是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时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梁鹄来与盖勋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时,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置之度外

【释义】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典故】《后汉书·隗嚣传》中有记载:“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故事】刘秀起兵打败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起义军,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五年多时间,才基本统一,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暂不想征伐他们,而是把连续苦战多年的军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后来,刘秀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消灭了公孙述。

噤若寒蝉

【释义】形容不敢作声。

【典故】《后汉书·杜密传》有记载:“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故事】东汉时,有个人叫杜密,为人稳重质朴,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才华。后来,杜密被司徒胡广所赏识,出任代郡太守。杜密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且善于知人善任。

杜密卸职回家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心,经常向太守举荐人才,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当时,杜密老乡中有个叫刘胜的,也告老还乡在家。刘胜为人和杜密正相反,他明哲保身,不问政事,任何事一概不管。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名为称赞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便说:“刘胜地位很高,受到上宾礼遇。但他知道好人不推荐,听到坏事不作声,就像冷天的蝉一样,哑口无言。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但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其实是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

接着,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荐,对违法的坏人敢向你揭发,使你能赏罚分明,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力吗!”

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敬佩,更加厚待杜密。

得不酬失

【释义】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典故】《后汉书·西羌传论》有记载:“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关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

【故事】三国时,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势力范围,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的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出兵夷州和琼崖,但整体上得不偿失。

作舍道边

【释义】比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做事难成。

【典故】《后汉书·曹褒传》有记载:“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故事】曹褒是鲁国薛县人。他父亲专门研究过周朝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

汉章帝认为朝廷的礼仪制度很不完备,应重新制定,加以完善,就命令百官详加研讨。

曹褒当时在朝中任博士。他上书章帝,陈述意见。汉章帝很欣赏曹褒的见解,提升他为侍中,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

有一次,汉章帝向玄武司班固询问改制礼仪的事宜。班固说:“京城读书人很多,他们对礼仪都有些研究,不妨多找些人议一议。”

汉章帝说:“民谚道:‘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人多嘴杂,意见不一,什么事都办不成。当年尧帝制定规章让夔一个人就办了。”

汉章帝得知曹褒对历朝礼仪很有研究,即下诏命曹褒负责主持这项工作。曹褒撰写从皇帝到百姓关于婚丧嫁娶的一系列文章,计一百五十篇,其中多半参照前代制度。成书后,百官议论纷纷,汉章帝下令,停止讨论。

五里雾中

【释义】原指修道,现形容迷离恍惚、不知所从的状态。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典故】《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故事】张楷是东汉人,对道学很有研究。他的门徒常常上百人。每天造访他的人车马盈门,填塞街巷。有人在他家附近开办旅舍饭馆赚钱。张楷只好搬家。

张楷很穷,以摆摊卖药维持生计。永和年间,张楷被推荐出任长陵县令,他不去就任,而是搬到华山峪隐居。一时间,到华山峪求道者很多,致使华山峪成为集市。人们索性把华山峪叫成公超谷。

张楷能在五里范围内弥漫云雾,人们把学道叫“学雾”。元和三年,皇帝召他,他又推脱了。张楷活了七十岁。

釜中游鱼

【释义】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故事】张纲是东汉人,为人刚直不阿。当时,大将军梁冀贪赃枉法、残害忠良。因为他妹妹是皇太后,他的亲信遍布朝廷,没有人敢得罪他。

有一次,朝廷任命张纲和另外七人为监察史,外去巡查。张纲说:“豺狼当道,为什么要去查问狐狸呢?”他上书皇上直言,揭露梁冀十五条罪状。满朝百官为之震惊,但梁冀的势力太大,皇帝也奈何不得。从此,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

不久,广陵张婴率众起义,杀了刺史,朝廷也没办法。梁冀借刀杀人,派张纲去广陵当太守。张纲也不害怕,只带着十几名随从就上任了。

上任后,张纲亲自去劝说张婴,向他表示皇恩浩荡,也表示要惩办贪官污吏。张婴被张纲的诚意说服,哭泣着说:“我们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才相聚起事的,就好像在锅里游的鱼儿,很快就会死亡,我们愿意归顺朝廷。”

朝廷接受了他们投降。从此,广陵太平无事。

马革裹尸

【释义】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典故】《后汉书·马援传》有记载:“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

【故事】汉光武帝时,马援奔赴沙场,率军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讨伐交趾,屡建战功。汉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汉光武帝十分担忧贵州的战局。此时,马援年过花甲,但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

马援出兵贵州后,勇挫敌兵,但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投笔从戎

【释义】指文人从军。

【典故】《后汉书·班超传》有记载:“大丈夫无他志,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间乎?”

