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以后,阿拉伯帝国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翻译团体。尤其是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德萨、哈兰、安条克、撒马尔罕、开罗、科尔多瓦、托列多等大、中城市,都有一批职业翻译家,有的设有翻译局等专门机构,在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正规的翻译学校。托列多的一所翻译学校吸引着欧洲各地的学者,其中有英国来的迈克尔和罗伯特等人。加德特等人研究过巴格达的译员,对于那段时期这座城市的翻译力量,他们写道:“在哈里发庇护下的巴格达,有一些翻译班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景教徒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他的儿子易司哈格和他的侄子胡伯史,此外,有顾斯塔·伊本·路加(叙利亚一性派教会成员)、阿布·比斯海尔·马太·伊本·优努斯(一位景教徒)、伊本·阿迪、叶哈雅·伊本·比特里克和其他人。”易司哈格领导了一个数十人的翻译队伍,且素质很高,阿纳韦蒂指出,这是一个优秀的翻译班子。有的通几种语言。易司哈格本人就精通波斯文、希腊文、阿拉伯文和古叙利亚文。社会的翻译力量由哈里发中央或地方政府出面系统组织,不是倭马亚时期那种个别、零碎的私人翻译活动。9-10世纪,享有很高社会地位的译员阶层业已出现。子继父业甚至翻译世家不乏其例。易司哈格的翻译事业就是由他的儿子继承下来的。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翻译家努百赫特的工作也由其子继承。在哈兰,翻译家领袖撒比特的家族,祖孙四代人都是杰出的翻译家和科学家。许多西方学者对阿拉伯翻译家的个人成就感叹不已。马依尔霍夫教授综述了易司哈格一生的译著工作:“他将格林的75部著作译成了古叙利亚文,又将其中的39部译成了阿拉伯文,校译了6部由他的学生译成古叙利亚文和大约70部译成阿拉伯文的著作。此外,还对由赛尔吉斯·拉苏阿依尼、艾尤布·鲁哈威早期医学家们翻译成古叙利亚文的50部著作进行了修订。”在易司哈格一生经手的译本中,亲手译成的著作达100多部。有人估计,他自己也写了大约100部书。在翻译运动期间,阿拉伯帝国的学者翻译了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希伯来文、梵文、科普特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的若干著作。对众多的民族或地区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吸收,特别是对希腊文化,与其说吸收,毋宁说基本继承。派尼斯作过这样的评估:阿拉伯人约在200年内(公元9世纪上期——11世纪上期)完成对希腊作品的大部分翻译。“希腊哲学和科学作品极为重要部分均有阿拉伯译本。”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柏拉图对话录及释义的大部分,普洛廷纽斯的各种原本以及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均被译出。“希腊科学作品的绝大部分,包括数学的、天文学的、占星术的、炼金术的和工艺学的版本未在原文中续存,也被翻译出来。”被译就的希腊著作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伽林、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克罗丢、荷马、阿基米德、奥托莱卡斯、梅尼洛斯、阿波罗尼厄斯、阿蒂米多拉斯、戴奥斯柯里提斯、普洛廷纽斯、保罗、阿弗洛迪西亚斯(Aphrodisias)、亚历山大的作品及其评论等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量著作。在涉及的诸多文字中,有的原本已散失,传世的阿拉伯译本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伽林的7部关于解剖学的书、菲洛的《气体论》,被译成40多种文字曾在全世界风行的印度古代寓言集《彼得巴寓言》等书籍,都是原本失传后由阿拉伯译本将这些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保存下来的。
阿拉伯人通过翻译活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充实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民族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继翻译运动兴起之后,阿拉伯学者广泛地参阅、援引译著从事创作活动。据说10世纪的一位史家为写作历史著作就查阅了10000多册资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内,著作等身的大家、造诣精深的巨擘,不计其数,层出不穷。
******杰出的多产著作家和快笔手伊本·阿拉彼曾满意地宣称他撰写的300多部书和小册子及大量诗歌创建了一套综合体系。有120多部书出自教义学家和文学家查希兹的笔下,加德特称他是所有阿拉伯散文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个。传记作家伊本·巴什库瓦尔大约著书50部。最杰出的化学家查彼尔著书100多部。医学大师拉齐的著作达200多部。其中,涉及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各方面知识的《曼苏尔医书》共10卷。历史学家伊本·海彦不少于50部著作,其中仅《坚实集》一部就达60卷之多。瓦基迪在历史编纂学方面成就斐然,一生修纂了20多部历史著作。另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编写了一部内容丰实的7卷本历史著作《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柏柏尔人历史的鉴例及因果》。历史编纂学的鸿篇巨制是号为“******的李维”的泰伯里编纂的,他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现存的有整整15大本,而原著的数量是现存数量的10倍。他完成的《〈古兰经〉注》共30卷,注释之详备为历代诠释家所称道。