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被自己干掉
2881700000018

第18章 令人讨厌的“评论家” (1)

职场自杀式8:空谈却不行动

章正雄是公司新引进的项目经理。第一次项目会议上,章经理就以其清晰的思路和慷慨激昂的谈话让项目组成员深感佩服,大家都觉得他会是不错的领导。

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位章经理说得好,说得多,但做得却逊色许多。承诺的事情常常不兑现,说过的话很多不算数,制订的方案不执行。

项目组成员看穿这一点后,不再将章经理的话当真了,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观望、等待,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执行力和激情。大家对于半途而废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于是,一个又一个提案因为执行不力而流产,一件又一件事情因为没有人负责到底而没有结果。

半年时间不到,因为项目毫无进展,章正雄被公司辞退。

在职场中,与章正雄一样,空谈却不行动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在会议上高谈阔论,思路天马行空,可是,走出会议室,他们却没有着手开展具体的行动,而是指望别人践行自己的想法。

当其他人开展行动时,他们又开始评头论足,频出主意。就像很多观棋的人一样,自己只是旁观者,却提高嗓门指挥当局者。他们因此遭到了别人的厌恶。

组织需要的角色

职场江湖中,埋伏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运筹帷幄、指点迷津、掌舵护航的领袖人物;也有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务实型人物;也有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马屁精;也有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的空谈家。

有两种角色,在职场中最常见到,它们彼此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种角色就是评论家和实干家。

评论家

我在大学读书期间,常常打篮球。有一位球友,他很喜欢站在场外指挥,并评论球员们的表现。尤其是当每个人发挥欠佳的时候,他就嘘声不断,并且大声疾呼给予指导。在场上打球的人终于忍无可忍,愤怒地对他说:“要不你上来打吧!”

即便他说得话有参考价值,但人们还是故意不予理睬,因为谁也不愿意听一个只知道背着手妄加评论的家伙啰嗦。

在职场中,有很多与这位球友一样的评论家角色。他们往往见多识广,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准,而且口才绝佳。当别人冲锋陷阵的时候,他们在一旁指挥,并且对人们的表现加以评论。

然而,当有人对他们说:“来,你们上去试试。”他们完全没有了评论别人时的果断和干脆劲,而变得畏首畏尾,毫无战斗力。总之,他们做得比说得逊色许多许多。

他们害怕颜面扫地,所以拒绝参与行动,这样就可以与失败绝缘。他们总是凭借自己渊博的见识和理论水平,对别人评头论足,可当他们自己动手,效果却比他们的批评对象糟糕很多。

他们完全没有闭上嘴巴,动手行动的打算,可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他们的做法,已经对他们表现出不屑和不满了。一个埋头做事的人,才懒得理会总在一旁叫嚣个不停的人。

申铉满是韩国最大的猎头公司社长兼总裁,他在自己的书中为我们描述了“评论家”的形象——这些人是报社的记者,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见多识广、聪明能干,可是,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一长,他们就显露出自己的本性了。其他的记者同事都在努力写新闻稿,而他们不仅没有动笔,反而坐在桌前喋喋不休地评论:

“这篇稿子的文笔太差了。”

“这篇稿子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这篇稿子有好几处硬伤!”

他们评价别人头头是道,其主要作用就是找出别人的问题并给予指点,却不亲自动手写东西。

评论家几乎是职场中最令人讨厌的角色。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当别人当面指出的时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因为别人的当面评论,反而更加坚持错误的行为。

每个人都把自尊心看得远远比对与错更重要,随意评论别人的行为只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招来他们的反感和愤怒。

评论家招人讨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经常退后一步,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出现,别人在冲锋陷阵,他们却在一旁指手划脚,甚至冷嘲热讽。他们说得好听,做得往往很糟糕,所以,没有谁真的服他们!

实干家

与评论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干家。他们所有的出发点都是解决问题、取得成果。他们知道,只有成果是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成果,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意义。

实干家具有非常高的执行力。只要接到任务,他们就立刻着手开展具体的工作,而不会拖延或者推辞。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不会大呼小叫,而是默默寻找解决方案,只有当他们真的无能为力的时候,才会请示上司,寻求帮助和支持。即便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不被人所理解,他们也不抱怨,不散步流言,而是用行动和成果澄清一切。

实干型的管理者不会轻易埋怨、责难或训斥下属,他们致力于辅导下属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成长。

实干家们不会过多地考虑谁是谁非、谁优谁劣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他们才不会闲得要去对别人的行为妄加评论。在他们的眼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实现目标,取得成果。

实干家们不会执著于过去,而是放眼未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过去的就过去了,不可能让时光倒流,所以纠缠于过去没有任何意义。把握现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才是应该做的。

实干家们是乐观派,他们相信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法,他们专注于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被问题和困难牵绊,所以,他们总是信心满满,毫不畏惧。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注重面试者的行动能力,也就是“他们曾做成过什么”,而不是学历、头衔、外语水平、资格证书等。

