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平静地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将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三个年轻人很高兴,更加卖力地表演“足下工夫”。
不料三天后,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他们每天继续去踢垃圾桶。
一周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两毛钱?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表演呢,不干了!”
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逆向思考时,你往往能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
聪明的人能够透过表面的、短暂的现象,把握深层的、长远的规律。因此,容易比别人把握更多的机会。
有段时间,全国各大饭店纷纷推出“最低消费”这一经营指数,这无形中拒绝了一部分消费者进饭店大门。一家广州饭店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最高消费”的创意,即进这家饭店的顾客平均每人消费不得超过一百元。
该饭店老板懂得,精彩的策划绝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另辟新径,做人无我有之事,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经营个性。而且,当时由于激烈的竞争,使一些饭店都错误地挤向了豪华宴和黄金宴的小道上,但有钱的暴富者毕竟有限,继续摆阔气的风险性极大。再从社会舆论上看,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谴责豪华消费,大有封杀之势。所以该创意一出,技惊四座,效果非常好,饭店不仅收入大大增加,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运用逆向思维,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要有探根究底的精神。运用逆向思维的前提,是对事件的整体了如指掌,认清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促使产生逆反思维的突破口。
其次,运用逆向思维还需要个人有极大的还原意识,不仅要理解和把握从原始起点到终点的次序和结构及其原发过程,也要在原发过程之后,运用相应的思维过程,循着相同的中间环节回溯进行。最终达到还原意识和策略的渗透。
此外,培养逆向思维,还需要训练个人的联想能力,学会不按原来的思路考虑问题,而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看待问题,进入全新的意境,得到全新的启发。
最后,培养逆向思维,还需要还原个人的童心,学会像孩子那样思考问题,没有条条框框,不受世俗成见的约束,以任意发挥人的想象力。
总之,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就可能拧得开。遇到复杂的问题,在通常的方式不灵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尝试一下逆向思维。
活用先前的经验,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
英国谚语说:“能随机应变的人是聪明人。”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一些人们默默因循的、莫名其妙的、貌似神圣不可侵犯的规章制度,其实已经没有遵守的必要了?许多规则,都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制定的,你在套用某些规则的时候,也要考虑现在的客观条件,否则,就会处处受限。
早有聪明的古人指出,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能败事,肚里一点知识也没有同样能败事。下棋高手不放弃旧棋谱,但不照搬旧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古时的妙法不能照搬到当今;此地的高招不能照搬到彼地。后世接受前人的经验,贵在活用上,但是这个活用,又要恰如其分。
如果刻板地接受前人经验,或坚持尝试和试验某些使用过的方法的结果,而并没有考虑到你自己或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遇到障碍。
比如,一个推销员固守着同样的销售方式,或一个公司在它的顾客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后,仍然沿用原来的广告方式,这些都是销售上的惯性思维。解决的办法是,要么改变销售的方式,要么重新发现新的消费群体。
如果同样的方法不奏效时,就要想到改变的可能。当你陷于惯性思维中时,除了不质疑让自己改变的能力外,你必须质疑一切。
有学者指出,解决惯性思维问题的方案有三个步骤,即:发现、确信、改正。
第一,你必须发现惯性思维
你可能会在很晚的时候才发现你在进行惯性思维。当你在进行自己的创作时,也许,你每天都念叨着自己的小说,每天都写作,一年后,你却发现有100多页不知所云。你必须养成习惯,经常回顾自己所做的努力,看看自己已经做了什么,以及你将要做什么,并以此来确定你仍然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踏入歧途。
第二,承认自己在进行惯性思维
这一条做起来就比说出来难得多。这需要承认你已经犯下了一个错误。但,人们经常不愿意这样做。想一想你最近一次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殚精竭虑的状况吧。你是否回头看看并承认了这个事实?你是否停了下来,等待改天情况出现好转?或者你是不是在不好的创意产生后,另外想出一个好的办法,试图让时间和单纯的努力得到回报?这种事情很难做到,并且具有讽刺性:你越是规矩死板,那么你想阻止自己的损失,停止愚蠢做法的可能性就越小。事实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你在思维的牛角尖里钻入得更深而已。
第三,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
这一条是最难做到的。知道和承认问题并不等于能解决它。
要想跳出惯性思维的“泥潭”,首先要加强学习,不能思想懒惰,浅尝辄止。认识上的贫乏和思想上的懒惰,是导致惯性思维的根源。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浑浑噩噩的做法,最容易让错误的惯性思维乘虚而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不断从书本上、从实践中学习,增强辨别能力。
