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2855500000018

第18章 分 变化冲突与应对 (6)

我们都知道,美国拥有着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这一优势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空军的基础上的。当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时,靠的就是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伊拉克当然也有地面雷达和地对空导弹,但是,美国自有其对策。当地面雷达开启并搜索空中的飞机时,这些雷达会发射出微波光束,然后等待接受信号。但这些信号恰恰能让美国的飞机准确地找到敌人的位置,所以,只要雷达一开,美国的飞机上的导弹就会直接瞄准地面防空基地,以每小时2 000英里的速度呼啸而下,直接摧毁敌人的基地。美国飞行员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不到24小时,就发现他们只要在伊拉克地面防空雷达监视的频道中播放战斗机出动的信号,所有的伊拉克地对空导弹就会全部关闭。萨达姆花了数千万美元,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防护系统,顷刻之间变成了无用的废物。

但是,中国发明了一种不起眼的装置,这个装置只有一个旅行箱那么大,里面有上千个微型发射器。打开这个装置的开关,它就开始发射出一万个地对空导弹的频道信号。这真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美国飞行员知道,从地面发出的一万零一个地对空导弹信号中,只有一个是真的,而且肯定有一个是真的。可是,哪个才是真的呢?没有人能告诉这个可怜的飞行员。他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正有一枚速度比音速快5~6倍的导弹,直接飞向他的飞机。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伪如何,至少,我们或许要承认,如今,进攻的成本更小。“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大约花了100万美元,就完成了袭击美国的计划。而美国为了防止这样的袭击再次发生,在警察、机场安检和其他系统花费的代价大约是每小时100万美元。这意味着什么呢?冷战时期的短暂和平可能将一去不复返了。尽管我们不太可能会遇到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常规性战争,但是,按照“进攻-防守武器假说”,我们在将来会遇到更多的暴力和冲突。

第四章 20余年出口梦

“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都是从美国一个家庭主妇的异想天开开始的。圣诞节刚过两天,住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萨拉在清理圣诞礼品的时候突然发现,“中国制造”的货物正在源源不断地侵入普通美国人的家庭:中国的玩具、中国的袜子、中国的DVD。萨拉的职业是记者,于是她产生了一个好奇的想法:如果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会怎么样?萨拉说服了她的丈夫凯文,还拉进了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一岁,共同进行这个“试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这一家人果然把萨拉的想法付诸实施。《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萨拉对这段经历的描述。

每一个中国读者都会非常好奇:“中国制造”对美国人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萨拉在书的结尾写道,一个中国记者采访他们一家,试图寻找各种证据,证明美国人不买中国货的日子会变得如何悲惨。中国记者想知道,不买中国货,是否会导致萨拉和凯文感情破裂,孩子们失去幸福,这一家人被主流社会视为“怪物”。相信很多中国读者也会希望从书中读到,美国人已经离不开中国的产品,这对我们的自尊心将是极大的满足。

的确,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有很多烦恼。就像萨拉说的,以前再平常不过的购物在那一年里都变成了一种煎熬。没有中国的塑料轮子,凯文没有办法给儿子造漂亮的木头赛车。为了给孩子买鞋,萨拉跑遍了商场,最后只好忍痛订购了一双价格68美元的意大利童鞋。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鳄鱼医生”、充气游泳池、塑料光剑,掰着手指头盼望这一年早点过去,他们就可以尽情地买中国玩具了。凯文穿着一只深蓝、一只橙色的拖鞋,似乎在嘲笑太太的古怪念头。蜡烛、打印机墨盒、太阳镜、咖啡机、捕鼠器,购买所有这些东西,都让萨拉一家大伤脑筋。

第四章20余年出口梦但是,萨拉一家仍然过得很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特立独行的生活会有自找的麻烦,但是我们仍然会在身边看到很多素食主义者、丁克家庭、背包族。如果萨拉一家继续坚持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但绝没有到离开“中国制造”就无法生存的地步。有自尊心的中国人,大可不必在美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制造”上去寻找民族自豪感。

为什么美国的市场上到处是中国货呢?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全球化的理想状态是没有国家,只有市场,所有的生产要素和商品都可以自由流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也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我们毕竟还生活在一个个的民族国家内,国界是一堵无形的高墙,使得要素的流动非常困难。尤其是人的流动,更是日益受到限制。中国的劳动力便宜,美国的劳动力昂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美国应该“购买”更多中国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吸收更多的中国移民。但是,即使是美国这样标榜“自由”的国家,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是百般限制的。如果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全球化也只能说是开放了一半的市场经济。

不过,只要有一半的开放,市场经济就如同空气,如同水流,可以趁势而入。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没有办法到美国,美国的资本就会到中国来。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无法到美国的工厂上班,美国的工厂就会干脆搬到中国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经济:国外的资本(当然包括了美国的资本)在中国投资建厂,利用中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制造出产品之后,销售到美国的市场。这是一个生态链条,链条断了,整个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各个链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平衡和合作的,而不是互相竞争的。是的,美国的家庭正在享受着中国的衬衫、鞋子、玩具、iPod,但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用的是IBM的电脑、Windows的操作系统、Google的搜索引擎。有没有中国家庭愿意试验一下一年没有“美国制造”的生活?