【故事】班超是班彪的小儿子,很有口才,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班超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时,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后来,班超得到大将军窦固推荐,奉命出使西域。班超到鄯善后,鄯善王广礼节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后来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

班超对从属官员说:“难道没有觉察出王广对待我们疏远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来了,他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于是,他把西域侍者找来,诈他说:“匈奴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他们现在在哪里?”西域侍者惊恐万状,把具体情况全部交代了。

随后,班超率领下属在深夜巧妙袭击了匈奴人的营地,杀死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一百三十多人。随后,班超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震惊惧怕。

差强人意

【释义】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典故】《后汉书·吴汉传》有记载:“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故事】吴汉是刘秀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很注意他,后来听人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他,并封他做大将军。此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勇敢,对刘秀十分忠心。每次出外作战,他总是紧跟刘秀,只要刘秀没睡,他就恭敬地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尔败了,每个人都提不起精神,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打败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了斗志。可是,吴汉却带领士兵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这些后,再看看眼前那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感叹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专横跋扈

【释义】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典故】《后汉书·梁冀传》有记载:“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故事】东汉时,大将军梁冀狂妄自大,不讲道理。梁冀是皇后的哥哥,属于内戚,无人敢惹。汉顺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在任期内,他做尽了坏事,名声十分不好。梁冀父亲梁商是大将军。他有个好朋友叫吕放,任洛阳令。吕放进京时把梁冀的所作所为告诉梁商。于是,梁冀怀恨在心,派人杀了吕放。他又担心走漏消息,就把吕放宗族全部杀死。

梁商死后,梁冀继任大将军,掌握兵权。梁冀外甥汉冲帝即位时只有两岁,朝政由他母亲代为主持。梁冀不怕自己妹妹,越来越跋扈。

一年后,汉冲帝驾崩,又立幼帝,史称汉质帝。汉质帝十分不满梁冀,虽然年幼,却能说出有分量的话来。他曾当众指责梁冀横行霸道,蛮不讲理,惹恼了梁冀,被其毒死。

梁冀又立汉桓帝,并且更加狂妄蛮横。汉桓帝成年后,决心除去梁冀,梁冀被迫自杀。

妄自尊大

【释义】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典故】《后汉书·马援传》有记载:“囚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故事】东汉初年,刘秀称帝后,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其中,公孙述势力最强大,在成都称帝。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马援去公孙述那里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

当时,马援在隗嚣手下,很受器重。他接受使命后,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公孙述和马援是同乡,从小就认识。所以,这次去,马援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旧。

出人意料的是,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皇帝架势,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并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职。

马援心里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回到隗嚣那里后,马援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之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刘秀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刘秀,竭尽全力帮助刘秀统一了天下。

披荆斩棘

【释义】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故事】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战功卓著,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当上了皇帝,就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之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公元30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一个有功之臣啊!”

力不从心

【释义】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

【典故】《后汉书·班超传》中有记载:“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故事】东汉时,班超受汉明帝派遣,率领三十六个人出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西域经过了二十七个年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就写了封信,叫儿子捎至朝廷,请求汉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力不从心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汉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防微杜渐

【释义】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典故】《后汉书·丁鸿传》有记载:“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故事】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哥哥窦宪出任大将军,还任用其他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军政大权。见此,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朝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对窦太后专权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丁鸿借此机会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汉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借机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汉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防微杜渐,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车水马龙

【释义】它形客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典故】《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有记载:“前过灌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故事】汉明帝死后,刘旭即位,即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汉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汉光武帝有关外戚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使功不如使过

