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28427000000011

第11章 《三国志》篇

开门揖盗

【释义】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典故】《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有记载:“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故事】东汉末年,孙策有一次出去打猎时,遭到了刺客的暗算,被弓箭射伤了面颊。

孙策临死时,长史张昭等人来看他。孙策对张昭说:“希望你们好好扶助我弟弟孙权!”这时,孙权才十五岁,见哥哥去世了,万分悲痛。大臣们都劝孙权不要过分悲伤,可他还是天天啼哭。

大臣们见劝说无效,都非常着急。张昭劝孙权说:“如果您只顾悲啼,不理国事……”孙权听到这里,停止了哭泣,请张昭说下去。张昭继续说:“这好比开门揖盗,必将自取其祸。”

听罢此话,孙权马上更换衣服,去视察军营,以安定军心。

负重致远

【释义】比喻能肩挑重任。

【典故】《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有记载:“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故事】东汉末,襄阳名士庞德公有个叫庞统的侄子很有才学。那时,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为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们的才能,认为他们都是当世俊杰,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去送葬,到了吴郡。吴郡很多名士早就得知庞统的名声,庞统准备回南郡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品评一下在座者。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罢,都认为他评到点子上了。接着,庞统又评顾劭,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这一评论也非常精确。

于是,有人请庞统评评他自己。庞统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竭尽全力

【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典故】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故事】东汉末年,杨沛当新郑县长时,曹操率军路过新郑,军队缺粮。杨沛及时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当上丞相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深得曹操称许。

当时,曹操常年出征在外,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曹操只好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杨沛,问他如何治邺城。杨沛说:“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

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听说他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子弟检点一些。

偃旗息鼓

【释义】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典故】《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记载:“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

【故事】蜀将黄忠杀死夏侯渊,并夺取战略要地阳平关。曹操非常恼怒,下令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然后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和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返回时间,如果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赵云所部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军队相遇,立即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却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亲自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曹操生性多疑,追到寨门口时,发现寨门大开,认定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时,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率军趁势抢夺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

乐不思蜀

【释义】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典故】《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有记载:“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故事】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继续过享乐生活。

有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喝酒。席间有蜀地歌舞表演。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见此,司马昭私下对亲信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对刘禅说:“今后有人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挤出了几滴眼泪。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事,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笑着承认了。

手不释卷

【释义】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典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有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员大将叫吕蒙。年轻时,吕蒙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他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事情又多又杂,我都要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啊!”

孙权说:“你的事总没有我的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我应该读哪些书呢?”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史书,这些书对你以后带兵打仗有好处……至于时间嘛,要去挤的。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便开始努力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蓝田生玉

【释义】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比喻名门出贤子弟。

【典故】《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有记载:“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故事】三国时,诸葛瑾有个儿子叫诸葛恪。诸葛恪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深受孙权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特令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拿他开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笑诸葛瑾的脸长得像驴脸。

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非常尴尬,而且又不敢生气。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两个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诸葛恪。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此,无不惊讶叹服——巧妙添加两个字,就化解了尴尬。

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

回答说:“我父亲高明。”

这答案显然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当时谁都知道诸葛亮才智超群,天下无双。按照一般常理来说,被问到这个问题,答案无疑是“诸葛亮高明”。孙权感到奇怪,就进一步问原因。

诸葛恪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被诸葛恪巧妙称赞一番后,心花怒放。后来,他对诸葛瑾说:“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七纵七擒

【释义】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记载:“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故事】公元225年,为了巩固后方,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时,南方彝族首领孟获集结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作战勇敢,意志坚强,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在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于是决定把他争取过来,让其心服口服。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为将要被诸葛亮处死,但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诸葛亮带着他参观了蜀军军营后,将其放掉了。

孟获回去后,以为已经观察掌握了蜀军的基本情况,当晚即率军偷袭蜀军。诸葛亮料定孟获今晚准来偷营,提前布置好埋伏。而当夜,孟获以为成功在即时,却被蜀军伏兵活捉。

孟获还不服气。诸葛亮将他放了。孟获再次率军与诸葛亮作战,又一次失败被俘。前前后后,孟获被俘虏了七次。孟获从心里佩服诸葛亮,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样,孟获率领西南少数民族部落顺服蜀汉。

顾曲周郎

【释义】泛指通晓音乐戏曲的人。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有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故事】周瑜出身士族,年轻时与孙策关系亲密,后来归顺了孙策,当上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兄弟在江东创立了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

周瑜政治军事才能卓越,精于音乐,音乐欣赏水平很高。据说,周瑜听人演奏时,即使喝多了酒,有几分醉意,也能听出音乐演奏中细微的差错。每次发现错误时,他就会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对症下药

【释义】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典故】《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有记载:“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故事】东汉末年,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

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都没治好,最终去找华佗。

经过细心诊断,华佗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呢?

