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是个什么玩意儿
2882000000002

第2章 成功的“病人”们 (1)

机场购物群

你能想象在机场大厅或者候机厅里摆着的奢侈品服饰是谁买的吗?游客?阔佬?出国打工仔?如果是香水、配饰等数百元的小额物件,也许是。血拼意犹未尽,再补充一点货色,也是常事。但如果是数万元的套装或衣服,就一定不是。因为机场的服饰比外面街市专卖店里的又要贵出许多,而且款式也不是最新的,为何到那里去当冤大头呢?

偏偏就有人甘愿当冤大头。经常飞来飞去的金领们。

最近碰到好几个忙得没时间睡觉、没时间会友、没时间见亲人的高级经理,一天从早到晚十几个会,连吃鱼翅、燕窝都毫无味口。因为都是带着任务去的,一顿鸿门宴饭吃得神经紧张、脸部肌肉笑到酸痛,哪来闲情逸致来品尝佳肴?

于是被人问到一身名牌披挂哪里购得时,只好面色尴尬地说:“机场买的。等飞机还有20多分钟,正好休息休息,逛逛商店。”

有些经常商务旅行的空中飞人甚至很享受出差的时间,因为只有在飞机上,手机才是关机的,没人打扰,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书,或者好好睡一觉。只要没有公务搔扰,连飞机颠簸都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比起在飞机上还在笔记本上辛勤耕作的忙人来说,他们已经算是幸运的人了。

为了高薪与高地位,一个人究竟愿意付出多少呢?

一周工作80个小时?每周飞行两次?天天应付自己很讨厌的人并且还要笑脸相迎?与喜欢当众表演打情骂俏的男客户演对手戏?陪酒?……

或者像《欲望都市》的凯瑞和台湾某女大学生一样,陪男人睡觉或者亲自到三陪小姐阵营里当卧底,一切以研究人文科学的名义。

仿佛冠上了“研究”的帽子,这样的行为就变得高尚起来了。就像是《魂断蓝桥》中,女主人公为了生存下去,等待恋人的回归,不惜去出卖肉体就应该得到同情一样。

与其寻找理由还不如坦坦荡荡地说出:我做这样是为了得到成功,维持高雅的生活。就像金领们那样,自豪地说:我忙得只好在候机时买衣服,但我很成功。

英国一个记录片中个妓女就很坦荡,她对着摄像头自豪地说,我做妓女,是因为我热爱性。据她的朋友介绍,她的确很享受性,她的前几任丈夫都是因为满足不了她的要求而纷纷提出了离婚。与前者比起来,至少她真诚。

当然,在机场购物的成功人士还没有付出到这种地步。他们付出的只是时间、精力,或者还有一些亲情或友情。

我们有个同学,为了享受同窗之谊,十分踊跃地加了所有同学的MSN,跟他说话时却发现他有一句没一句的,而且常常是半天之后,才反应一句:对不起,刚才接一个电话,上午你说了什么来着?

几次之后,许多人把他阻止了。因为屡次遇到这样事情,大家觉得回复他又没有意思,不回应又不太礼貌,索性看不见他完事。

出差症候群

年初到现在,我一直呆在同一个城市里。日复一日在家-办公室-餐馆-超市的流水线上劳作,像只资深工蚁。很没有出息的样子。

之所以有这样的失落,或许是因为前几年平均每两个月出差一次。去哪里,已经不重要了。记忆犹新的是方便起见换上的利索的裤装、安全起见调动的高度警惕、效率起见加速运转的脑细胞。整个人像升级版的MSN6.0,功能强大。没到目的地时,狂打电话;到了目的地后,疯狂见人;还喜欢玩点忙中添乱的刺激游戏,把密不透风的日程表再拧拧干,偷出一段空间见几个私人朋友,如果再能用公费埋单,就真正花无缺了。最后一天拉着行李箱登机的时候,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回味几天的冲锋陷阵,感觉自己很“白领”。

以“白领”之心度“金领”之腹的话,我的顶头上司不知又是怎样的感觉。他最常见的E-mail是向全公司通知他10天之内的行程:8.1 18:00 某航班,某酒店;8.3 20:00 某航班,某酒店……一封Mail,同时抄送若干目的地的员工,兴师动众。感觉上像是旧时贵妃娘娘要出来省亲了。

