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序言集
28495600000062

第62章 《货币优势与银行国际化》序言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四日)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与世界。

首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对加快推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弹性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从开放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的开放正在由商品、服务、资本等实体经济“走出去”,逐步迈向虚拟经济及其交易规则“走出去”的新阶段。中国货币制度改革与国际化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面临的困难与风险也不容小觑。

其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改变中国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是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国际商品及金融交易中被广泛使用。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范围越广、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就越小、投融资成本就越低,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的整体交易费用或将相应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也意味着中国对来自外部的贸易、金融冲击进一步扩大,如果在危机监测、预警与处置方面缺乏经验,以及政策工具与资源运用失当,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可能被变革带来的风险所反噬。

第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新动力。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和不足,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为国际社会合作建立稳定、可靠、多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提供了新的选择,这将有助于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进程。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掺杂着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权力博弈的政治经济化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升的本质,是获取更大金融话语权的大国货币竞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民币流通领域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其他国际货币特别是美元流通领域的相对缩小。因此,对人民币国际化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复杂性,尤其是来自美国等既得利益集团或明或暗的挤压应有充分的考虑。

无论是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还是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逐渐展开的要素与规则的对外“溢出”,抑或是促成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有效性或成功的程度,在相当意义上取决于执行的载体。载体执行得力,抓住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会,将货币崛起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效率,反过来还能遏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促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平稳有效推进。反过来说,如果载体行为失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缺乏洞察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好政策就难以落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风险的一面也容易凸显出来。

王雪磊同志的新著——《货币优势与银行国际化》,系由其博士论文几番批阅增删而成。该书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理论和研究分析方法,准确地把握住了大型商业银行这一核心载体,从人民币国际化和商业银行国际化二者关系研究为立足点,系统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历次改革对储备货币发行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总结了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国际化战略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货币优势”的理论概念解释了银行国际化的动因,探讨了推动银行国际化的各种因素,揭示了人民币国际化是影响未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将人民币国际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得出离岸人民币中心是提升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阶段的结论。该书最后提出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定位、整体布局和路径选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和管理策略,并从争夺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定价权、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提出了支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加快国际化步伐的政策建议。

书中提出的“货币优势”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决定未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等主要论断,虽然并非完全没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就书中自身的逻辑来看是能自圆其说的,论证是较为全面和充分的,论据也比较扎实,资料翔实丰富。

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研究院初创之时,王雪磊同志是进院的第一届硕士生。三年来,他除了完成研究生学业外,还对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他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中国重要金融部门工作,积累了金融政策制定与银行运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2010年王雪磊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并没有因工作繁忙而放松研究任务的要求,而是抓住这一机会,把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学术研究中思考,深入研究理论或理想状态的规律如何更好地指导金融工作的实践。尽管阐发的问题具备明显的实践意义,但没有降低对论文理论性的追求。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局限于工作的对象来写作,没有用工作文档来堆砌。在谋篇布局上也跳出了行业的局限,能够以国家的战略利益为出发点。这些都是值得称道并应当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坚持的地方。

就社会科学而论,永远没有完美或终止的研究。王雪磊同志的论著吸纳了工作实践的经验,只是“一家之言”。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如果说20年后,王雪磊若感到“悔其少作”,我也不会吃惊。对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来说,学习仍然是最重要的,而写作是最好的学习。希望王雪磊在工作之中把学习永远坚持下去,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始终牢记:学习求知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和走向光辉顶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