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8496400000017

第17章 成都和谐文化建设概况(2)

和谐文化既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民族的根系,又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设施、文化氛围、文化品位已成为评价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文化的现代化可以说是城市现代化最重要的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的成败所在。现代化城市的实践证明,城市文化的发达,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成都的GDP占四川的1/3,四川又占西部的1/3,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城市增长极,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带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成都要在西部和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要现代化,而且文化也要现代化,只有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成都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具备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保证城市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增强,更好地发挥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4.是增强成都城市凝聚力的需要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市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成都建设和谐文化,引导市民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市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二)成都建设和谐文化的重点

成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以市场取向为方向,找准位置,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和谐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当前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文化产业体制和政策

成都建设和谐文化,体制问题关乎全局。《****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首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划、服务及协调功能,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职能应是:制度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国资,实现保值增值;搞好基层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改革文化的体制和模式,减少环节,理顺关系,强化面向社会实行行业管理的职能。要加快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吸引外资,调动民间资金更大程度地参与文化生产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应主要扶持那些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的高雅艺术以及重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广播影视部门等。要规范文化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进行社会集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联营股本贷款、循环贷款、产权市场上的溢价转让和拍卖、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企业的成长。此外,还要加快文化法制建设。文化法制建设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虽然成都近年来已初步建立起一系列地方性文化法规和管理条例,文化法制建设有明显改善,但仍不完善,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完善保障和规范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法规和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的法规,政府对文化宏观调控的法规以及涉外文化经济的法规。同时,政府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文,为成都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

除开体制因素之外,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是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从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高度出发,需要加大文化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以确保文化发展必要的物质和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年增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同时,还要制定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优惠政策、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及相关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做好市场规划,加大对文化事业政策制定的重视程度。

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成都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考虑成都文化建设和发展时,必须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和难点,要针对当前成都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一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包括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应多渠道来解决。市财政拨给一点,各区(市)县政府支付一点,文化产业创收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群众交纳一点。二是利用闲置的房屋解决文化站缺少站舍问题。可通过协商、转让或采取联办等方式,将一些基本闲置的礼堂、学校等旧房加以改造利用。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创建“万村书库”,设置公共阅报栏、书报流动服务点、流动汽车图书馆等措施,解决农村地区读书看报难的问题。四是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鼓励优秀人才为发展农村文化多做工作,提倡奉献精神,鼓励搞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和艺术家多下基层,深入农村。在文化馆、站向外适当引进人才的同时,立足本地、面向群众挖掘人才,充分调动本土人才的作用。五是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扫除精神垃圾,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尤其要注重通过制度完善将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合法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紊乱。最后,也要加强检查督促,狠抓文件落实。不能虚晃一枪,要真抓实干,认真验收。

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加强成都和谐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是物质基础。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成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和主导产业,整体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让成都成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和建设西部文化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培育出版发行、媒体传播等“六大主导产业”;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等“四大体系”;达到“两个四分之一”,即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实现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和创造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两个提高”。

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全国性的优势项目,以带动和提升城市地位。要把实施“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三大文化品牌战略和“心灵工程”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构筑全市文化建设的整体体系,发展特色城市文化。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推出系列与成都关联的“大熊猫文化”品牌活动,规划建设成都大熊猫生态园,推广“大熊猫家乡游”旅游品牌,举办服务大熊猫文化旅游需要的节庆活动,策划大熊猫文化产业园等深度打造“大熊猫文化”品牌;通过统筹整合金沙的文化资源、举办古蜀文化艺术节、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广“金沙文明”的神秘特质,开发关联文化产品等活动打造“金沙文化”品牌;通过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博物馆,办好清明放水节,建设大禹专题纪念馆,打造水上实景演出,举办李冰文化节和道教文化节,建设中华道教文化园区,建设东方道教文化体验乐园等提升“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品牌,使成都成为四川乃至西部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成为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咨询、投融资以及文化论坛的重要舞台,进一步增强成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建设一批重点都市文化设施

成都建设和谐文化,标志性文化设施是载体。从成都实际出发,塑造都市文化的整体形象,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财力、物力,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文化设施,譬如成都科技馆、成都博物馆等。二是有计划、有目标地在市区主要街道设立能反映成都特色的公益性广告,通过名人格言、政府部门忠告、重要国策、行为规范等展示政府的追求目标。三是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展出成都商贸历史沿革、地域民间传说、文物古迹介绍、地方特色产品介绍等。四是在文明社区建设中,扶植一批社区文化试点单位,集中市、区、街道等各方面的力量,软件、硬件建设并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社区。五是在成都的核心区建成以历史文化(特别是古蜀文化)、博览功能为核心的文化博览区,将其作为城市精神的历史传承载体和体现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地位和形象的窗口。

5.规划设计要求保护和开发并重

成都建设和谐文化,保护和开发是双刃剑。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要在平面上按照城市文化要求进行合理分区、分段和分块设计,而且还要从立体上对各类建筑、道路、绿化在色彩、高度、疏密、材料上作艺术性处理,使它能突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个性,体现都市文化建设目标。成都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拥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名城、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都市文化建设目标,体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注重与原有城市文化品位的吻合和对现有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对原城市建筑(特别是一些具有川西民俗和历史烙印的古建筑)风格的保护,注意对各种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和开发,使其成为成都文化的重要资源。

6.培育具有文明素质的市民

成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人为本。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第一要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打造“诚信成都”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成都城市精神,凝聚人心、人气,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成都,吸引更多的资金涌向成都,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成都,推动成都成为人人向往之城、人人赞誉之城。通过弘扬成都城市精神,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具有先进的文化、开放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高远的追求、进取的意识、文明的行为和完美的人格,共同关心成都的前途,共同维护成都的形象,共同推动成都的发展,共同建设成都的文明,使“十二字”的成都城市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城市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成为成都城市的品牌。

要建设学习型城市,培育学习型市民。“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善于学习的城市才是有潜力的城市。”要大力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提倡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全过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知识、技能储备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市民的学习力、创造力,使城市在创新与开放的良性互动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要让“终身学习、积极向上”成为成都市民追求的目标和社会风尚,成为成都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7.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

成都建设和谐文化,人才是保证。要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必须把留住文化人才、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要展开经营人才战略,为放开手脚的各类人才打造弄潮舞台,进一步促成人才资源强市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