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
2855300000010

第10章 分 欧美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

导言 | Introduction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大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十分重大!它在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从具体的行为方式到抽象的价值观:首先,它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一个主权国家出于自己民族利益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一定会通过国际资本、企业跨国投资和产品贸易的渠道,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从而也使得这些受到影响的国家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减缓这种外部冲击。其次,它让各国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原来被认为是合理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经济政策,在经过这场金融大海啸的冲击洗礼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让各国政府骑虎难下的“时间不一致性”的政策冲突。

更何况危机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是以前制定政策体系时所始料未及的问题。如何把握“开放”和“自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外需”和“内需”的协调只是这类“矛盾”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以及如何把握“恪守既有原则”的“度”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后危机时代”各国政府首先需要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最后,它让世界各国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无法找到一个能够让大家都信服并且共同为之奋斗的新增长点,那么,这场金融大海啸事实上所造成的“信用危机”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修复。也就是说,“危机后”国与国之间的“指责与摩擦”可能会远远大于“危机前”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分工与合作”;而过去推动技术创新的金融创新活动如今也会因为社会大众和政府监管部门对其高度的“戒备心”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书的第二部分就通过几个侧面来反映这场金融大海啸给世界经济的运行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读者阅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就会了解欧洲经济今天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也会了解中国经济将会受到来自美国政策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和货币的冲击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政策制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更会了解“后危机时代”欧美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新特征以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等问题。

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目的非常直接和明了,那就是面对今后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变革”自己,才能做到不落伍、不挨打,才能让我们的祖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永远保持昌盛富强。

第一篇题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欧洲的凝聚力考验》的文章,向读者描述了欧洲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一旦欧洲银行体系出现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要大于美国那种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影响。而且,欧洲央行执行的又是钉住通胀的单一目标制货币政策,与美联储相比,针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不过,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指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反映在实体经济部门的区域“比较优势”还是有其提升的潜在动力,它是“后危机时代”给欧洲经济带来一线曙光的源泉。

第二篇题为《盖特纳带来奥巴马的“中美发展战略”》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在面对流动性危机的困难处境之时,对华战略也从咄咄逼人的高压政策转变为说服中国与其成为“患难与共”的战略伙伴关系。为此,笔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在与美国建立的战略关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篇题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的文章,向读者描述了金融大海啸将给世界和中国经济带来 “富有挑战性”的变化:首先是欧美“量化宽松”的货币救市政策(“退出”后)所带来的全球通胀的压力;其次是新兴市场在探索走出“依托”欧美经济的增长模式;最后则是中国经济开始注重制造强国和金融强国同步发展的“大国战略”。

第四篇题为《奥巴马能“管好”美国的金融吗?》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了为什么奥巴马政府要力推美国金融监管方案变革的社会背景,让我们看到在这场金融创新滥用的道德风险闹剧中,华尔街精英不仅愚弄了无数的海内外投资者,而且也“叫板”了美国富裕阶层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所以,奥巴马政府强调的通过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价值观也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国“资本家”和“政治家”的拥戴。而美国的监管会给美国经济的复苏和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也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第五篇题为《“政企利益的统一”是国家竞争力发挥的核心》的文章,主要向读者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之所以能够暂时维持下去,就是因为美国经济在其活力的创造上政府和企业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比如就从目前的政府保护主义也能看出,美国政府扼制外部竞争力的做法是想让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本土企业能尽快爬起来“卷土重来”。如今我国的企业和政府之间也要为达成这样的“利益共同体”而努力。

第六篇题为《奥巴马会理解“中国国情”、接受“中国战略”吗?》的文章,告诉读者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大海啸让中国看到了自己的软肋。同时,为了改变对外依存型经济增长模式,中国需要做强自己的金融体系,事实上,中国的这一“结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触及美国的“利益”,如何在诸多的挑战中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大国战略”,这将是“后危机时代”中国政府需要拿出智慧和勇气应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七篇题为《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的文章,向读者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财富一定会出现跨国流动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富管理上的“委托和代理”关系。与其强调各国自身的创造财富模式,减少国际资本的流动,倒不如加强对国际资本财富管理方式的监管,以此降低全球化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的风险。为此,笔者分析了建立全球统一监管模式的必要性和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八篇题为《“对冲基金”靠“欧元区机制”的缺陷赚钱》的文章,告诉读者这场金融大海啸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暴露出了欧元区货币机制的缺陷。尽管欧盟政府指责美国对冲基金乘人之危,“投机”欧元,从而呼吁美国政府和欧盟政府一起加强监管跨境的投机资本,但是,笔者分析对冲基金之所以“攻击”欧元谋求无风险的“暴利”,原因还是在于欧元区自身。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欧元区即使出现区内个别国家严重的债务危机,它们还是坚持不推出有效的“退出”机制,从而让希腊等国糟糕的“基本面”影响到欧元价值的稳定;另一方面,欧洲央行僵硬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也是导致欧元区没有及时筑起“防火墙”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缺陷,仅凭监管对冲基金的行为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