他们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的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后,放心服药。果然,病很快好了。

一身是胆

【释义】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英勇善战。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有记载:“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故事】刘备和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时,老将黄忠率军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黄忠左冲右突,都没能突出重围。赵云带几名骑兵赶来营救。最终,赵云率军杀进重围,救出了黄忠。

回到营地,赵云埋伏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追过来的曹军见此不敢前进一步。

只见赵云把枪一挥,营里的箭雨点般射向曹军。赵云和黄忠乘势率军追杀,获得大胜。

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时,夸奖赵云“一身是胆”。

如鱼得水

【释义】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典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记载:“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妥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故事】诸葛亮,博学多才,隐居在南阳的隆中卧龙岗。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从朋友那儿知道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特意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他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推心置腹,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主要内容是: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形成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时机成熟后再统一天下。刘备听后,对诸葛亮推崇备致,拜他为军师,事事向他请教,同他商量。这引起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满,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刘备告诉他们,要完成统一大业,他离不开诸葛亮这样有才识与胆略的人。他诚恳地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说了。”

老生常谈

【释义】比喻听惯听厌的话。

【典故】出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有记载:“此者生常谭(谈)。”

【故事】三国时,管辂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管辂就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小有名气。一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吏部尚书何晏和侍中尚书邓飓吃饱喝足后,闲着无聊,派人把管辂找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他们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不好。

管辂想趁机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听说你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升官。还有,这几天晚上,我还总梦见苍蝇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啊?”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治国,国泰民安;你现在的职位比周公的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按照卜术来测,你的梦是个凶兆啊!”

管辂接着又说:“当然,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你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飓一旁听了,不以为然,摇头说:“老生常谈,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

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得知此消息,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开诚布公

【释义】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典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记载:“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故事】三国时,诸葛亮极得刘备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辅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诸葛亮晋爵称王,他严词拒绝,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晋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感恩图报

【释义】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典故】《三国志·吴书·骆统传》有记载:“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故事】伍子胥带领吴国士兵去攻打郑国。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

到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渔夫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渔夫:“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

渔夫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让好几万吴国士兵回去。”

郑定公将信将疑地派渔夫去吴军军营。

渔夫带着船桨去找伍子胥时,一边敲打着船桨,一边唱着歌:“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

伍子胥看到渔夫手里的船桨,马上问:“小伙子,你是谁呀?”

渔夫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啊!”

伍子胥一听,说:“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时,有一个老渔夫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渔夫说:“还不是因为你们要来攻打郑国,我们都被叫来这里。我们国君说:‘只要谁能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您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的份儿上,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感激地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带兵回吴国了。

大器晚成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典故】《三国志·魏书》中有记载:“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故事】袁绍门客崔琰从小喜欢武艺,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

由于刻苦努力,他的学问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竟然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也出了不少好计谋。

在崔琰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您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当过司空。

画饼充饥

【释义】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有记载:“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故事】三国时,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计谋,卢毓受到器重,升任侍中、中书郎。

有次,曹丕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启用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有大才能的人,但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曹丕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秋风扫落叶

【释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典故】《三国志·魏志·辛毗传》有记载:“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故事】东汉末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被打败,损失惨重,没过几天就因为过于忧愤而死了。为了争夺权力,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互相厮杀起来。为了打败袁尚,袁谭想投靠曹操,便派辛毗去拜见曹操。

辛毗见到曹操,立即说明来意。曹操非常高兴地答应出兵援助,但心里却在想:“袁氏两兄弟互相斗争,我不用出兵,只等着他们两败俱伤,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因此,曹操口里虽然答应了,可过了好几天都没有一点行动。

辛毗看到这情形,心里非常着急。他很清楚曹操的想法,可又不便直接说。于是,他故意对曹操的谋士郭嘉说:“曹公只想到等袁氏兄弟两人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可为什么不想一想,他们毕竟是一家人,万一他们醒悟过来,联合起来,那曹公再想打败他们可就很难了。”

郭嘉觉得辛毗说得有道理,马上转告给曹操。曹操听了,也觉得辛毗说得不无道理,便叫来辛毗,问:“袁谭值得信任吗?我们联合起来,就一定能打败袁尚吗?”

辛毗对曹操说:“其实,这和袁谭值不值得信任没有很大关系。现在,他们兄弟双方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了,都已经没有什么势力了。您控制袁谭很容易,打败袁尚也很容易,您现在去进攻袁尚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后悔都来不及啊!”

曹操连连点头,马上派兵救援袁谭。后来,辛毗投靠曹操,得到了曹操重用。

司马昭之心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有记载:“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故事】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多久,司马师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时,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做皇帝。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也意识到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有一天,曹髦把亲信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率领你们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无异于飞蛾扑火,劝他暂时忍耐忍耐。其中,王经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派兵阻截,在混战之中直接把曹髦杀了。

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有记载:“生子当如孙仲谋。”

【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亲率七万军队迎战。双方对峙了一个多月,不分胜负。曹操远远地看到对面孙权手下的将士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过了几天,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意识到已经不可能赢得战争了,就撤军了。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释义】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记载:“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故事】代理都督鲁肃去陆口时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不大看得起吕蒙。有人劝鲁肃说:“吕将军的名声一天天增长,您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应该重视他。”鲁肃便去拜访吕蒙。

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抵御关羽的重任,打算怎样应付关羽可能发起的突然袭击呢?”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

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联盟,但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您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呢?”于是,就这个问题,吕蒙为鲁肃提了五种应对方法。

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母亲,和吕蒙结为挚友,告别而去。

原来,孙权曾劝吕蒙空余时间多读些书。吕蒙便开始学习,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后来,鲁肃正式当了都督。找吕蒙谈话时,鲁肃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认为老弟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但是,到现在,老弟的学识如此渊博,已经不是昔日吴下阿蒙了!”

吕蒙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