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坐言起行录
28496200000055

第55章

一本简单的书

最近在读一本简单的书:《文章作法》,夏丏尊和刘薰宇合编,最初问世于上个世纪20年代早期。全书除了“序”和“绪言”,包括六个章节,三个附录。下面我先简要摘录,再稍加评论。

第一章“作者应有的态度”中提出,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这需要两个条件:一真实,二明确。所谓真实,是指作文先要有真实的“情”,不是“无病呻吟”;不是开发票或记账式地照单全收,应当有所选择;因作者心情的不同,同一事物或者看大或者看小,但不能凭空妄造,竟把有说成无,把无说成有。“白发三千丈”这类名句所以有价值,就因表达了作者的实感。要达到明确,切勿模仿剿袭,勿漫用成语或典故,注意符号和分段,用字上也要注意,如“他”字依性别划分,“的”和“底”要区分。

将人和物的状态、性质、功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见、耳闻或想象的情形记述的文字,称为记事文。第二章“记事文”提出,记事文以记述经验为目的,要做记事文先须经验事物,或耳闻,或目见,或参考书籍,从各方面收集材料,再按适当的次序排列起来。然后对材料有所取舍,并加以整理。联缀起来,就成文章。记事文的顺序大概有两种:一以观察的顺序为标准,一以事物本身的关系为标准。记事文通常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的报告,偏于客观,称作科学的记事文,还有一种文学的记事文,着力表现作者对事物的印象,主观的成分比较多。这种文章还要注意想象、抓住特色、抒述心情,使用包含动作的词句。例如记述学校,必须记它授课或散课的时候;记述城市,必须捡它人马杂沓的时候;记述人物,必须在他言语动作的时候。

记事文是静的、空间的,叙事文是动的、时间的。在同一篇文字中,记事文和叙事文往往混合。第三章“叙事文”提出,叙事文作为对现象的记述,包括四个要素:现象的主体;现象的演变;现象发生的时间;现象发生的场所。叙事文在选择材料时,除了适切题目和注意特色这二者外,还要注意传记、历史和小说的不同,传记以授予教训为主,历史以授予知识为主,小说以授予趣味为主。叙事文的观察点,即作者所站的地位,分为三种:居于发动者一边;居于受动者一边;居于旁观者一边。因观察点的不同,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文字。在长篇或复杂的叙事文中,为了把各方面的情形都表现适当,观察点不得不变动。叙事文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的展开,这种展开的情形被叙述成文字,就成了文字上的流动。现象的展开不止,文字的流动也就仍然继续,所以流动是叙事文的特色。文字的流动有快有慢,将事件展开的情况绵密地叙述,把事物中各个方面详细地描写,是慢的叙事文;只叙述事件的概要和各个方面的大意,是快的叙事文。叙事文的特色既然在于流动,流动的快慢就需适当,且慎防中止。文字的流动和事物变化的自然顺序可顺可逆。

解说事物,剖析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第四章“说明文”提出,说明文和科学的记事文的区别在于对象的范围不同,它以特殊的范围为限,是比较具体的。说明文和叙事文的分别,在于说明事实的形式全然相异。“今天上午8点40分火车从江湾开出”,是叙事文的形式;“火车从江湾开到上海是在今天上午8点40分”,便是说明文的形式。还有一个区别,叙事文可带作者主观的色彩,说明文不许可。说明文是用较浅近明了的文字去解明事物或事理,使它的关系明了,范围确定,意义清晰,给人以关于该事物或事理的普遍的正确的知识,所以用途很广。教师的讲义,科学的教科书,大半是说明文;学术上的定义,字典上的解释,古书上的注解,事实真相的传达,凡足以使人得到明确的观念和理解的,都要用到说明文。最简单的说明文形式是“类+种差”,作法上必须的条件有六:所属的种类;所具的特色;所含的种类;显明的实例;对称和疑似;语义的限定。当然,在具体的写作中,某些条件可以略去。