在招聘员工的事情上,很多企业三番五次地碰壁。评论家们的求职简历都很精彩——高学历、绚烂的任职经历、恰当好处的措辞……而且,他们非常聪明,知道大多数面试官喜欢什么样的答案。他们的表现无可挑剔,而企业一旦录用了他们,只能在今后叫苦不迭。

受伤之后的企业家们开始青睐于实干型人才,他们把橄榄枝伸向了那些并不起眼但务实、行动能力强的应聘者。

某知名集团公司公开招聘,应聘者沈超在50多名候选人中胜出,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沈超中专毕业,最高的学历是成人自考本科,而且发证的学校也没有名气。而竞争者中不乏名校的研究生、海归等,也有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人。

为什么其他人会落选,而沈超却能脱颖而出呢?

原来沈超相比于其他人而言,具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和务实精神。他进入社会后做过很多事,而且事实证明,他所做的每件事最终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管理者们意识到,评价员工的能力不能以语言为依据,而应该以行动为依据。某位员工说得怎么样,你大可不必在意;观察他们真正做了什么,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可惜,这个道理虽然简单,说起来也平淡无奇,但很多管理者却做不到,他们一直被花言巧语和巧舌如簧所欺骗。

不行动,永远别想抵达成果

人们常说,世上最远的距离是目标与现实的距离。那是因为行动的缺失。没有行动,目标永远是悬而不落的灯,遥不可及。

有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做出了行动,而且已经很努力了,可就是没有成功,我也没办法。”

因为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努力不够,无论什么原因,最终无法“做成事”的行动都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让行动卓有成效,你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设定正确的目标。目标是对成果的描述,是我们希望通过行动获得的有效的结果。如果目标设定错误,那就意味着行动必然失败,甚至是“做得多错得多”。

第二,选用正确、高效的行动方法。方法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行动的效率。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你还需要结合现有资源、投入预算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三,持续行动直到取得成果。没有取得成果,就意味着行动是无效的,资源的投入都不会产生效益。因此,你必须持续地采取行动,直到取得成果。

人们更看重你做了什么

如果某位管理者要求部属必须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可是,这位管理者自己却无视公司的规定,常常迟到早退,那么,鬼才会把他(她)说的话当真!

如果你只是告诉客户:“我们的实力真的很强,完全可以为你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一定会帮助你解决问题……”哪怕你用了无数表示肯定的措辞(诸如“真的”、“完全可以”、“一定”),恐怕也不会博得客户的信任。而当你向客户展示成功的案例,用事实证明了你所说的一切,那么,客户很容易就信任你。

人们常常试图说服别人,或者对别人提出要求,仅仅凭嘴说,很难令人信服。即使利用职权强硬强加于人,效果也一定非常差。那么,应该怎么做?

某超市的负责人每天都要去一家分店巡查。有一天,他看见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等候,没有人搭理,而店员却聚在货架后面的一个角落里说笑。

这位负责人没有跑到店员面前大声呵责,而是静静地走到柜台前,帮助这位顾客取货、结账。然后把东西交给店员包装后,就走开了。

店员们当然知道那是超市负责人。从此,这家分店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当你评说他人,或者对别人提出要求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你的行动说话。

行动力:决胜职场的法宝

某公司的一位管理者不允许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放置椅子,因为他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说”上,下属站着与自己沟通,显然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节省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行动,以便更快地推进工作。

行动力,是指实现目标、达成成果的能力。说的多,做到的却很少,这样的人行动力就低。高行动力的人是说到做到的人。他们一旦做出承诺,必定全力以赴来兑现承诺。他们不花费时间用来评说他人的是非、对错,而是用自己的成果向人们表明他的决意。他们拿事实说话,绝不空谈。

行动力强的实干家才是企业欢迎的人才。那么,行动力强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养呢?

一旦承诺,必定兑现

轻易向别人承诺,往往会造成负担过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兑现承诺。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爽约,将负担甩掉,但你将因此损失信誉。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不轻易承诺,而一旦承诺,则想尽一切办法兑现。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能够维持较高的信誉,而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牺牲,并且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不是那种不会拒绝的“滥好人”)。

不忽略小事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会处理大事的能力固然令人钦佩,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处理小事,并且坚持不懈,才是真正的伟大。企业经营的常态是经营小事,我们最好不要期待大事的出现,因为大事意味着高风险,万一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古人教导我们:“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小恶做多了,必定造成大的恶果;小善累加起来,也可以修成正果。不择细流,所以能够成就海的广阔;不嫌细土,所以能够成就山的高耸。

小事做好了,大事就可以避免;小事处理不好,经过积累或增长,就会慢慢演化为大事。处理小事需要更耐心,更细心,也更需要甘于奉献和寂寞的精神。

不必上司交代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每一个下属都等待着你分配任务,那么,你忙得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