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美国金融大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欧洲的凝聚力考验

北京时间2008年7月3日晚上,欧洲央行如市场所预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4.25%,为七年来最高点,这是为了应对当时4%这一超过事先设定的2%通胀目标值的高通胀率。按理说,欧元会随着加息政策的实施而出现升值的市场行情,可是,当天还没等欧洲央行行长让–克罗德·特里谢解释完欧洲央行加息的原因,欧元市场上就出现了看似“异常”的大跌局面。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人们担心加息会把欧洲经济带入低谷?还是这次加息分量不够,无法遏止2008年席卷全球的成本驱动型的通胀走势?可是,跟美国相比,欧洲的一些经济指标都要好于美国,而且,德国和法国政府都在不同场合表态自己的国家具备能够应付更高通胀的能力。那么,2008年7月3日晚上的这波行情,为什么会让投资者去“青睐”同样面临通胀压力且迟迟还没有采取加息措施的美元资产?通过下文的分析,我们就能够了解欧洲经济2008年7月所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认识到作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主体——欧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失衡问题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一、 欧洲在“次贷”风波中究竟“陷”得有多深?

欧洲经济自2004年开始,步入了一个稳健的经济恢复和增长时期,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一度拉动美国经济繁荣向上的房地产市场会爆发严重的危机,欧洲很多大型金融机构被美国著名信用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蒙蔽了自己“识别风险”的慧眼,竟然“积极”参与了“标的市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融资业务,致使事后所遭遇的直接损失比美国本土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规模还要大。当然,由于欧洲银行业的优势在于现货的零售市场,而美国银行业则擅长于一级和衍生市场,所以,欧洲银行业在次贷风波中所受到的总损失(约1 640亿美元)还是要小于美国银行业的总损失(约2 225亿美元)。但是,不管怎样,次贷风波的潜在风险依然很严重。而没有暴露出来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被激化和放大,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央行不得不随同美联储一起持续积极注资“救市”的原因之一,也是面临高通胀压力时无法大幅度加息的痛处所在。

欧洲经济一体化之后,加速了金融体系的建设,但是,其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比例,与美国相比,还是缺乏内在平衡,较大地偏重间接金融。因此,欧洲的银行业一旦出现纰漏,就会影响到其国内金融资源配置的效果。比如欧洲银行业一旦为保护自己运作的安全性,对动荡时期的贷款行为持谨慎的姿态,那么,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和合理的抵押资产,也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就不得不缩小投资规模,而不像在美国那样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他的融资渠道,解决动荡期暂时贷款难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欧洲经济周期强制调整、失业率瞬间膨胀的风险就相对要小一些。欧洲央行注意到自己的薄弱之处,积极救市,以免金融体系发展到瘫痪的局面。截至2008年7月,次贷风波对欧洲经济直接构成的威胁并不是很大,至少比美国要小多了。美国政府救市的压力会更大。到2008年7月为止,欧洲央行就抓住了这一特征,联手美国救助市场,效果也很明显。

二、滞胀风险挑战欧洲央行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风波,彻底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中,它很容易将其所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扩展到生产要素市场,从而间接影响到每一个开放经济的国家。正是因为由此带来的美元疲软的加剧、股票市场的激烈波动,刺激了大量投机资本进入规模有限的工业要素市场,于是,石油价格不断高企,工业原材料价格日益飞涨,这种突变不仅影响了这两年欧洲好不容易赢来的健康的基本面,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欧洲投资者和消费群体还不够稳定的心理。东扩的欧洲未来必将接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至少今后欧洲经济增长的减速、就业的压力、贫富差距的恶化等问题,在成本输入型通胀的环境下将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会直接威胁到欧洲央行实行的只钉住通货膨胀的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这次之所以强调本轮加息不会像美联储以前的做法那样,成为一种长期的趋势,也是考虑到除了稳定通胀以外,还得关注在非常时期经济是否出现下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滞胀的风险不仅给欧洲央行带来了政策操作上的麻烦,更加给市场增添了对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所以,本轮宣布欧元加息,非但没有使欧元升值,反而因为加息所造成的负担越来越大,加息成为遏制通胀的利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于是,市场很自然地就抛弃了这个短期内收益上没有“将来性”的资产,而急不可耐地去选择流动性好的美元资产,甚至可能会因为美联储的加息行为而无风险地获得由此产生的高收益的财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