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第五章“议论文”提出,议论文和叙事文截然不同,最易混同的是说明文。二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性质不同,态度不同。说明文大多用单语为题,议论文常常用一个命题为题;说明文偏于客观,议论文偏于主观。不过,议论文中用到说明文的地方很多,因为没有说明作基础,判断不容易做出。例如要主张“男女应当同学”,教育的意义和男女的关系等等,都非得先说明不可。做议论文的第一步,是认定自己所要提出的命题,然后加以证明,其间要保持论点,不能变更,使议论出了命题范围之外。证明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是论证的基本方法。从性质上看,论据有种种不同,如因果论、例证论、譬喻论、符号论。上述四种议论若能联结起来,论证最为可靠。做议论文时,要注意命题的位置和证明的顺序,通常是因果论、譬喻论、例证论,最后符号论。做驳论时,首先要寻找论敌的立脚点,在论证时注意不助长论敌的声势,不曲解论敌,最有力的驳论可放在中部,后半篇可着力发挥自己的主张,使读者忘了所读的是驳论,而信从自己的主张。还要明白,文章真要动人,非有好人格、好学问做根据不可,仅从方法上着想总是末技。因为所能讲出的不过是文章的规矩,而非文章的“巧”。

前面所讲的记事、叙事、说明和议论是从文章的内容性质上分的,小品文是从篇幅而言的,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第六章“小品文”提出,小品文我国古已有之,近来各国盛行。小品文有独立制作,其实多散见于长文中,随处可得。莫泊桑的《一生》、安德烈夫的《雾》中皆可抽出,《儒林外传》中的王冕放牛,《水浒传》中的景阳冈一段,都可作小品文来读。练习小品文,可为做长文的准备,适于多做,能养成观察力,促使文字简洁,养成作文的兴味。写日记和信札,是练习小品文的好方法。在作法上,要着眼细处,注重精细的部分的描写,把部分的印象传给读者,将全体的光景暗示给读者,暗示是小品文的生命。要有中心,机智,注意分段和选题。

正文126页中,“作者的态度”6页,“记事文”17页,“叙事文”25页,“说明文”9页,“议论文”33页,“小品文”36页。字数的多少一方面表明话题的简单或繁杂,另一方面表明作者的重视程度,推及开来,也隐含了时代对文体的具体要求。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需要批评且允许批评,议论文林林总总,时局的朝秦暮楚和表面化又容不得人们长篇大论,所以小品文颇为流行。此外,新闻传媒对叙事文和记事文的要求也很普遍。相对来说,说明文尤其是狭义科学的说明文比较鲜见。《文章作法》在20年代早期对不同体裁的用力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揣摩到时代的方向,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简单而富有韵味,是《文章作法》的魅力所在。之所以有韵味,固然和作者的叙述方式有关,和适当择取的范例有关,也和巧妙的比喻有关。叙述方式上,作者采取了虚实相间的手法,不是一味地高谈阔论,也没有仅仅拘泥于狭小的斟字酌句,而是常常平稳地从高处落到低处,又轻巧地飞到空中。这样,学生可以一点一滴地起步,不至于眼高手低,又避免作井底之蛙。在论文学的记事文应抒述心情时,一句“我国从来的文章都只记事物,不记情感,实是很大的缺点”,就让新文学的期待脱颖而出。论小品文能养成观察力时,一句“细密而且敏锐的观察力,实在是文人最重要条件之一”,足以让学生醍醐灌顶。“我们要做绘画样的文字,不需要地图式的文字”,类似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的概括与提炼还有很多。

择取的范例,以古典作品居多,这大约是因为新文学兴起不久,可称作典范的作品有限。但从古典作品中择取的段落,当是新文学家们喜闻乐见的,所以毫无古董的怪诞和陈腐。外国翻译作品的适当择取,传来异域的气息,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论述说明文和议论文时,例句中涉及书籍、教科书、植物、共和、国家、革命、偶像、女子和文学、地球、都市和乡村、学生上课瞌睡等语词,和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富有现实气息。从人类须有知识推出人类必须有教育,从生存须有知识推出人类须有知识,以及每章末或大或小的练习题,都传达了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和天籁之音。