能与之并论的另一位史家阿里·麦斯欧迪编写的一部30卷的巨著,传世的是一部摘要:《黄金草原和珍品宝库》,历史、地理资料之周详,有“史地百科全书”之称,是研究阿拉伯史的重要资料。杜兰特说:“麦斯欧迪是******世界的普林尼和希罗多德。”伊本·鲁世德所著的《医学通则》被称为医学百科全书。伊斯伐哈尼创作的一部卷帙浩大的《诗歌集》,洋洋20卷,包罗宏富,可谓诗歌体裁的百科全书。奈斯尔·法拉比的《科学百科全书》汇集了当时语言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各方面知识,他有39部著作传袭下来。著作家伊本·海赛姆关于数学、天文学、哲学、医学的著作不下100部。博采周谘的学者易司哈格·肯迪写了涉及数学、几何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政治学、音乐、医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265篇论文。983年,成立于巴士拉由科学家和哲学家组成的“精诚兄弟会”发表了51本论宗教和社会的小册子。
综上所列可见,当时阿拉伯人的创作著述活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作者多著述丰富,卷帙浩繁;其二,作品多文理并论,诸科兼通。由此形成博大精深的阿拉伯文化体系。阿拉伯人的创作活动以翻译运动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与翻译运动一样,又以造价低廉、供应充足的书写材料为必要条件。阿拉伯勤敏的翻译家和思若泉涌、摇笔即来的作家们每天的耗纸量都很可观。生活于11-12世纪的阿拉伯作家雅古特给我们留下了第一手资料,他写道:历史学家泰伯里“40年期间,每天写40张稿纸”。另一位10世纪的作家伊本·奈丁说,塔克里特的翻译家叶哈雅曾亲口告诉他,他平均每昼夜能抄100张译稿。如果在造纸术尚未传入的地区,即使有博通诸学、作业勤奋的译员、作家,也无力支付昂贵的纸张。直到造纸术已开始传入西欧的14世纪上期,西欧市场每张羊皮纸仍需要1.5便士,相当于一个誊录员的日薪。当时的银制汤匙值10便士,按市场商品价格比值估算,6-7张纸就是一把银制汤匙的价值。退一步说,即便某些人有能力支付纸价,地方能否提供充足的书写材料也是个问题,因为按叶哈雅的抄写速度,平均每昼夜就得需要50张羊皮。恐养羊业之乡的英国,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翻译、著述活动,亦有资源掘竭之虞。至此,我们是否能够悟出植物纤维纸普遍使用之前的中世纪欧洲,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的“易司哈格”、“泰伯里”或“叶哈雅”,书写材料所决定的客观条件,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文化活动的规模、范围和层次。
第三节 中国造纸术对阿拉伯书籍制售与图书馆的作用
随着阿拉伯造纸技艺的改进、效率的提高、成本的下降,货源充畅而又廉价的纸张使誊录、制作书籍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帝国境内出现了一大批销售书籍的商人。最初,书商的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强。“百年翻译运动”兴起以后规模剧增。坐店经销逐渐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一般大城市都有固定的书籍贸易中心。生活在9世纪末一位叫雅古比的人宣称,“首都以聚集在一街上的100多家书店引为自豪。犹如在开罗和大马士革他们近代的继承者,许多书店只是在清真寺附近搭起的篷式小摊店,但有些无疑规模很大,足以成为鉴赏家和藏书家们的乐园。”大店主往往也是出版商,“他们供养了一批在缮写室工作、技术熟练的誊录人员”。当时的书籍贸易量是惊人的,885年,伊斯法罕一位富有的土地所有者为建造一座图书馆耗费30万迪拉姆(dirhem)购置书籍。11世纪,法特梅王朝的大臣阿布·法赖吉在一次书籍贸易中,成交总额达10万第纳尔。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书籍贸易在9-11世纪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图书馆历史总是与书籍生产和销售相关联。”大规模的翻译、著述活动,大量书籍的生产和流通,为阿拉伯帝国各类图书馆的兴建和扩大创造了条件。10世纪时,首都巴格达已有36座图书馆。在这批图书馆中,哈里发马蒙“智慧宫”里的图书馆早在9世纪前期就被大批希腊文稿在内的译著充实起来,成为卷帙浩繁、文理杂陈的国立图书馆,也是遐迩闻名的国家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个人藏书量9世纪前后也有显著变化,私立图书馆频兴。马蒙之父赖世德哈里发统治时代(786-809),阿拉伯历史学家瓦基迪拥有的书籍就需120头骆驼运载。11世纪上期,学者贝夸尼的书籍要用63个小提箱和两个大箱来装运。蒙古人攻陷巴格达之前,末代大臣伊本·艾勒卡米的图书馆藏有10000册书籍。
巴格达的图书馆成为所有******地区效法的典型。在阿拉伯人征服的东部波斯故地,每一个重要的城市都建有公立和私立图书馆,布哈拉、撒马尔罕、尼沙普尔、伊斯法罕、加兹纳、巴士拉、设拉子、麦尔夫、雷伊、摩苏尔等城市拥有宏富的藏书。布哈拉是隶属于阿拔斯王朝的萨曼王朝的首都。10世纪末,苏丹曼苏尔将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的阿拉伯名医和哲学家召进布哈拉宫廷,王室的藏书使他惊讶不已:“我在那里看见许多装满书籍的房间,这些书一排重一排地放在书架上,各种科学类别的书都有一间专门的书房。我翻阅了古希腊作者的编目,寻找我需要的书籍,在这些藏书中,我看到了甚至书名都很少有人听说过的书,我在那以前或自那以后从未见过。”造纸业基地撒马尔罕的学术地位,因其丰富的藏书堪与巴格达媲美。设拉子和麦尔夫两地的图书馆令人叹为观止。10世纪,布依德国王阿杜德·阿德·多拉在设拉子宫廷建立的图书馆,由专门的馆长、图书管理员、监督员进行管理,馆中设若干藏室,六英尺高、三英尺宽的雕木书橱沿墙倚立,各种知识以书箱和编目进行分类。麦尔夫的图书馆不下10座,为曾在麦尔夫羁居三年的著名地理学家雅古特修撰6卷本的《地理学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后来,他回忆说:“我离开时,那里有10座被资助的图书馆,像那样大量的书,我从未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