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如果跟着上司出外应酬,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随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平时,即使上司对你很好,很随和,甚至经常和你勾肩搭背,你也千万不能冲动,不能反过来也勾肩搭背,特别是有外人在场的时候。领导和你亲近是显示他的平易近人,领导总比别人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必须让所有人都尊重他,他希望表现得平易近人,同时又希望你能尊敬他。所以,你最好让领导主动和你亲近,而切莫没有顾忌地和领导亲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领导产生你不尊重他的感觉。
虽然和朋友在一起可以随便些,但也绝不能太肆无忌惮。当你不拘小节到让他感觉不尊重他的地步,那就过分了。假如你自以为和朋友关系好,随便拿他的东西用也无需打个招呼,就可能惹得对方不高兴。当有人向朋友借东西,你替他做主答应或拒绝,这都是很不妥的行为。随意看朋友的日记和信件,那就更不应该了。
总之,我们做任何事都先考虑一下:这样做会不会妨碍别人?是不是不尊重对方?许多小节问题你都能注意到,就容易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别人自然愿意与你交往和共事。
选准合作伙伴,把握合作的原则
有这样一句西方谚语:“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成功者不是天生就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异能。他们之所以能更快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自己共同创业,得到各方面的帮助与照应。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钢铁大王卡内基墓碑上刻的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明白集合任何比他能干的人在他身边。”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为之利用,能够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正是聪明人的智慧所在。
如果能和别人合作,与别人站在同一利益起跑线上,就能与别人一起双赢,更快地收获成功。
在富人们的成功之路中,除了环境、机遇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外,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从某个程度上来说,纯粹意义上的赤手空拳打天下、白手起家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现实的。
美国着名的百货公司萨耶·卢贝克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理查德·萨耶,是靠做小生意起家的。他一生最大的长处,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他善于寻找和结交朋友。
萨耶开始创业的时候,在明尼苏达州一条铁路上当运送货物的代理商。做这种代理商有个共同的烦恼:有时收货人嫌货不好,拒收送到的货物。如果再将货物带回,就会倒赔一笔运费。萨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想出了一个新招——邮寄。这样不仅退货率大为降低,也为买主提供了便利。这种“函购、邮寄”的方式,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萨耶知道自己的生意必须扩大规模,否则,别人利用他创造的这种经营方法,很可能赶到他前面去。
萨耶饱尝了“伙伴难找”的滋味。他挑选了将近五年,直到有一天晚上,这个注定要在萨耶的事业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人,自己骑着马来了。
他叫卢贝克,到圣·保罗去买东西,不料中途迷了路,已经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在皎洁的月光下散步的萨耶看见了卢贝克,他邀请卢贝克到他的小店中休息。两人一见如故,真心地交谈起来,说到痛快之处,两人隔着桌子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以两人姓氏为名的世界性的大企业“萨耶·卢贝克公司”在拥抱中诞生了。
合作带来了新的财力和机遇,萨耶如虎添翼。合作后的第一年,公司的营业额就比萨耶单干时增加将近10倍,达40万美元。两个人的合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要与别人进行成功的合作,就要会挑选适当的合伙人。常言道:“生意好做,伙伴难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跟你合作,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你的好合作伙伴。在选准了合作伙伴之后,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彼此的合作方式。
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互补优先
寻找合伙人要本着“互补”的原则。合伙人在专业知识上、在资金或者个人性格方面,都应该有其长处和优点。这样找出来的合伙人能够相互配合,管理上也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不同专长的人各负其责,便于有效的管理,提高公司的效率。
第二,先交朋友,后谈合作
与别人的合作,也要注意感情投资。情感需要主要指友情、彼此的伙伴意识。当你与别人成为朋友后,他就会乐意全力以赴地帮助你。存在于你和对方之间的,就不再只是利害关系,而是有“友谊”、“相互的尊重”了。
第三,分清彼此的利益
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彼此的利益关系。利益是吸引别人助你一臂之力的要素,在利益上斤斤计较会毁损你的魅力。善于把握这之间的尺度,才能让别人愿意与你合作,努力和你一起赚钱。
第四,提高对方的自我重要感
在合作过程中,你要经常明确地让对方知道你是多么的需要他的帮助。这样能大大地满足对方的优越感,乐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要对别人的才能持过高的期望,或强求别人。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如果一味要求别人达到自己的标准,只知要求,不知体谅感恩,会使人心背离,失去别人的帮助。
一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了别人的帮助,就像往火中添柴,越烧越旺。创业者身上散发着奋斗的魅力,吸引别人向他靠近,助你走向成功之路。与你合作的人越多,你的运势就越旺,财脉就越广。
培养合作精神,在生活中追求双赢
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他人合作比单独工作有许多好处。首先,群体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兴趣,这可以产生多样化的观点。实际上,与他人合作可以产生出任何个人只靠自己所无法具有的创造性的思想。此外,群体成员互相提供帮助和鼓励,每个人都能贡献出他或她独特的技能,团体的一致性和认同感激励着团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它能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一群人一起工作,如果全力以赴,组织有序,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呢?