赚了“省亲”的荣誉不说,还可以捞到这样的口实:Travel实在太多,忙得喘不过气来。

据说小超人李泽楷人有一年搭乘飞机160多次,平均两天半就要飞一次。但我想他的心理和白领金领会有所不同。因为后者飞掉的是公司的钱,而他飞掉的是自己的钱。

但小超人一定不会因为心疼这点钱而不飞。飞来飞去,多大的动静呀,满世界人向他行注目礼,封他“小超人”荣誉称号。若是就此歇息,守着那一大堆钱过日子去了,还有谁知道他呢?

他还是他吗?

疑心病

容易紧张的老板通常都有疑心病,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把自己的下属也搞得很紧张。

有个女老板喜欢工作到深夜,并且丝毫没有时间意识,不管想到什么事,都会立刻给下属发短信。我的朋友有幸收到过这种午夜短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过是告诉他第二天下午要开一个临时会议,那时已是夜里十二点半,我的朋友收到短信后,打了个呵欠就把手机放在一边。结果两分钟之后,又来了一条,再过两分钟,又是一条。内容都是“等你回复!”

没有养成习惯回复“收到”的朋友只好发送了一条“收到”。他知道,否则女老板这一整夜都会持之以恒地“等你回复!”没接到对方的收条,女老板会习惯性地怀疑:对方会不会没收到?

自己开公司的小张则把公司所有雇员纳入到“怀疑对象”范畴,怀疑他们盗窃公司机密,怀疑他们虚报假账,怀疑他们在外面另有兼职,怀疑他们正在为不久后的离职做准备……为了打消自己的疑虑,他采取了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并在公司设置了匿名信箱,鼓励员工相互告发。

事实证明,他的怀疑只有最后一项被证实了。他们公司的员工走的走,跳的跳,平均两三个月就要换一批人。不知道究竟是员工的不忠导致了他的疑心病还是他的疑心病导致了员工的不忠。

遇到过太多磨难的人也很容易得疑心病。同事的妈妈,一个上过无数次商家促销的当的慈祥阿姨,现在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自己的方便称。最夸张的时候,她甚至在买镜子的时候,都要事先量好样品镜子的厚度,藉此防范商家以次充好。

还有的人喜欢怀疑自己。有个大公司的市场总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讨论推广的创意。他通常的会议流程是,第一天,讨论出第一个创意;第二天,把第一天的工作全盘否定,推翻重来,讨论出第二个创意;第三天,推翻第二天的,讨论出一个不太成熟的第三创意;第四天,对第二、第三创意统统不满,又重回第一个。往往是连续几个通宵之后,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一个通宵,之后的几个都是白熬。

但他并不这样想。因为如果不做这些无用功,他在第一个通宵之后,会怀疑自己是否没有尽力,会怀疑同事是否在敷衍他,会怀疑这些创意是否只是地摊货,然后就会连续几夜失眠。与其一个人失眠,不久大家一起熬熬夜喽。累到精疲力竭时,疑心病也就自然而然地衰亡了。因此对有些人来说,没日没夜的加班、开会,有时其实不是为了工作质量,而是在与自己的疑心病抗衡。

社交强迫症

结识新人、扩大人脉网络,是职场精英社交生活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位精英已经总结出这样的经验:“接过对方的名片,如果是和自己同行业的,并且是相同的工种,基本可以不必再相互浪费时间。赶快拜拜,另觅良友。”所谓良友,指的是同一个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朋友。比如IT产业,做技术开发的应该重点结交代表风险投资方的或者IT设备供应商之类的朋友,而做文艺的,就应该多认识艺术品代理商、展览主办方或者大收藏家之类的朋友。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般清醒的头脑和如此明确的社交目的,中国的社交生活一定不会这么繁荣昌盛,因为这意味着人人都会有选择地社交,和自己有关的,就社交一下,否则就拒绝社交。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是,就算你头脑清醒目的明确,周遭却少有同样精准的社交场合供应。不管是行业聚会还是私人派对,你都能遇到从房产到医疗器械,从咨询到灯具制造等五花八门的专业人士。偶尔遇到一个特别专业的行业聚会,来的又都是和自己同一个工种的战友,相互提防都来不及,社什么交呀。

