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骄傲
28432100000025

第25章 林语堂的背影

有一次,中国社科院王兆胜博士应邀来平和做了一场林语堂方面的演讲。王博士是林语堂研究方面的专家,他说了许多有关林研究方面的见解,令在场的人耳目一新。譬如王说林先生以前靠写稿赚到的稿费是鲁迅先生的数倍,话音刚落,堂下众人皆更加服了林公。林公是我的乡人。然而,我听后却甚感悲哀。悲哀之一在于,一提到稿费,众人的耳根都灵敏了,眼睛也都亮了许多。当然,笔者如此一说并无他意,无非是感觉到对一个文化人说钱,简直有点儿太那个了,何况是对林公这么一位文化大师。不过,话说回来,人活着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文化大师,再次才是超人或神仙可以用不着考虑生活来源,这就是笔者所要说的悲哀之二。是的,林公做为一位国际上的文化大师也不例外,据说,当时林公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靠稿费。换一句话来说,林公当时写稿的目的之一有可能也是生活所迫,不得不用文章来换钱。其实,这种事情如果放在今天来说,也许会更觉得很正常,不过,在那个年代也再正常不过了,连鲁迅等一大批文人也不例外。

其实,鲁迅之于林语堂或林语堂之于鲁迅到底是怎么回事,笔者并不想在此发表见解也发表不了,历史和文化自会给出公正的回答,再说,自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文化便开始或多或少被阶级性渗透并充满阶级性,这本来也不奇怪,林语堂先生向来站在高地上看人生,看社会的变迁,并主张文化不应以阶级性来划分,但事实证明这种博大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他自己也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阶级性的牺牲品,尽管他有1万个、10万个、100万个不愿意,但也逃脱不了要“离家”出走的可能性。不过,客观一点来说,林的“离家”出走跟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关系,跟任何一个阶级也没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跟他个人的文化精神和处世态度有关,因为如上已说,自从人类组成社会以来,文化便开始或多或少被阶级性渗透并充满阶级性就是这个道理,任何人想否定或改变它都必须付出代价。林语堂先生的不凡和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难怪他为自己写下“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对联,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一宏伟目标,才成就了林语堂先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当然,未来一定会更加充满光芒。

乡人林语堂在世界文坛的声誉自然不必多说,王博士有次跟本县一位文化人聊起林公时说,目前他最不理解和最难掌握的是林语堂先生为什么会出生在平和县,还有就是林语堂先生早年生活在平和的一些真实情况,也就是原始资料方面。说实在的,对王兆胜博士的这一说法笔者是能理解也相信是真的,不过,笔者从王兆胜博士的话中明显解读出一种情绪,即似乎不相信甚至怀疑在平和这种穷山沟里而且历史文化渊源并不十分久远的土地上,会出现林语堂先生这样一位世界级文化名人。其实,对于平和这块神秘的土地,林语堂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经反复做出了分析和解读并充满感恩之心在怀念这块土地,林语堂先生所谓的高地人生观就是由此生成,看不起城市高楼大厦也就是来自这种质朴的山地情怀,试问,天底下还会什么比质朴的山地情怀更可贵更厚重呢?可见,平和这块神秘的土地诞生出林语堂先生是很正常的,说不定若干年后,还会出现第二、第三个林语堂也一点儿不奇怪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相信王兆胜博士定会再深入研究的。

如今,大师的背影虽然远去,但文章的风采以及文化内涵包括影响力却依旧,甚至更见夺目的势头。而此时此刻,笔者在故乡聆听并阅读大师的背影却一次比一次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凝聚,只是苦于无法更好地为其做点什么,只能写篇文章来略尽绵薄之力,也算是尽了一番心意。其实这也是笔者应尽的责任之一,理由:一是笔者多少也算写文章的人,尤其是目前的处境也和当年的林公和鲁迅先生等文人一样,生活来源主要也是靠赚稿费来维持,虽然笔者的名气不能和这些大师们相提并论,但尽心尽力是应该的;二是多少带有感激之情,因为林公为自己写下的对联里就镶下了笔者的名字,这是一种偶然?一种巧合?一种自作多情或自以为是?其实无论说什都好,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大师镶在自己写下的对联里,相信无论是谁,内心里都会浮想连翩的,何况笔者近年来又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性文章,偶然乎?巧合乎?自作多情或自以为是乎?也许,换个某人甚至会疯狂起来。还好,笔者自慰还算清醒和理智之人,不至于得意忘形,尽管说出此“玄机”之时,笔者己经高抬了自己。

在故乡聆听并阅读大师的背影,其实是怀着一种瞻仰之情,甚至有一种朝圣之心的,并不是俗气与沽名钓誉的对打。何况林语堂乃非凡人,争议过后必又领风骚,这是现实,相信识趣识机之文化管理者和宣传者都会积极投入,以文化引领经济的发展,乃至成为文化和经济的强县,果能如此真是太好了。笔者也相信沉睡多年的林语堂先生很快就会醒来并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而故乡的民众也将开门畅迎并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他的回来。当然,这不仅是林语堂先生的骄傲,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在此,笔者同样做为平和人也愿借此机会撰下此文,以追缅和迎驾这位世界级文化大师回乡,当然,不仅为平和人民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同时,笔者也希望平和家乡人民都能够拥有林语堂先生的那双聪慧的眼睛和灵敏的思维,尤其是高尚的人格与情怀,而不落入浅薄与狭隘和贫瘠当中。当然,可能的话更愿平和的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真正使用手中的这块至宝,让平和和林语堂先生一起走向世界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