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优良传统
28495500000019

第19章 抗击非典精神

一、抗击非典精神的由来

非典,即严重呼吸道综合征(英文简称SARS),是一种病原不清、家人及医护人员极易被集体传染的病症,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疾病。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首先流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明确提出“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防治非典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形成了抗击非典精神。

二、抗击非典精神的主要内容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胡****同志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全党全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就是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患病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满腔热情的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就是坚定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坚决同病魔斗争到底。

三、抗击非典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

(1)抗击非典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激发民族奋发向上,凝聚民族意志,推动民族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自古即有“多难兴邦”的古训,是说灾难可以更强有力地唤醒民族精神,灾难需要发扬民族精神,灾难是对全民族的严峻考验,它使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起,顶风而上,知难而进,迎险而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懈斗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有以国家至上,以民族为重,想国家之所想,急民族之所急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有这些,在抗击非典这一突发性灾难事件面前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得以发展。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白衣战士不但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且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2)抗击非典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就是求知、求真、求实、求理的精神。科学精神不单单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问题,它是包含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态度、建立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一种系统的精神。只有依靠科学,充分发扬科学精神,才能战胜非典。胡****同志曾强调“要夺取同疫病斗争的胜利,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正是本着科学精神,医药卫生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识别非典病原体、测定病毒基因组序列、建立流行病学模型、筛选药物和研究疫苗、开发病毒检测试剂以至研制生物防护服、口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3)抗击非典精神是敬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热爱和尊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把它作为一番事业认真对待,把它作为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依托,把它作为发挥自身才能和智慧的阵地。在与非典战斗的日子里,医务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党中央和******的号召下,一批批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决心奔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不断总结,不断攻关,争分夺秒,打着一场攻坚战。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在与非典斗争这一非常时期得到了升华,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扬。钟南山

钟南山,一个让中国百姓为之感动的名字,一位病人眼中的爱心医生,一位学生眼里的慈爱老师,一位活跃在大众视线中的知识分子。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9年奋战甲流,再到2011年澄清“阴性艾滋病”疑云,钟南山总是行走在中国医学征途的前沿。他帮助人们一次又一次消除对于疾病的恐惧,用他永不停歇的脚步阐释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他说:“很多本行业的尖子也许不是共产党员,但先进共产党员必须首先是本行业的尖子。”虽然75岁的他已不再年轻,但他仍在用青春的激情谱写着当代共产党员的绚丽乐章。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从医以来获得了不少的科学成果和社会荣誉,成为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

2003年抗击非典战斗中,钟南山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当有关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死亡病例肺组织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并建议对同类病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钟南山没有在权威面前迷失方向。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病的全部原因。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引下,钟南山和他的研究团队日夜攻关,终于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早三合理”救治办法,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为广东实现非典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年初以来,社会上风传一种叫作“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部分疑似患者声称感染不明病毒后出现类似艾滋病的症状,但血液检测HIV却呈现阴性,这一事件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恐慌,一时流言四起。钟南山迅速组织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干力量对来自全国16个省份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进行系统临床观察和研究,以权威的临床数据揭示了“阴滋病”的真相,证实“阴滋病”的不少症状由已知病毒引起,给予公众一个科学的解答,消除了疑似患者的顾虑。见证了这一研究过程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郑劲平说,“阴滋病”的研究体现了钟南山从事科研的一贯风格:“严谨独立,用数据说话,绝不墨守成规。”

从教几十年,钟南山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临床实践不足的落后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钟南山在开班仪式上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

钟南山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医生,而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临床医学家。”钟南山勉励学生,学医不能仅仅为了谋求一个糊口的职业,而应更多地考虑增进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博士后李慧灵跟随钟南山学医多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钟老师”的听诊器,那是一副双管听诊器:呼吸科医生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就是听诊器,一般的听诊器为减轻重量、便于携带,只用一根橡皮管;而“钟老师”的听诊器是双橡皮管的,因而比普通的听诊器重很多。“这个听诊器虽然很笨重,但是钟老师喜欢它,看病人的时候从不离身,因为用它听诊时,可以听得更清楚。”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钟南山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在庆祝国庆6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1375万张公众选票评选出60位劳动模范,钟南山院士成为广东省唯一当选的劳模代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