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艺复兴与中西文化交流
28494900000022

第22章 中国造纸技术西传引发的文化狂澜(3)

西亚东部地区的私人藏书也颇具规模,大臣伊本·阿米德(卒于971年)的书籍需要100多头骆驼运载。著名学者伊本·阿巴德(938-995)曾以需要400头骆驼搬运他的书籍为由谢绝过苏丹曼苏尔召他进宫参政,他的私人藏书编目整整10卷。另一位叫韦奇迪的名人临终时留下600箱书,每箱书需两名男子才搬得动。

阿拉伯帝国的西部地区,各类图书馆的发展也很有声势和影响。开罗素有“北非的巴格达”之称,也是什叶派的极端派伊斯马仪派建立的法特梅王朝的首府。最初的图书馆是由法特梅王朝的阿齐兹哈里发于988年在这里修建的,当时藏有宗教、法学、语法、修辞学、历史、传记、天文学和化学等方面的书。存放在沿墙摆开的大橱柜里,橱柜门上附了一份该橱的书目。有人估计,这座图书馆已装订的书籍有10万册。后来,又增加了不少。哈基木哈里发利用丰富的藏书于1004年建起了“科学宫”、“智慧宫”等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机构,有效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平托博士曾这样渲染那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应:“自从开罗建起世界上其中一座最令人惊叹的公共图书馆以来,个人已感到无需拥有他们自己私藏的书籍。”显然,这是悖逆事实、失之偏激的论断。

实际上,开罗的私人图书馆也享有盛名。法特梅王朝的王子伊本·法帖克、诗人穆阿里夫、犹太人雅库巴·本·克里斯和伊弗雷姆等都是有史可考的书籍收藏家。法帖克受过埃及第一流的教育,兼通医学、数学、哲学各科,有许多著述,他的图书馆里收集了无以数计的书籍。诗人兼医生的穆阿里夫“住房的大厅内,全是装满书籍的书橱”,“他拥有覆盖了各类知识的成千上万的书籍。”在开罗的图书馆中,有的还定向收藏某些专业书籍。1043年,一位旅行者见到一座图书馆,藏有6500册天文学、几何学和哲学类的书。

在伊比利亚半岛,书籍的收集亦蔚然成风。10世纪时,“阿拉伯西班牙不下70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建于所有重要的城市中”,包括科尔多瓦、托勒多、塞维利、马拉加、格拉纳达等。后倭马亚王朝的首府科尔多瓦有好几座大型图书馆,哈里发哈克木二世(961-976)建于麦尔旺宫的王室图书馆是规模最宏大的,藏书汗牛充栋,有人统计为40万册,仅书目就有44册。据称,哈克木二世时期王室图书馆的编制人员为500多人,包括派往世界各地购置书籍的许多代理人。如果这条材料属实,该图书馆人员编制之庞大在世界中世纪历史上是罕见的。阿诺德和吉劳梅列举了除首都科尔多瓦之外的一个实例来说明西班牙其他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马德里附近的埃斯科里亚尔一所大图书馆,几乎无法将******的科学、文学、法学和哲学文稿编成目录。”西班牙私人图书馆藏书的内容和数量不比任何阿拉伯地区逊色,有的图书馆还利用特有的书源优势抄书牟利。科尔多瓦的一位名为阿布·穆图里夫的法官(卒于1011年),拥有一座特藏大量稀有书籍和书法名作的豪华图书馆,长期雇用6位誊录员,大量地出售抄本。

由于纸张便宜,纸源充足,书籍的生产量大,书市交易购销兴旺,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书籍递增速度是惊人的。开罗王室图书馆在哈基木统治时(996-1021)藏书10万册,到穆斯坦绥尔时代(1035-1094)已藏书20万册。不到半个世纪,书籍增加10万册。西班牙科尔多瓦哈克木二世建立的图书馆亦在同样短的时期内由40万册骤增到60万册。几十年内书籍的递增数量和速度与西欧数百年内徘徊在几百册的藏书规模恰成鲜明对照,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令西欧人望其项背的******居民掌握中国造纸术的威力。