因此就有了一堆社交强迫症患者。根据中国当下社交场合定位有欠清晰,社交人群分层不够精准的特殊现状,他们定下一道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社交原则,聚会无论大小,派对不管公私,酒水自理也好,有免费酒水供应也好,一律通吃。反正就是不能漏掉任何一个自己应该认识,或者最好认识的人。

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去认识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如今常常可以碰到“天下谁人我不识”的神人。从杨振宁到上海市某区区长,从巩俐到著名风投公司的总裁,没有他不认识的。就算目前暂时拿不出对方的手机,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小姨子、以前同事的老公或者他的一个哥们儿那里把对方找到。为了拥有这样的荣耀,这些社交强迫症患者对于各类社交场合的嗅觉灵敏度,比八万人体育场外的黄牛们对于各类演出的更胜一筹。

曾经有位朋友受邀出席半商务半私人性质的晚宴。不知何故,此事竟被他的一位同行打听到了。因为了解到将有一位IT行业巨头出席这个晚宴,同行央求他带自己一起出席。尽管觉得此举有些荒谬,并且对于晚宴主人来说也不够礼貌,在征得晚宴主人的同意后,这位朋友还是带着同行去了。但他还是很不理解:“他甚至都没机会和巨头说上一句话啊,只是换了名片而已。有什么用呢?”

有很大的用处。在以后的无数个社交场合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传言出现:他和那位IT行业巨头很熟。对于社交强迫症患者来说,这种荣誉也许就是最大的用处。

抱着传真休假去

在国家单位工作时,并没有感觉到休假的必要性,大概是因为工作压力没那么大,而且花在生活上的时间比较充裕吧。

这里提到的“生活”,无非是指看电视、和家人一起吃饭、逛街、散步等与工作无关的事。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琐事,在外企里,就成了神圣的私生活,就成了妙不可言的人生享受。

由于晚上七、八点钟下班是稀疏平常的事,每天离开办公室,照着街灯从城市这个角落的格子间窜到另一个角落的安乐窝时,已是心力憔悴。胡乱吃个晚饭,看个电视剧尾巴,心思渐渐模糊,然后夜半醒来关上一直开着的电视机。再一睁眼,已是上班时分。

当这样的日子成为机械的重复时,休假的欲念会不可遏止地油然滋生,甚至已经成为工作的原动力,就像马戏团的猴子对零食的渴望一样。

好不容易挨到休假时节,却总是分身乏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一个客户接一个客户……在这种紧要关头抽身休假,是否会被认为缺乏工作责任心呢?这时,如果老板再不失时机地给点精神鼓励,说不定就一时糊涂心生仕为知己者死之念,或者误以为公司会回馈这种义举,于是休假就被无限期顺延下去。

也有的公司干脆鼓励员工放弃带薪假期,条件是偿以三倍日薪。一边是休假,意味着花钱,一边是工作一天,相当于工作三天,报酬可观。痛苦的选择。

如果后一种情况算是利诱,那么前一种情况可以称作情逼。反正就算你休假得逞了,也不让你干干脆脆无牵无挂。要么对公司有负疚感,要么对那高额日薪追悔不已。

在这样的形势下,总有一部分人向剥削者妥协,“主动”放弃自己休假的权利。也总有人有股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任你利诱情逼,我自岿然不动,拍拍屁股走人。有位公关公司的女孩说的好:“谁离不开谁呀?你走了,公司照样转。”洒脱地不得了。她休假的时候,一定会把公司配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忘在公司里,就算有事找她,也是妄然。

其实她是个工作责任心极强的女孩,但她这样做也有自己的原则:“我必须得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时间。”

然而也不是人人都能像她这般洒脱,尤其是在办公室里身居要位的人。人一走,茶就凉,谁知道在休假时会有什么风波出现。这大概也是某些公司高层不休假的原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兢兢业业呢。

有个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在休假前吩咐助手,一切事情等她回来再说。结果市场部在3周内停止运行。但她也是个神人,居然在回来后一切摆平,公司里一丝一毫的埋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