第一,要认识到在生活中你需要别人去帮助你
你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你不能在与世隔绝、孤立无援中完成自我实现。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你也许就会要么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迷失自我,要么在你对外部成功的追求中使自己与世隔绝。把健康的竞争和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有助你实现理想的平衡。
第二,把合作接受为一个成功的策略
如果你被竞争性的抱负所驱使,那么你也许会顽固地抵制别人的建议。或者你也许随意地接受它们,但拒绝与人分享见解,唯恐你会失去荣誉。如果你把合作接受为一个成功的策略,你就能分享别人的信息和反馈的好处。我们必须明白:并非每一次竞赛都产生失败者,最好的结果就是双赢。通过从合作的优点中受益,你就能成功地实现你所选择的目标,并帮助你周围的那些人也成功地实现他们的目标。
第三,学会充分重视别人
不一定要做到认为每个人都比自己重要,但至少要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是往往那些认为别人是重要的人。
第四,要有一种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为别人的喜事而高兴的心理
只有试着去欣赏别人的成功,去欣赏别人的快乐,你才会去成人之美。在欣赏别人成功的同时,能感受到其中有自己的一份功劳,那种高兴会更加实在。
第五,学会欣赏别人
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被人欣赏,欣赏就是发现价值或提高价值,我们每个人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发现和提高我们价值的人。
欣赏能给人以信心,能让对方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欣赏能使对方感到满足,使对方兴奋,而且会有一种做得更好、以讨对方欢心的心理。你对对方表现出真诚的欣赏之情,对方就会愿意与和合作。
第六,与别人合作不等于没有原则的迁就
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特殊遗传基因的组合,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理条件,出身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等等,决定了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妨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也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得到每个人的首肯,不能与每一个人都成为知心的朋友,你也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赏、不喜欢他;但是你不能轻视他。他只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这种不同。在与别人交往中,也不要一味地迁就别人,从而丢掉自己的个性。
合情合理地协商,赢得别人的支持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经常有些事需要商量:大到企业之间的兼并,小到在菜市场买一斤黄瓜,都需要与人协商。
为了最大限度地赢得别人的支持,更顺利地达成自己的目的,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合情合理地在日常协商中取得成功。有关学者为我们推荐的有助于协商成功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协商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人是有感情、有自尊的,如果前来提出要求的人和颜悦色,尊重对方,那么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协商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如果提出要求时不尊重别人,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那协商多半是要失败的。
成功的协商是需要双方良好的情绪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节协商时的气氛。
有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外国人早晨路过一个报摊,他想买一份报纸却找不到零钱。这时,他在报摊上拿起一份报纸,扔下一张拾元钞票漫不经心地说:“找钱罢!”报摊上的老人很生气地说:“我可没工夫给你找钱。”说着,从他手中拿回了报纸。
这时,另一位顾客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然而他却聪明多了。只见他和颜悦色地走到报摊前对老人笑着说:“你好,朋友!你看,我碰到难题了,能不能帮帮我?我这儿只有一张拾元钞票,可我真想买您的报纸,怎么办呢?”
老人笑了,拿过刚才那份报纸塞到他手里:“拿去吧,什么时候有了零钱再给我好了。”
第二位顾客之所以享受到了与前者不同的待遇,就是因为他付出了一份尊重,所以打动了人心,尽管他没付一分钱,却得到了自己想看的报纸。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用金钱来衡量。平心而论,第一位顾客也是打算付钱的,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由于自己没带零钱会给售报的老人带来找零钱的额外麻烦,也就是说,在报纸的价值之外,老人要给他提供额外的服务。而第二位顾客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特别为这一点向老人表示道歉和感激,并且对老人很有礼貌。因为礼貌和尊重使气氛变得十分友好,协商也就很顺利地完成了。
第二,善于争取对方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公事公办”的恼人现象。当你提出意见时,对方把眼一瞪:“上边规定的!”把你噎个半死!其实,这种情况多半也是我们不值得在“公事公办”之外“法外开恩”。任何原则性也不可能排斥“灵活性”。问题是人家愿意不愿意为你“破例”而已。
“公事公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根据的,你往往奈何不得。不过,假如你的手段高超,善于博得对方的同情,就可能是另一种结局了。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同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人性弱点。从心理学上说,同情的过程本身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满足,无论同情的对象是强者还是弱者。同情人、同情人性中的弱点,是一种伟大同情,在中国当下,同情弱者是另外一种更加现实的同情。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见到乞讨的人给予施舍,看到困难的人给予帮助,这种对弱者的怜爱之心,是人类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所以,经常会有人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示弱,以取得以柔克刚的别样效果。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对他人进行示弱,能有效地抵消嫉妒和敌意的情绪,引开或避免对方的不利注意,从而更容易赢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努力寻求一致的结果
协商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求一致,但在协商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分歧。在协商时应该尽可能创造“一致”,而每遇有可能不一致的提法,则要尽量避免。
例如,一开始就说:“我们是否就程序问题讨论一下,你们同意吗?”其实,一开始讨论程序是不言而喻的,对方自然会回答:“好。”这时,可以再强调一下:“那我们双方同意先讨论程序!”
在这一议程结束之后,又提出:“下面我们是否各自作些介绍,行不行?”
“行!”
……
这一连串的“可以!”“同意!”“行!”“好!”恰恰是问话人所需要的。这些表示一致的词反复、成串地出现,会使协商的气氛变得轻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双方的合作精神也容易体现出来。
先千方百计地强调“一致”,是使协商容易成功的法宝。而多进行成功的协商与合作,显然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