第四节 中国造纸术对阿拉伯文化的贡献

中国造纸术在阿拉伯帝国的普遍推行,也是社会教育和文化普及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国家用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因纸张和书籍的低廉不再是一笔很难承负的支出。哈基木的“智慧宫”每年的预算表上专供誊录员抄写书籍的纸张耗费和日常的纸、笔、墨开支共计102第纳尔。这笔开支没有占到哈里发在开罗店房租金收入的1/400.对法特梅王朝的哈里发来说,“智慧宫”中用于生产书籍、增加藏书量和日常纸、笔、墨开支,可谓名副其实的九牛一毛的支出。

然而,这笔不大的款额却能发挥不小的社会作用。14世纪阿拉伯优秀的历史学家麦格里齐描述了哈基木时代“智慧宫”藏书对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无论谁凡是想在图书馆誊抄他想誊抄的任何书籍,或是需要翻阅在该图书馆发现的某一本书,都是能够办到的。”“哈基木允许希望阅读和查看任何书籍的每一个人入内,没有等级之别。”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哈基木赞助文化的动机,只是结合上面的问题,联系经济因素对哈基木支持学术的可能性作进一步说明。藏书10万册的图书馆无条件地接纳社会读者,每年修补撕破或毁坏的书籍费用,按平托的统计,只需纸张成本12第纳尔,相当于三个富人每年向国家上交的人头税。由此可知,哈基木图书馆文化投资和社会效应的反差是很大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个别或偶然的事例,阿拉伯帝国一般公立或某些私立图书馆的大门均对所有的学者敞开。哈里斯为此写道:“这些图书馆为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开放,无论他们投其宗教或是科学、诗歌或是医学所好。”不但如此,有的图书馆还向贫穷的学者免费供给纸张。可见,图书馆的社会化程度与书籍、纸张成本的高低,以及与之决定的图书馆所有者经济承受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一时期的西欧,因纸张成本的缘故,修补书籍糜费浩大是一般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我们获悉西欧修道院能为前来求学的贫寒之士免费提供膳食、居所,供给笔墨,没有发现任何免费提供纸的记载。不同的条件下,阿拉伯帝国情理之中的事,可使西欧任何大慈善家感到窘迫。

阿拉伯帝国的中、下层居民基本上能够承受对社会文化教育的经济投资。衣食有余的家庭纸张之便自不待言,购置少许书籍亦并非难事,尽管我们不排除某些复本少甚至孤本书以及各地书市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书价高昂的事例,譬如,哈克木哈里发曾为阿布·法赖吉的《韵文书》首次抄本付给1000第纳尔的酬金。但从雅古特留给我们的史料来看,一般书籍的价格是不高的,手工抄写占了普通书籍成本的主要部分。雅古特寄居麦尔夫时对当地图书馆借书给他之慷慨感到惊诧:“在我的住房里从没有清理出借来的200卷或许更多的书,虽然这些书值200第纳尔,但我从没有付过押金。”雅古特这段回忆告诉我们,一部普通的书约值1个第纳尔,相当于一个泥瓦匠师傅10-12天的工钱。一般平民完全有通过书籍和纸张在学校或者社会不同程度地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事实上,诚如有人估计的,到12世纪为止,******世界个人手里的书籍比公立和私立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还多。

11世纪社会教育已十分普及,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科尔多瓦等大城市有各类初等到高等学校20所至40所不等。任何在校就读的受教育者都有书写训练的机会,从启蒙教育开始,写字、读书就成为阿拉伯帝国常规教育的基本手段,学校对学生的写作作了各方面的严格要求,使之得到经常性的练习。妇女有入校受教育的权利,甚至有些奴隶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吟诗作文,参加学术演讲、讨论哲学问题,且见解正确。一位荷兰历史学家对阿拉伯的西班牙和欧洲比较时下过如此结论:“虽然教育纯粹是私人事务,但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以至于绝大多数西班牙人都懂得怎样读书、写字时,欧洲其他地区却还全然不知。”这一结论过于决断,但无疑能裁度出同一时期两个不同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差距。