在谈论小品文写作应从许多断片的部分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来描写时,作者写到:好像打仗,要用少数的兵去抵御大敌的时候,应该集中兵力,集中要害,若用包围式的攻战法,就要失败的。在谈到小品文中部分暗示全体时,作者写到:譬如水上浮着的菱,虽只现一小部分的花叶,但水中却有很繁复的部分潜藏着;而水中潜藏着的繁复的部分,和水上所现出的简单的部分还有着不可分的有机的关系。《文章作法》中的明喻不多,但大量的例证似乎都发挥着比喻的作用。全书的写作采取了说明和议论并行的方法,有理有据,平易近人,娓娓道来,面貌可亲。

不只是有韵味,还有高度。所谓深入浅出,所谓举重若轻,所谓小题材大手笔,用在《文章作法》上都恰如其分。这在附录中有突出表现。

附录一“作文的基本态度”提出,文章法诀说来说去,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适合读者的心情,这固然需要技巧的研究,态度的注意却更加要紧。作文的态度就是文章的ABC.态度不对,无论加了什么修饰或技巧,文字也不能像样,反觉讨厌。好像五官不正的人擦上了许多脂粉似的。文章的态度包括六个方面:为什么要做这文;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谁在做这文;在什么地方做这文;在什么时候做这文;怎样做这文。用英语来说,就是W hy?W hat?W ho?W here?W hen?How?这涉及作文的目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写作的空间处境,写作的时代氛围,体裁及具体叙述方式。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谁对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说什么话。作文说话时留心这六个W,在语言文字上就可无大过了。

附录二“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提出,文章体裁一般分为议论、说明、记事、叙事四种,其中隐含着作者的态度上的不同,即作者自己在文中先否显现。在议论文中,所列的完全是作者对于某事物的判断,作者完全现出在文里。说明文,是以作者的见解来解释某事物,作者也现出在文中,不过程度较差。至于记事文和叙事文,如实记述事物,态度纯属客观,作者在文字上无现出的必要,否则会破坏本文的调子。记叙文应以不露作者面目为正宗,从前流行的“夹叙夹议”究属滥调,表明了作者对读者的****态度。《孔雀东南飞》末尾的“多谢后世人,戒哉慎勿忘”就是这样的缺陷。因为作者在这二句中突然伸出头来了。旧小说中的“却说”、“正是”、“闲言不表,且归正传”都是作者的口气,《红楼梦》和《水浒》的正文中也不时现出作者来。新小说如鲁迅的《风波》、郁达夫的《沉沦》等,也都有使人感到不调和的缺陷。

附录三“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提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程度,感受不同,少者只是其百分之一二,有的或者能感受得多一点,要想感受全体那是难有的事。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普通文字有必要的灵敏感觉,即所谓“语感”。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只解作红色,“夜”不只是昼的反对。“田园”不只是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只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见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见的诗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把知、情方面的敏锐语感传染给学生,是教师唯一能援助学生的。这是作者“近来的”个人的信念。

上个世纪20年代,新文学刚刚开始,一如生活尽管粗糙却激情无限,文字尽管稚拙却清新无比,尚未遭受野蛮的折磨、摧残、污染和毒化。阅读那个时期的文字,有助于我们祛除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脓包和毒瘤,回到情感、思想和文字的原初状态。《文章作法》中引为范例的两篇短文,可视作那个状态的摹写:

青青的草上,有黄白二蝶翩翩起舞。草的尽处,小川潺潺流着,水面被日光反射成银白色。

抬起倦眼仰望,两个老鹰在空中回旋,不时落尽在地面上来,远处的树林晕成紫色,其上飘着蓬蓬的白云。

温风吹在身上,日光照在头上,藉草坐了竟想睡去,我不禁立了唱起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