【释义】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典故】《后汉书·索卢放传》有记载:“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故事】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人民不堪压榨,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拥立刘玄为更始帝。更始帝上台后,严厉惩罚贪官污吏,想借此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他听说东郡太守贪赃枉法,就派人去查办。这时,太守的属臣索卢放找到朝廷的使者,为太守求情说,国家需要稳定,对有问题的官员不能太严,否则会影响国家稳定。使功不如使过,就是说,使用有功的人,还不如使用有过失的官员,让他们戴罪立功,他们更会尽心尽责。

有志者事竟成

【释义】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

【典故】《后汉书·耿合传》有记载:“帝谓合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久者事竟成也。’”

【故事】刘秀派大将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然而,张步兵强马壮,并不容易拿下,称得上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得知耿合率兵来攻的消息,连忙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耿合先攻下了祝阿,然后又用计相继攻占了历下和临淄。张步开始重视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双方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的大腿被敌方射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继续坚持战斗。刘秀闻讯,急忙亲自带兵前来支援耿合。部将陈俊提出,张步兵力强大,在我方援兵还未到达时,可以暂时休战,等到援兵到达后再发动进攻。耿合说,他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他指挥军队继续战斗,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刘秀来到临淄后,战斗已经结束。刘秀慰劳军队,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过去韩信攻占历下,为汉朝开创了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功劳相当。从前你在南阳曾提议派兵平定张步,我当时说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挟天子以令诸侯

【释义】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典故】《后汉书·袁绍传》有记载:“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故事】东汉末年,汉室日益衰弱,董卓独揽朝廷大权,废汉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把皇帝变成了自己的傀儡。司徒王允用计除去董卓,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再次叛乱,并劫持了汉献帝。曹操以救驾为名,亲率大军前去平叛,夺回了皇帝,将皇帝迎至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这样一来,曹操就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曹操经常以朝廷的名义对外发号施令,谁反对他,他就宣布谁反叛朝廷,然后以朝廷名义发动战争,为自己的政治集团获取了许多好处。

画虎不成反类狗

【释义】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典故】《后汉书·马援传》有记载:“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的教育十分严格。他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他特别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同意写《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虎不成反类狗。

糟糠之妻不下堂

【释义】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

【典故】《后汉书·宋弘传》有记载:“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故事】宋弘,字仲子,是东汉初年的名臣,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直言敢谏。当年,在一次战斗中,宋弘不幸负伤,留在郑庄一户姓郑的人家养伤。这户人家待宋弘亲如家人,照顾得非常周到。郑家有一个女儿,虽然相貌不是很漂亮,但心地善良,聪明大方,就像亲妹妹似的照顾宋弘,煎汤熬药,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宋弘对她充满了感激,日子一长,两人就互生爱意,由她的父母做主,两人结为夫妻。宋弘伤好后,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终于帮刘秀得了天下。刘秀有个姐姐,早年丧夫,守寡多年,刘秀多次派人给她提亲,没有一个让她满意,原来,她看上了宋弘,一心想与宋弘结为夫妻。刘秀认为,这事非常好办。谁不想巴结他这个当皇帝的?他正式派人向宋弘提亲,宋弘态度十分坚决,说:“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听了这话,对宋弘非常敬重,一点没有责怪他,此后在这件事上再也没有勉强过他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释义】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典故】《后汉书·黄琼传》有记载:“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故事】东汉时,知识分子经过举荐和征召,才可以进入仕途。黄琼出身于宦官世家,由众多公卿推荐,入京应召。到洛阳附近的嵩阳县时,他装病不去洛阳。好友李固给他写信,劝他应聘做官。如果不去就会让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是,黄琼决心用行动证明名副其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释义】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典故】《后汉书·冯异传》有记载:“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冯异与邓禹率军去围剿赤眉起义军。邓禹率军与义军交战失利,损兵折将。冯异却采取防御策略,命令军队加强防御,同时想办法收拢溃散的散兵。不仅如此,他还趁着混乱,派军装成赤眉军或者其俘虏,打入其内部。赤眉军大获全胜,根本没意识到会有汉军混入其内部。冯异抓住时机进行反攻,很快大获全胜。刘秀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