大量藏书及文化基础的优势在学校的教学内容上也充分反映出来。阿拉伯普通中、高等学校除了开设宗教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包括语法、语言学、修辞学、文学、逻辑学、历史、法律、哲学和数学、天文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内容和范围是西欧同类学校在造纸术传入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方可企及的。这是西欧博通诸学的“全才”只是在14世纪以后才蹒跚登场的原因所在,在此之前,由于纸张、藏书等限制,学校尚不具备造就阿拉伯“百科型”学者的那种教育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环境。

阿拉伯发展文化的优越条件和业已形成的良好环境,既孕育了几代饱学之士,又弘扬了几世崇学之风。当蒙昧主义在基督教世界肆虐之际,******世界业已形成一种尊重学者、推崇学术、探求知识的社会新风尚,并以此来阐释现实、解释历史、衡量圣哲、权衡人生。“没有哪个百万富翁敢不支持文学、艺术。”“从科尔多瓦到撒马尔罕的上千座清真寺,学者多如立柱。”“游访者到一座******城市,几乎每天任何时候都能在清真寺听到学术性演讲。”许多******甚至相信,穆罕默德不同于大多宗教改革家,他离家出走,在通往安拉的路上探求知识,并且认为学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迹更为圣洁应当是穆圣的主张。在信仰与知识的天平上,感情的砝码已易位于知识一边。围绕植物纤维纸的广泛使用而展开的各类文化活动,在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过程中,对阿拉伯居民观念形态的更新、阿拉伯世界整个社会面貌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应是朗若列眉、言无可疑的。

第五节 结语

阿拉伯人掌握了中国造纸术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充实、发扬、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利用廉价的书写材料,通过史无前例的翻译运动和大量书籍的收藏,兼容并蓄了希腊、波斯、印度、埃及等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对近东、北非、巴尔干半岛等地区得以延续的古代文化不仅有填遗补缺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当某些区域文化遭受无妄之灾而横决灭裂时,又经阿拉伯人之手辗转恢复和发展起来。第四次十字军对拜占庭的征服,是世界文化史上剥肤之痛的浩劫,大批希腊文稿毁于兵燹后,正是阿拉伯人将其保存的希腊文化经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等渠道传归欧洲,才使西方出现了希腊古典文化低潮的反弹,构成文艺复兴中主要“复兴”的文化内容之一。西方学者为此而感慨:“拯救了大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著作以及后来将这些著作传往西方的是阿拉伯人。”

其次,利用书、纸之便创造出一种既包容了若干民族的智慧又蕴含着阿拉伯人聪明才智的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向西欧。阿拉伯文化吸收和总结了大量东方人民的文化成果,是站在众多民族文化的“肩上”创造出来的,因此,集了古代、中世纪东方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的西方文化无法比拟的。随着各种阿拉伯著作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中,一些著作被西欧奉为基础教育的范本或指导研究的经典,有的著作还奠定了诸如化学、光学等西方近代学科的理论基础。“尽管大量阿拉伯手稿因破毁而散失,现藏于欧美大型图书馆和阿拉伯世界各类图书馆的约25万手稿,足以使我们窥其全貌。”这些运载和传播阿拉伯文化的数以万计的著作,缩短了西欧近代化的历程,近代科学的成就也因之而添色增辉。

如果说阿拉伯利用翻译、著述等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形成的丰富藏书为人类树就了一座历史的文化丰碑,那么,以中国的造纸技术和方法生产出来的植物纤维纸,正是树就这座丰碑不可替换的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