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粽香在舌尖舞蹈
28438400000067

第67章 石晶水:平和第一泉

大凡被称为第一,无论是在何种区域,自有其理由。平和的石晶水也不例外。石晶水在平和县大协关峡谷之间的石晶宫后面。石晶宫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背靠峭岩,面对深谷,形势险要,寺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左右两侧各有护室,寺庙为抬梁式,小巧玲珑,风格独特,面积241平方米。宫内中堂奉祀南海观音菩萨,配祀伽蓝王土地神,宫内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石香炉一个,《鼎兴石晶宫碑记》一块,均为乾隆甲辰年物。

石晶水典出清道光版《平和县志·古迹志》。志载:“石****,又名石晶水,在大协岭,水从石罅流出,六月如冰,和邑品泉,此为第一,谢德夫建亭其上,后圮,今建观音庙,名石晶宫。”能够“六月如冰”也许是文人笔下的夸张了,但足以想象它的清凉。曾喝过石晶水,那泉水从石缝中涓涓流出,没有任何的杂质污染,十分的干净,看了自然赏心悦目,掬一捧入口,清凉顺喉而下,游走在内腑之中。想当年,石晶宫前有条石磴道,曲径通幽,自古以来就是府城(漳州)通往旧县城(九峰)的要道,过往士农工商络绎不绝。而可称之为峻岭的大协关离县城九峰20公里,离小溪镇是25公里,并且那时交通不便,都是在蜿蜒的山道步行,即使坐轿也是颠簸辛苦。无论从何处出发,走到此地肯定是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停下来吹吹山风,喝一口泉水,清凉惬意无法言说。再加上石晶水位于峡谷之中,山谷清幽,谷中青松挺拔,松下古寺缭绕着多年的香火,拾级而上的石阶,巨大的石头等等,构成了美不胜收的风景,在赏景的同时有奇泉流淌,难怪当时的平和县尉谢德夫会评之为“和邑(平和县)品泉,此为第一”的感慨。

谢德夫的评点吸引了当时众多游客的眼睛,当时的龙溪(今龙海市)名士陈正学听说后大喜过望,次日,便带上上等茶叶和茶具,跑了100多里路,来寻平和第一泉。要知道,当时可不是如今的来往方便自如,陈正学的举动不愧为名士的“风流之举”。但就是因为他的这样一跑,石晶水更得以留存佳话。到了地方一看,幽谷、青松、古寺、石阶、奇石、清泉,不愧是平和一处名胜。陈正学未暇赏景,解装取出茶具,用石支鼎,敲火煮茶,自斟自饮。茶香隐隐,发出兰蕙般的芳香,旅途的疲倦,连同胸中的夙垢一下子便散失了。好景好茶,陈正学诗兴大发。于是,当夜寄宿宫中,彻夜无眠,写了一首《石晶泉歌》,“石晶之泉泉最清,宝珠岭上檀奇名。涓涓石罅出如注,酌之不竭常盈盈。我闻荆山之人玉抵鹊,傍石居者挹泉而漱瀹。旁檐篱落握山阿,谡谡松涛吹大壑。山行驱车已过之,闻泉却步立移时。洼仅容瓢澄可鉴,夏寒冬暖沁肝脾。解装试出笈中茗,涤杯敲火石支鼎。行人笑我太好奇,惠泉中冷徒尔为。此时更不烦水递,茶香隐隐为兰蕙。胸中夙垢悉遣去,顿觉云生欲轩翥。”次晨,把它往墙上一贴,便飘然而去。陈正学潇洒飘逸的转身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深处,但当年他的一时兴起,为石晶水留下了诗名。尽管在他之前也有人为石晶水题过词,但因为他这一名篇的传诵,更是有众多的名人为此吟诗题词,让石晶水逐渐芳名远播。

历史无言,也许当年的热闹都会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也许是历史波峰浪谷的起伏传承。后来,从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改道公路绕寺后而过,无论是石晶宫还是石晶水都渐渐被冷落起来,如今,因再次改道,连寺后的公路也废弃不用,石晶宫更是藏在山谷之中了。尽管十几年来,有热心人士努力拓展,到石晶泉的路已经修通了,开辟了停车场,并在石晶泉边建了一座茶馆。游客是增多了,但那主要是去朝拜石晶宫供奉的各位尊神,石晶水是供奉之后的捎带,甚至被忽略了。

站在石晶宫的前面,可以看到在石晶宫后的石壁上,刻有“石晶圣泉”,那是平和霞寨的武榜眼黄国梁所题。石壁旁有数株天然的观音茶树。后山上,有一方巨大的“佛”字刻石。庙的左前方山上有一仰天大石,刻有寿字和龟寿万年。石晶宫前方是新建的芳名阁和戏台,但那已经是众多地方在“开发”名义下的举措了,没有丝毫历史的味道。石径也是用条石修建的,当年的石磴道已经了无痕迹。宫的左右山谷已经开发,种了平和琯溪蜜柚,没有了当年青松掩径,山谷清幽的意蕴。唯有芳名阁门前的那株古罗汉松,终年苍翠,提示着些许当年的痕迹。

已经没有人专程前来就是为了品尝一口泉水的闲情雅致,更别说品尝石晶水的吟诗填词的雅兴。也许陈正学会寂寞的,但石晶水依然从石罅流出,宠辱不惊。有些东西注定要湮没或者流失的,我们只能在历史书籍的字里行间寻找当年石晶水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