如果一定要对“中国制造”加以评论,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中国制造了多少,而是中国在制造什么。当我们对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话题津津乐道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这固然反映出中国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也提醒我们反思,农民工正拿着微薄的工资,工厂正朝河流中倾泻着污浊的废水,石油、钢铁、铜和橡胶等一系列进口商品价格正节节拔高。这些增长的代价都意味着我们正在“补贴”富裕的美国家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读到美国人会对买一双60多美元的童鞋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作何感想?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甚至会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更便宜,这样的出口,这样的制造,会给中国带来多少利润,多少福利?

萨拉的眼睛只盯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是,那些“美国制造”的产品里往往会有“中国制造”的部件,“中国制造”的产品里也会有“美国制造”的部件,因为国际贸易的格局已经从产品和产品的贸易变成了产品内部的贸易。过去典型的国际贸易是根据要素禀赋,即一个国家在哪些生产要素上有资源优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会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比如鞋子;美国的科技发达、资本丰富,就会生产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品,比如飞机。中国用一亿双鞋子换一架飞机,说的就是这种贸易格局。而产品内部的贸易是说,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把生产环节的链条配置到不同的地方,从而得到专业化的收益。比如电脑,芯片会在美国生产,显示器可能在中国台湾地区生产,鼠标和键盘则在广东生产,最后再组装起来。过去的生产是在流水线上,现在的生产则更像孩子们玩的积木,拆开了是一块块的,拼起来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产品”。据说,空中客车已经在天津的滨海新区筹建一个A320客机的总装线。如果在天津组装出来的飞机出口到国外,这架飞机上是不是也会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呢?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都不是。

穷人的创新

日本和韩国实现经济起飞的时候,主要是在少数产业集中突破,比如钢铁、汽车、电子等。但中国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体现在大多数产业制造环节的大规模的全面突破。这是一次中国本土企业上演的“百团大战”。从服装、鞋子,到家电、手机、计算机,甚至是卫星,中国的企业都有涉足,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环顾宇内,中国是唯一一个既和美国竞争,又和非洲竞争的国家。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何以能够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崛起?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都非常重要。从外部的因素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统一的世界竞争平台的形成,很多行业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下降。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成本优势成为任何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新的产品、寻找到最优性价比的企业将成为赢家。

曾任长江商学院教授的曾鸣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彼得·威廉森(Peter Williamson)在《龙行天下: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新格局》中谈道,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上,消费者最关注的就是价格,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并非是胜出竞争的最重要因素。这是跨国公司完全不熟悉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却如鱼得水,它们面对的是一个扩张速度极快、地区差异巨大、配套条件较差的市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更加能够磨砺出企业的生存技能。残酷的价格战迫使中国企业把有限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把成本做到了别人想象不到的程度。

曾鸣和威廉姆斯将中国企业的创新称为“穷人的创新”,因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成功的中国企业,必须创造性地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他们总结了三种“穷人的创新”。

第一种是整合创新。整合创新的精髓是:“综合就是创新”。和欧美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缺乏原创性的、高端的技术创新,但是,它们有着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随着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它们逐渐跨越了很多产业的进入壁垒。一旦能够进入这些行业,中国的企业就会发挥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发挥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将价格水平大幅度降低,首先是找到一个边缘化的市场进入,钻进针尖,但是最终能把这个针尖扩大成进入主流市场的大门。

比如海尔在海外首先将产品打入大学生宿舍,它开发的冰箱把盖翻转,就能做书桌,非常适合美国大学面积狭小的学生宿舍。酒柜过去也有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主要是针对葡萄酒的温度要求很高的用户。海尔发现了这个市场,便开发研制了一款时尚美观的酒柜,而且价格比原有的产品低一半。海尔还和沃尔玛合作,开始在全美国大量地销售产品,卖得非常好,一度占领了80%~90%的市场份额。直到后来美国的企业开始复制这一模式,市场份额才跌到50%多。

第二种是流程创新。聪明的中国企业利用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生产流程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人力的使用,减少了对机器设备的投资。

这样做首先的好处是降低成本。同样是生产锂电池,日本企业生产10万只锂电池的生产线,需要雇用200多名工人,投资1亿美元购置设备,但中国的比亚迪则雇用了2 000多名工人,但只花费5 000万元人民币进行设备投资,分摊下来,日本企业的成本是5~6元,而中国企业的成本则只有1元钱。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上有巨大的优势,既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又能做到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日系的电池厂使用完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上一个新品种可能需要几周,但是比亚迪把人调一调,加一两个小流程,几天的时间就可能上一个新品种。

随着世界变得平坦,越来越多的生产也相应地变得模块化、标准化,中国企业的战略创新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中国的战略是“小米加步枪”,即以廉价的人工和自动化控制结合起来,核心环节用自动化控制,其他环节用人工。较量的结果是,国外的全自动往往很难和中国的半自动比拼。

第三种是颠覆性创新。“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中国企业具有特有的“后发优势”,由于没有过去的积累,自然也没有历史的负担,所以在选择发展道路的时候可以异军突起,实现“蛙跳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