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华为最强的一个技术是光纤技术,它是世界上最早用光纤的企业之一。由于起初跨国公司已经占据了中国的城市市场,华为在开发出程控交换机之后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地形复杂,传统的技术难以覆盖广大的地域,所以华为只得采用当时并未成熟的光传输技术,形成了一套非常适合中国农村的解决方案。同样,华为在2G时代没有市场份额,因此一开始就赌上了最先进的软交换技术,但是西门子、爱立信这些公司在考虑从2G升级到3G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已经有的产品,锁定自己已经有的客户,这反而使得它们更加畏首畏尾。华为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软交换的3G项目,并打入中东、欧洲等市场。
中国企业的这种“穷人的创新”是否有其局限性呢?如果一个行业难以被拆分成模块化,而是必须依靠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国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就难以奏效。以化妆品市场为例,决定竞争力高下的不仅仅是成本,也不在于技术,而是一个复杂和严密的体系,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开发设计,到精心设计的促销和品牌推广,一环扣一环。中国的企业尽管可以在个别环节突破,比如对某个概念进行炒作,或是大面积推广营销渠道,但是最后总是输在整体系统的竞争力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地位一直岿然不动的原因。中国的金融机构难以发展起来,同样也是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银行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或产品,更体现在公司治理、信用体系、公司文化等多个方面,很多成功的秘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藏知识”。在这些行业,中国企业的劣势就比较明显。
然而,这些瓶颈正在逐渐被打破。很多行业变得越来越开放,也逐渐出现了更多专业化的设计公司和研发公司,这使得新的公司和小的公司更容易获得外部支持,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逐渐被打破,新的进入者就更容易在统一的竞争平台上和传统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和竞争。
异军突起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容地向海外市场扩张。它们是不按牌理出牌的选手,它们的出现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竞赛规则。那些习惯于领跑、习惯于没有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突然发现中国企业的身影就在它们的后面,这些后来居上的对手咄咄逼人,而且充满了赶超的激情。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Sachs)说的:“我终于理解了9%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什么——一个从不停止运转的经济,工作昼夜不停地轮班倒以弥补失去的时间。对中国而言,需要弥补的时间是550年。”
鞋子可能是高科技,但电脑绝对不是高科技
已故的商务部原部长吕福源同志曾经到广东视察。一位企业家在向部长汇报的时候说,他原来是做鞋子的,现在开始生产电子产品。部长非常高兴地说:“你很了不起嘛,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家嘿嘿一笑,说:“部长,我原来做的是鞋子的模具,倒是还可以算得上有点科技含量,现在做电子产品,找一些打工妹组装,是做地道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这个故事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变化。过去的贸易是典型的产业间贸易。中国生产鞋子,美国生产飞机。生产鞋子的国家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就集中生产和出口鞋子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生产飞机的国家有高科技,所以就集中生产和出口飞机这种科技密集型的产品。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都能够获得利益。不过,这样的国际分工很容易会让生产鞋子的国家感觉郁闷。正如薄熙来同志做商务部部长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国出口一亿双鞋子才能换回一架飞机。
值得庆幸的是,国际贸易的格局正在变化。现在的国际贸易更多的是产业内贸易。任何一个行业,鞋子也好,飞机也好,都可能会被拆分为许多不同的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又可能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空中客车A320已经在天津投资建了一条总装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很好的诠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工作流软件,这样就使得生产环节可以被拆分出来,分配给世界各地的不同的人们去做,最后又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之组装起来。一个大家已经熟知的例子是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芯片可能在美国生产,主板可能在中国台湾生产,键盘可能在越南生产,显示器或许是在马来西亚,但是最后会在苏州或是福建组装。一件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周游了世界一圈。
我们过去讲外资到中国,都认为老外图的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但是这已经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中国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已经到了从供给过剩到供给不足的拐点,劳动力的成本以后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中国的土地价格也可能会上涨。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也会提高,那么,外资会不会舍弃中国,另寻新欢呢?很难。因为对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在吸引投资方面的最大优势是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高度成熟和复杂的生产网络。一家较大的外资企业旁边,会有数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供货商为它提供零部件。如果外资撤走,它很难在一夜之间带走所有的供货商。
如果外资不大规模撤出中国,那么中国的对外出口仍然会非常强劲。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能急剧减少。中国现在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式表现为加工贸易,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然后在国内加工、组装。既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价值肯定要大于进口的价值,否则就没有意义了。而且,随着中国国内配套生产能力的提高,进口和出口之间的价差会越来越大。过去我们进口需要9元钱,组装之后以10元钱卖出去,在国内只赚1元钱,但是现在可能是进口仅仅需要3元钱,组装之后卖10元钱甚至更多,这些价差都会转化为贸易顺差。
