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上流女孩当如是
2880700000032

第32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前几天见一个朋友在博客上抱怨老婆和儿子:"妇女和小孩确实有点像。近之不逊,远之怨。明知你爱她的时候,往往用吃定你的心态,非常地不乖。测验你容忍的底线,不掌握火候,弄得她疼我也疼。"抱怨的结论是:"世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圣人不欺我。"这话说说老婆可以,如果延展至全天下女性,就有被指责将女性当成独立于自然人的"局外人"的危险,是男尊女卑的余孽,男女不平等的歪论。诺米·伍尔芙正是一位抨击这种歪论的女权主义战士。她自1991年出道以来,写了《美丽神话》、《Fire With Fire》、《Promis Cuities》、《有树的房子》四本书,主要论点一言以蔽之:不反性,不反男性,只反男权。由于伍尔芙出身书香门第,在耶鲁和牛津都拿过学位,且不仅长得不丑,竟还十分性感,她被奉为美国女权主义者的"女神",是硕果仅存的"雅皮女权主义者"。这样一个倡导观点不极端、女性特征未丧失的女权主义者应该是个温柔的、完整的、让人如沐春风的女战士吧?错。大概正是女性特征在作祟,诺米·伍尔芙保留着近之不逊远之怨的性情,经常地不乖,测验大众容忍她的底线。

伍尔芙的探路之作,也是成名作,是写于1991年的《美丽神话》。书的开头讲了个小故事。12岁的伍尔芙在旧金山上中学,她是个胖姑娘。一天她在一处泉眼边弯腰打算汲点泉水喝,突然,鼓起的小腹被一个男孩捅了一下:"你再胖,就只能从泉水里看到你的大肚腩啦。"伍尔芙非常羞愤,开始节食减肥,两星期从105磅减到84镑。十多年后,写书的伍尔芙回忆起这段往事,她发现当年刺激她的男孩当时是个小胖子,现在是个大胖子,他凭什么对自己的身材指指戳戳。由此引发的论点是:"美丽工业的美丽标准由又老又丑的男性制定,强加于女性以达到男权对女性的控制。"伍尔芙认为当男女平等发展至今,男性发现自己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只能从取笑并影响女性的外貌上获取优越感,因此所有女性生而是美丽的,完全无须减肥、瘦脸、隆胸,买不必要的贵衣服。

这一观点理应深得女性拥戴,但在女权主义者阵营里,对伍尔芙的评价分成截然的两派。以杰曼·格瑞为首的一派赞美"《美丽神话》是继1970年出版的《女太监》(此书为杰曼·格瑞所著)之后,最重要的女权主义著作"。另一派的领头人是贝蒂·弗瑞丹,她认为男权统治有其政治、经济原因,与美丽标准的关系尚远,且"传统女性追求美的劲头并不比现代女性差多少"。有趣的是,赞美派大多面目姣好,注重仪表,是用女性外观保护自己想法的"花边衬衫症候群",反对派则要么姿色稍差,要么是模糊性症的极端女权主义者。这不仅让人揣测,天生丽质的伍尔芙对美丽标准开炮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难免招色不如人的女权主义者烦。有一位叫卡米尔·帕格莉娅,对伍尔芙的论点不置可否,对她的综合素质却颇有微词:"诺米·伍尔芙只会眨着她的大眼,晃着她的大胸,以吸引男性社会的注意。"

伍尔芙还是红了。这样一个有头脑有外表的女权战士当然是明星,2000年,她在美国大选中成为拿着15000美元月薪的戈尔阵营的顾问。虽然她的《美丽神话》说美丽标准害死人,但不妨碍她提醒戈尔要多多注意演讲时西装的颜色;《Fire With Fire》号召女性靠想象来获取自信,比如可以把自己想成"黛安娜,凌辱的复仇者;示巴女王,富有责任感的圣明君王;耐克,胜利女神",所有想象均隐喻着"大写的女性"。以上论断也适用于戈尔,只要把幻想对象换成恺撒大帝、奥丁、宙斯什么的,因此戈尔阵营的竞选口号是:"大写的男性"。虽然伍尔芙对戈尔的落败不负主要责任,但女权主义观点与政治宣传策略的冲突让她饱受争议。可没人说女权主义者不能参与政治,当年伍尔芙被《时代周刊》评为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之后是消沉的4年,当人们以为这位明星学者大势已去,2004年,伍尔芙在专栏里回忆了尘封20年的往事:1983年,尚在耶鲁念书的她遭到了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性骚扰。这位哈罗德·布鲁姆在2004年已是美国文学批评界的泰斗,所撰写的《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以无上权威的口吻为西方文学定下典范,开列出"入流"书单,无人能超越。但在1983年,53岁的布鲁姆是21岁伍尔芙的文学教授,结课当天,伍尔芙邀请教授到公寓吃饭,在厨房里,她感到"他那粗重的、柔若无骨的手落在了我大腿上",伍尔芙当即扭头呕吐,教授说:"你可真是个麻烦的姑娘。"之后她的文学课得了个B。

20年后的伍尔芙对布鲁姆教授还有进一步的"指控":"当时我的许多女同学劝说我不要与教授走得太近,整个大学都将布鲁姆看成个不可亲近的人。"这段往事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多数人认为伍尔芙是无中生有,借机炒作。"当时她可以写信给布鲁姆教授要求道歉,如果未得到答复,可以写信给他的系主任,还没有答复,再写信给校长。但她没有,她选在20年后,在公开的专栏里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厢情愿的描述,使布鲁姆教授毫无辩驳的机会。"(《IFeminist》)实际上,男主角确实没有辩驳。伍尔芙对此事却有一番辩解,她说自己并非打算让教授身败名裂,而是在多年后呼吁耶鲁女生能够得到适当的申诉机制保护,义正词严得仿佛是为了所有女性的福祉她才不得已站了出来。实际上,更多年过去了,耶鲁的女生似乎还是老样子,气氛淫乱依旧是这座名校的"特点",一个在读专栏小作家在新书《CholeDoesYale》里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耶鲁的裸体派对人山人海,排队买啤酒都有可能怀孕。"

2006年2月4日,她在《格拉斯哥星期日论坛》的一篇采访里称,多年前,她见到了耶稣真身:"当时我打开门,他就站在那儿,我见到了耶稣,我确定是他。他是个完美的人,浑身充满着阳光与爱。当时我已不是我,变成个13岁的男孩,我在他面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多感人呀,这场面,但伍尔芙是个犹太人。

2005年有个英年早逝的女权主义者安德烈亚·德沃金,她是同性恋、胖子、邋遢鬼,一个认为一切性行为都是罪恶的极端女权主义者。与此人相比,诺米·伍尔芙相当"女人",只不过她不肯永远静静的,让人赏心悦目,一定要在适当的时机哗众取宠一番。"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确实适用她样的女性,可以不理解成性别歧视,而把它当成一种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宣言,提醒你,对她们,可要多些宽容和担待才是。而要对付她们,也容易,她们就像块没烧透的炭,碰碰,才会燃烧;晾着,自然就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