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骄傲
28432100000024

第24章 从林语堂故居重修说起

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前不久完工并对外开放。然而,笔者作为林语堂的同乡人,面对林语堂故居多年来修缮与保护的现实,联想到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状况,却产生一种新的忧思。

其一,传统文化的断层。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语堂故居的修缮是一朵迟开的文化之花。之所以迟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断层。当然,这种断层不只表现在林语堂留下的文化遗产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甚至更早之前的文化巨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曹雪芹等身后也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已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和考验,虽然林语堂的文化主张有其特殊性,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后人对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

其二,断层后的传统文化保护。

林语堂故居修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感慨。在修缮之前,笔者曾问过不少同乡人知不知道林语堂?知不知道林语堂是平和人?竟有许多人回答“不知道”。随着故居的知名度提高,以及当地政府的日渐重视,故居周围的居民开始对扩建占地漫天要价,这让有关机构“相当无奈”。

其实,当地居民要高价符合人之常情,不能怪他们,要怪就怪我们对故居的保护意识不足。

当然,也不止平和一地如此,到目前为止,中国尚缺乏一部完整的保护名人故居的法规。笔者认为,断层后的传统文化保护要重于草率重建。

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继承、发扬,制定一部与继承、发扬文化遗产有关的法规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文化断层留下来的缺憾。

其三,精神家园重建忧思。

笔者踏入文化圈,执笔20余年,能够深切理解并体会家乡人质朴而又善良的情感。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如此,人也是如此,生于斯长于斯,永远也改变不了。正如林语堂所讲的那样,“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不过,令笔者深感忧虑的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断层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文化会不会因此被埋没,从此变成古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又该如何重建?当代中华文化的重建是否必须等到传统文化全部被解构以后才能开始?而重建的依据又是什么?没有根、失去传承的文化,它未来的面貌会是怎样的?这一切真让人深感忧思。

此类忧思值得整个民族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