美国越来越热衷于指责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是,在产业内贸易的格局下,这种对贸易数据的统计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现在的国际贸易统计只能按照所谓的原产地原则统计出口,很难区分在某一个国家之内真正实现的价值增加。假如说天津组装出来了空中客车A320,那么这也能算做“中国制造”吗?事实上,中国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是由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之后出口美国形成的。我们曾经大体作过一个估算,如果扣除这一部分“在中国的美国人对在美国的美国人”的贸易顺差,“中国人对美国人”就没有贸易顺差了,甚至可能是贸易逆差。
我们过去划分产品和产业的标准也要改变了。过去的产业政策习惯于划分劳动力密集型或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也有高科技的生产环节,高科技产业中也有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我们又该如何去区分呢?还是拿鞋子说事。是的,鞋子确实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是我们在广东东莞参观的时候,却发现一家鞋厂还生产带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鞋子!美国的治安环境越来越糟糕,校园暴力层出不穷,所以美国的富人会给他们的孩子定做这样的高科技鞋子,万一孩子被绑架了也好知道到哪里去了。这样的鞋子价格比笔记本电脑还高。你说它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还是科技密集型产品?电脑常常被视为高科技产品,但是在中国,生产电脑的企业所做的事情往往只是把不同的零部件组装起来,你说它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还是科技密集型产品?生产芯片的企业肯定是高科技企业,但是最后要生产电脑的企业,往往是专门做最后一个环节的组装和装配。所以,鞋子有可能是高科技,但电脑绝对不是高科技。
出口病
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我们过去做得不好,有的则是因为我们过去做得太好。成功是失败之母。在过去20年时间里,出口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中国经济只用了20年的时间便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出口的产品,上至高科技产品,下至3元钱一条的领带、10元钱一条的裤子。在全球市场上,只有中国能够既和美国竞争,又和非洲国家竞争。美国记者萨拉写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记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一年时间不买中国产品的经历。和全世界的消费者一样,美国的消费者也被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宠坏了。做母亲的想给孩子买一双运动鞋,打电话给美国的制造商,人家说,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就不在美国生产鞋子了。
但为什么中国要出口这么多呢?是因为中国的产品价格便宜、质量可靠吗?中国产品的价格的确便宜,很多出口产品的价格比在国内的价格还低。过去20年内,中国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即使物美价廉,为什么一定要卖给美国人呢?为什么就不能卖给中国人呢?赚美元是赚钱,赚人民币难道就不是赚钱了吗?
我们的出口之所以多于进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把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都买下来。首先,中国人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得到的财富越来越多,但居民得到的财富份额却在减少。地区间、城乡间、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也越来越多。其次,我们的收入无非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消费是在现在花钱,储蓄是为了应付将来花钱。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算是很高的,因为我们的预防性储蓄太高。换言之,中国人缺乏安全感,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医疗保险,我们只得没日没夜地工作,尽可能地为自己多攒钱,为家人多攒钱。正是由于国内的消费不足,所以中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办法全都卖给中国人,只好为剩余的产品寻找海外市场。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热衷于出口?首先是拜全球化之所赐。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平了”。哪怕是中国的这些刚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小企业,一样能快速地进入全球市场。不知道该卖给谁?没关系,沃尔玛知道,它会把订单送到你的门口。不知道该如何配送?没关系,UPS(美国联合包裹)可以帮你来做。想到全球市场去吗?只要买一张通向全球市场的列车车票,就可以马上出发。相比之下,要想开拓国内市场,恐怕要麻烦得多。交通运输成本太高。公路是修了不少,但全世界70%的收费公路都在中国;全中国人均拥有的铁路长度只有大约一根香烟长。即使再修更多的铁路、公路,各种交通运输的管理难以协调,物流配送不能达到“无缝链接”。如果企业出口到国外市场,信用证一开,大体上收款就有把握了,但在国内市场做生意,第一次、第二次合作可能非常顺利,可是第三次等你发货过去,可能就石沉大海了,到最后所谓的合作伙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出口到国外,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出口退税、汇率低估、劳动力便宜,甚至土地的价格都会享受补贴,但如果到国内市场销售,恐怕遇到的是层层盘剥、处处设防,国内的地区保护主义,应付起来甚至难于国外的保护主义。
金融危机之后,再想继续过去的出口强劲增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了美国人的消费。消费占美国的GDP高达70%,如果消费萎缩,美国将经历较为持久的经济衰退。由于美国家庭过去一直是借债消费,所以才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家庭的债务增加,收入减少,必然会被迫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美国的贸易逆差也一定会减少。事实上,最近两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占GDP的比例已经迅速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就一定会减少。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产品都是价格低廉的必需品,因此出口下降未必剧烈,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美国收入最低的家庭中已经有很多出现了资产负债表危机,他们负债太多,但债迟早是要还的,因此将不得不更加节衣缩食,而这些家庭消费的大部分产品是中国制造,因此中国出口产品的比例将很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