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西点家训全书
2889300000026

第26章 激发灵活思维,尽力寻找方法 (2)

巴顿带兵有自己的理念。他要求他的部属必须树立进攻意识。他常说:“在进攻中,在兵力、坦克以及弹药方面,你投入的力量越大,你的进攻越猛烈;进攻越猛烈,你自己的损失就越小。”“绝不要放弃阵地,守住阵地比夺回阵地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一次,在演习中他看到部属的火力用得不够,便在总结会上说:“记住,要用火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要在运动中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这句话成为巴顿一辈子坚持的基本作战理念。在整个“二战”中,他都在按照这个理念作战。

巴顿要求部属打仗不仅要靠勇气,还要靠智慧。他对“赤胆铁心”这个外号不以为然。1942年,巴顿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外号。他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仓库召开临时会议,对他的部属说:

“我今天就谈一点。战争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机智。我看到报纸上管我叫‘赤胆铁心’老头,这没关系。报纸这样做有它的目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提法。可我们是军人,我们是要打仗的。打仗靠的不单是勇气,还需要机智。没有一名军事指挥员或一支部队能够单靠勇气或单凭机智打胜仗,两者对于打仗都至关重要,不能单凭其中一点。你们要两者兼备。我希望你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竭力发挥这两点。再次提醒你们记住:打仗要靠勇气和机智。诸位先生,我的话完了。”

1943年4月6日,巴顿在北非战场作战,他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攻占396高地。巴顿正要向第47步兵团下达命令,参谋人员提醒他说,这个团已经在前面11天的战斗里伤亡了23%的士兵和26%的军官。巴顿立即取消了这个命令。他复电他的上级说:“不分青红皂白地流血并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他让参谋人员迅速制订了另一个方案攻占了396高地。事后,他得意地说:“脑袋有时要比勇气重要。”

要想使孩子成为一个杰出的男子汉,注重培养他的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以明了其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思维能力是有它的阶段性与内在规律的。例如,从出生到两三岁,处于感觉动作思维阶段。孩子在这段时期里,是利用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事物的。他们要认识事物,离不开触、摸、拉、推、扔、敲等动作。例如感知用筷子敲打碗可以发出声响,用手使劲推门时门会打开。3岁至六七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即能利用语言、事物的表象或形象进行思维。7至14岁,进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可以进行思考、探索。因而,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越级作超前的训练。

第一,应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对待年龄越小的幼儿,最好采用一些直观法,如参观、浏览、直接接触各种实物,尽可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到更多的知识。幼儿感知到的知识越多、越正确,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越强。

第二,要启发孩子积极思维,要给孩子充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例如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依赖大人,而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虽然遇到较大的困难,但家长和老师也不宜急于直接回答,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他们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答家长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要让孩子多想,对孩子有创见的想法要鼓励,千万不要受成人思想的束缚。家长应该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培养他们动脑筋的习惯。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讲完故事,看完电影,参观结束,马上就里面的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在马路上走,在做家务时,也随时可以提问题,叫孩子动脑筋去想、去琢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第三,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家长只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玩当中逐步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才利于形成孩子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独创性、灵活性和逻辑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

第四,要重视孩子的口头语言,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求家长和老师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语言教学,要把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与思维作为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平时在日常生活或在其他一些活动中,不要放过任何机会跟孩子对话,教他们说话,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第五,积极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思维活动不是大脑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孩子接触的事物越多,积累的感性知识就越丰富,概括事物的能力就越全面、越正确。大自然有宽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和神奇的变化,能吸引孩子,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外出游玩或散步,和孩子边走,边玩,边看,边谈,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蕴藏的知识,一点一滴地告诉孩子。在游玩或散步时,可引导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及它的颜色。到动物园时,可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动物,鼓励启发孩子提出问题,向孩子提出能使他感兴趣的问题,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参加实际活动,多看些幼儿读物、电影、电视、多听广播等。

第六,在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训练孩子抽象思维能力

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概念,还要让孩子掌握相应的词,把相应的词和事物多次地结合。引导孩子对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把共同点加以系统的概括,以造成普遍的概念。比如,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概念,先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词,然后把电视机这个词和各种各样的电视机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就会了解电视机一词的真正含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语言,把具体事物跟词结合起来,逐渐增加词的讲述,摆脱形象的束缚,使抽象思维得到顺利发展。

摆脱思维定式,放弃那些行不通的陈旧观念

一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曾讲述过这样一种场景:

某年的夏天,假设你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身穿红色T恤、白色短裤,提着一只小手提箱,来到西点报到。

填好所有表格后,你走到校园中央的大操场,就会看见未来的顶头上司——一位高年级学长。

这个趾高气扬的西点人身披红色的值星带,表明现在由他全权负责新生的训练。他衣着条理,精神抖擞,动作干练,简直是十全十美、无可挑剔。

正当你羡慕地看着他,远远地听见他的喊叫:“嘿!穿红衣服的,到这儿来!”

你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奔将过去,面带笑容地伸出手。

“嘿!我是欧文,理查德·欧文。”

当你以为他一定会伸出手,招呼你说“是罗伯特·安东吗?,欢迎加入西点”的时候,他张嘴就来了一句:“呆鸟,你以为谁会在乎你叫什么吗?!”

也许这一下令你头脑发木、稀里糊涂,难以反应过来,神气活现的值星官又开口了:

“把箱子丢下去!”

你弯下腰把箱子放在地上,还没直起身来,就听到发狂的怒吼:“呆瓜,我让你丢——下去!”你只好再次拎起箱子,再慢慢下放到膝盖附近,然后让它掉下。

“丢,丢,丢下去!”

他还不满意。这样,一遍又一遍,还没等你想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干的时候,你已经累得不知道东西南北了。最后,你再也弯不下腰,直接松手,让皮箱轰然落地。

“丢皮箱”是典型的一种入学考验。其目的是让新生明白,他们原来的许多观念在西点行不通,他们需要扔掉大多的东西,学习太多的新的规范。

在这里,哪怕他们不理解,也要认真地、确切地照某种要求去做,而不是照平常的想当然。这种训练虽然近乎残酷,但是对于培养学院思路的灵活性确实很有帮助的。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引导孩子摆脱思维定式,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虽然家长不必都向西点教官一样让孩子“丢箱子”,但是绝对有必要考虑如何教孩子放弃那些行不通的陈旧观念。如下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观察力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启发孩子积极进行思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找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第四,让孩子畅所欲言

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父母压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容易受父母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第五,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开动脑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

巴顿指挥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估计到战争中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他说:“我的理论是:集团军司令为完成任务要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而他的任务中几乎百分之八十就是鼓舞士气。”巴顿有一句名言:“战争中,不应让恐惧左右自己。”而要让士兵做到这一点,军官必须身先士卒。他向他的下级军官发布的最重要的指令是:“每个人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在他看来,“从舒适的掩蔽部里靠电话指挥部队的时代已经结束。从今以后,我们要从坦克上,从摩托车上或吉普车里指挥部队,与士兵在一起。永远记住:决不要让他们干军官自己不亲自干的事情”。

为了让自己身先士卒的思想被军官们接受,他还形象地用面条作为直观道具阐释这一概念。他在桌子上放一段湿面条,用手指从面条中间向前推,他边演示,边讲解说:“这就是指挥艺术!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往前推的,因为面条会从中间变弯。前线士兵也是一样。只能站在他们前面率领他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