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8496400000020

第20章 成都和谐文化建设概况(5)

中国7000多万共产党员一直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们在和平时期遇到特殊重大情况时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大爱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纷纷志愿交纳“特殊党费”。据统计,截至2008年7月17日,全国已有4324.5万名党员参加交纳“特殊党费”活动,共交纳“特殊党费”90.8亿元,中组部“特殊党费”专用账户实际到款81.8亿元。中央领导也带头交纳了抗震救灾“特殊党费”。

3.团结统一,释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灾难面前,中华民族齐心协力用力量传递力量,用温暖印证温暖,古老中国结成坚强紧密的生命共同体。抗震救灾是一种公共事件,是一个民族以至人类要共同去面对的灾难。它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抗震救灾是一种集体行为,是整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总动员,全世界的华人也纷纷行动起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它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内部的协作,强化了民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顾全大局意识。

这次地震凝聚起了民族的强大力量,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经历了这次地震灾难,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大爱大善。”余秋雨动情地说,“几个月前还东说西说中国人的海外媒体,后来说到哪里去找这样的13亿人”。俄罗斯新闻社网站在2008年5月17日发表《中国,挺住》一文,指出:“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的确,这次抗震救灾的全国性大动员、大投入、大动情,全中华民族患难与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支点找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大释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友爱互助,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等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面对人类巨大灾难时奏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最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完整地诠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孕育出的崇高境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抗震救灾是一种救援行动,它进一步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之心、关爱之心、奉献之心,强化了民众的互助精神和患难与共、力克时艰的动力。

抗震救灾是一种艰险活动,它进一步唤起了民众不畏风险、敢于牺牲的精神,提高战胜困难、应对挑战的能力。抗震救灾是一个辨别器,它高度褒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高与卑、荣与辱,在无数感动中国的抗震救灾英雄及其事迹面前,在公众、舆论、媒体的聚焦注视下,得到明确的判断,标明了价值的取向。在抗震救灾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公共行为准则,牺牲奉献的精神得到普遍张扬。无私奉献、舍己救人、志愿者涌现、80后雄起……无数动人事迹表明,在和平年代,在与灾害的搏斗中,同样能够涌现出热血英雄,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令人景仰,让人难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利润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通用,无私奉献、慈善情怀、克己利他、救助不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正是这种决不放弃的高尚情怀和友爱互助、舍己救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接力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彭国华被埋172小时后,成功救出;虞锦华在废墟里150个小时后,越过生命极限的成功救出;沈佩云在145个小时的生死较量后被救……这是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彰显。

5.自强不息,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随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法治观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尊重科学,运用科学,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国创造”的威力。地震发生后仅三天,四川省红十字会就已派出总共16支600余人的救援队伍,可谓信息畅通、快速集结。自地震发生后,成都交通台运用高科技手段,最及时并连续播出了《我们在一起》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当通信中断,“风云”“资源”“北斗”“遥感”等15颗卫星,成了抗震救灾的“千里眼”;当道路阻隔,中国自行研制的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成了抗震救灾的“千里马”,水、路、空全面进击;被困群众的转危为安、堰塞湖的化险为夷、余震的科学预测与防范、灾后重建的科学谋划与发展战略等,都体现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创造。

(二)灾后重建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抗震救灾期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含有较多的激情成分,这种救灾过程中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的激情不可能长期地处于亢奋状态,在灾后重建时期,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过大灾的洗劫,在抗震救灾期间人们无暇顾及的许多次要矛盾和问题正逐步转化或突出出来。加上恢复重建工作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难度大,在人的生命安全这个第一需要得到满足和保证后,极少数灾区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心灵上失去了平衡,个别人甚至产生了畸形心理,导致灾区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人们精神家园、心灵家园重建和维护好灾区的社会稳定等提上议事日程。要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深入开展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以建设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二,丰富和完善这一科学体系,也必须以建设为基础,这样才能不断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推向前进。因此,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一种长效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1.互动式传播,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灾区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主动创造的基础之上,什么时候社会主义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把社会主义置于少数人空洞美好的设计之中,社会主义就会遭受曲折。正是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动力、以人民群众的创造行为为主体,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这次抗震救灾实践,极其生动地弘扬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精神,极其深刻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主动性,让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满生命力,这样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要通过政府引导,由人民群众自己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群众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如文艺表演、义务劳动等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成都市已开展周末为灾区义务劳动日的活动。在灾区,“送”“给”这种单线传播方式会使灾区人民有强烈的依赖感,不利于今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因此,强化主体意识,强调自力更生,自己动手重建家园,发挥灾区人民的创造主动性,通过自己组织、自己参与更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群众之中,把单线传播改为互动式,这也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探索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这要求其自身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是实现和保障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系统的必要路径。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实际来看,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创新,一方面需要对展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加以总结和提炼,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引领精神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对受灾群众集中聚居地进行深入实地调研,了解思想理论领域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社会思潮,对其倾向性进行解读,认真分析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形成根源、表现及其影响等,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灾区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统帅和引领各种价值观念的主流意识形态。

3.形式多样,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引导

抗震救灾中,各种报刊、新闻广播和网络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沟通、舆论导向的作用,让我们强烈地体会到和意识到新闻舆论社会影响力的强大,主流媒体自事发之后,没有半点放松,人们可以彻夜看到对灾情的第一时间的报道。毋庸置疑,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宣传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并将其融入灾后重建实践之中的重要平台。建议:一是要开辟专版、专栏,制作专题节目,拍摄影视片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抗震救灾中的伟大生动实践。二是要把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与重大纪念活动结合起来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是奥运年,要设计好载体,搭建好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要特别重视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譬如及时发布权威的真实信息防止网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猜疑,及时以跟帖、评论等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软引导。四是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生产出体现时代精神、文明健康、通俗易懂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根据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编写《八荣八耻新编》等,让人民群众更加容易认同和接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机制的凝聚力。四是编写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普手册、宣传品等发放给公众,特别是灾区群众。手册应注重以小故事、漫画等多种能快速、简洁、生动、有趣的传达形式向公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抓住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民学习教育活动

要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学习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学习教育,加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观的学习教育。抗震救灾为这些学习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譬如结合抗震救灾中的各种英雄事迹和全国军民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展现,可以深入开展国情和历史教育,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结合抗震救灾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教育活动;结合抗震救灾中极个别消极丑恶的现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普及教育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教育。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过程中,应重点抓好几类人群的学习教育:一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学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法纪教育,塑造良好的党风政风,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模范带动力量,并抓典型、树楷模。二是抓好青少年的学习教育。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给了社会一个惊喜。5000米高空跳伞、徒步急行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都是这些大难当头的少年英雄。因此,在青少年教育的时候,要特别突出用80后的事迹来感染他们,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远性力量。三是抓好灾区群众的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热爱祖国的情怀,大爱无疆的精神,感恩社会的无私境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斗志,并将切实解决如安置房、捐款、就业等关乎灾区群众利益的紧要事情,从而坚定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

5.深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