其次,要勇于创新,常于自省,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最后,要学会因地制宜,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认识到,有的做法和经验在这个公司有效,到那个公司就不一定管用;有些做法昨天行得通,今天就没有用了。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企业和机关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不一定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只有真正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才能少犯错误,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智慧
善于选择,进行明智的放弃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追求卓越的男人一定要努力了解和掌握放弃的艺术,这样,在关键的时候,你才不会感到犹豫和迷茫,果断地做出正确的抉择,以最小的损失争得最大的利益。
放弃与获得其实是一对孪生姐妹。就像美与丑,丑就是绝对化了的美。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像偶然和必然,欢乐与悲伤,拥有与失去,看似互相对立,互相矛盾,实则互相关联,只在心念一动之间便有天壤之别,结果大相径庭。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用的物品的处理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更新淘汰但并未完全丧失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无用之物越积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只能惋惜地扔掉,并同时慨叹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有些人随时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省去了集中处理的精力,平时家中也显得简洁明快。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便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依然会不断地积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张名片,都是从无到有,积少成多。无论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还是你的烦恼、忧愁,都有很多该弃而未弃或该储存而未储存的。人类本身就有喜新厌旧的癖好,都喜欢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学会放弃,就不会得到,学会放弃也就成了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在生活中,一个人学会遗忘不如意的时候,学会放弃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心胸自会坦然。
拥有和放弃真是一对“冤亲家”,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放弃的时候,也许又在重新获得,其实生命就在拥有和放弃中升华与循环。
诚然,放弃是一种伤痛,而且撕心裂肺,可正如黎明前的黑暗,那低沉的暗夜恰恰预示了光明的璀璨,你狠不下心,就只能在夜的孤独中徘徊。因为放弃是一件痛苦的事,眼前的利益让有些人感到放弃就像从自己的身上割肉。但是他们什么也不想放弃,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就像一手画方一手画圆,结果却什么也画不成。
有学者指出,患得患失的男人是难有所谓的。什么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就是一味地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是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患得患失算是人的一种通病了。而且,越是在乎的东西,就越是患得患失。因为太过在意,反而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自己是否拥有”这个问题上。
人是需要自由的,“追求自由”这件事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做——尽管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而患得患失是一种束缚,束缚的不仅是患得患失的对象,更是患得患失的人自己。患得患失,是件很累人的事,害人害己。
其实,很多事情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因为,很多时候,你越是想控制,它越是向逃离控制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及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分安宁。这种人整天神经兮兮,心中布满疑虑、惴惴不安,生活中当然不会有轻松与愉快。
许多人在开始创业时,虽然艰难,可下决心、做决定时很痛快,不会想那么多。但是当他有了一些成就之后,就变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了。因为他以前囊中无物,当然无所谓得失;现在有一定的基础了,就害怕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人在害怕失去的同时,又期望什么都得到,想要这个,想要那个,因此会感到痛苦。想成功的人都应该记住,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迈不开步伐,难有所为。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将会成为人们获得成功的大碍。
但凡在成功人士身上,都存在有“放得下”的魄力。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炼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干大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都知道放弃,放弃些什么,如何放弃。放弃,你就可以轻装前进。放弃,你就可以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
放弃还会改善你的形象,使你显得豁达豪爽;放弃会使你赢得众人的信赖;放弃会使你变得更加精明,更加能干,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