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西点家训全书
2889300000036

第36章 严格遵守纪律,加强自我约束 (2)

惩罚虽然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父母要明白的是,惩罚仅仅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在有些错误行为不断出现时,父母方可以使用。这是因为,惩罚毕竟不是正面教育方式,过多或不当地使用惩罚,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有的孩子因为过度惩罚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变得说谎或逃跑;还有的孩子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倾向,把自己所接受的惩罚发泄在别的人身上。这些后果的出现,往往都和父母的不当惩罚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此,建议父母们使用惩罚手段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内心里先要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这是因为,爱心是惩罚的底线。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孩子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一无是处。

第二,平日要把你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

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建议父母们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背规定时你才可以惩罚他。

第三,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

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自我教育的机会。

第四,犯错后立即惩罚

一些父母常常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后,常常爱对孩子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儿,把父母的话早忘耳根后了。这样的话无法起到惩罚的作用。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时,最好尽快执行你的惩罚措施。

第五,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

在对孩子进行惩罚之前,要先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不良行为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什么,让他明白你为什么要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第六,惩罚前后要一致,说到做到

如果你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你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又改变了主意,那样将会使你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第七,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数罪并罚

有些父母爱唠叨,一旦发现孩子有某些不良行为,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叨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

第八,惩罚尽量采用柔和的方式

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你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当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但是,无论怎样,体罚都是一种最无力的惩罚方法,既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难以让孩子真正感受惩罚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进行体罚。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麦克劳德的校长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借鉴的。为了使对孩子的惩罚把握适度的分寸,最好采用如下几种比较柔和的方式:

①谈话是重要的惩罚方式。许多少年在日记中写道:谈话比挨打、罚站还难受。他们所讲的“难受”指家长和颜悦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谈话,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愧疚感。少年的不良行为一旦在理性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会引起强烈的精神反省。而家长越是心平气和,情理交融越能产生效果。帮助孩子从高级感情中升华自己,如责任感、道德感等,这都有助于少年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逐步用理智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②感情惩罚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孩子也一样。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向孩子露出不高兴、伤心的情感;或暂时冷落他,不理睬他,迫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苏联着名青年英雄舒拉小时候,一次跟别人打架,把大衣撕破了。母亲了解到这一情况,十分气愤,但她没有打骂孩子,难过地将大衣拿在手里,久久地注视着它。然后,默默地一针一线地缝补大衣……舒拉“经受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挞”,他低声地保证说:“妈妈,我以后永远也不再这样了。”

③将功补过惩罚法。惩罚的目的不仅是要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发好的行为。因此,让孩子用做好事来代替应该受到惩罚的“坏事”,将功补过,这样做是可取的。例如,孩子将一个比他更小的同学推倒在地,让孩子将小同学扶起,向他道歉,并将他送回家。

④取消奖励。如果已与孩子讲定,这一个月不骂人不说粗话,爸爸妈妈下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带你到动物园去玩。如果他没有做到即取消这个活动,但要讲清楚,下一次目标与奖赏办法。这里要注意,孩子越小,内容要越具体,时间也不能太长。比如说,对孩子规定不骂人就去玩一次,就不能把时间规定为一个月,一般几天、一周即可。使孩子逐步能自觉避开不愉快的情境,争取愉快的情境,久而久之强化了良好习惯,也就克服了不良的品质。

第九,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方式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你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你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你会更喜欢他。

第十,惩罚要和奖励结合起来进行。当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进行教育。但当孩子有了进步以后,父母又要及时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正规严格的训练才能培养真正的男子汉

1812年至1815年,第二次英美战争爆发,美国人打了一场原始的无计划的战争,给年轻的共和国带来了羞辱和失败,其中包括华盛顿城的大火——国会被焚。

塞耶身为上尉参谋参加了这次战争。他先是在部署于美加边境的北部军队里负责军械装备的供应和部队开进道路的侦察。有一次在侦察中同部队失去了联系,他被饿了好几天。后来,他又奉命先后去纽约、弗吉尼亚等地负责防御工事的加固,并在同英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14至1815年的冬季,由于过分劳累,塞耶病倒了,直至1815年春,英美和平协议签署,他才恢复健康。

战争中,塞耶目睹了由于缺乏充分的战争、战役准备、计划和协调,由于无知的鲁莽、松懈的纪律以及将领之间的不和所造成的惨重伤亡与失败。

战争使塞耶深刻地认识到,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的极端必要,而纪律、坚定、忠于职守则必须作为训练军人打仗的最基本目标。

遗憾的是,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人数还不多的西点毕业生却在战争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在抗击英国人的战争中,16名西点毕业生包括塞耶在内得到擢升,一批西点英雄脱颖而出。

在战斗中牺牲的第一位西点人是28岁的恩赛因·乔治·罗南,1811届毕业生。1812年8月15日,在芝加哥堡的一次肉搏战中捐躯。

西点首届毕业生斯威夫特,在美加边境的北部战争中表现出色,他大胆而主动的行动为他赢得了声誉。后来,他奉调纽约,具体负责加强防卫工作。

英国人从未敢进攻纽约港就是对他工作价值的最好证明。城市元老们赞赏他的功绩,一致选举他为纽约市的恩人,把他的画像挂在市政厅内,还赠送斯威夫特夫人一套华丽的餐具,送给他本人一盒银制的绘画用具和一艘大型游艇。

埃利埃泽·伍德,1806届毕业生,是西北方哈里森将军的总工程师。由于在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光荣地晋升为少校。后来,他转到雅各布布·布朗将军麾下,任21步兵团长官,并再次发挥了“高度的军事才能”。1814年9月,在保护布朗将军突破英军重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在部队的前头。1816年,布朗自费在西点竖起了伍德纪念碑,直至今日纪念碑依然矗立在公墓里。

布朗将军属下的另一位西点英雄是威廉·麦克雷伊。1805年7月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工兵少尉,后来升任炮兵指挥。1814年,26岁的麦克雷伊在尼亚加拉成了布朗的总工程师。由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训练有素的军事头脑,使他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布朗说:“麦克雷伊的勤奋和才干是值得美国军人钦佩的。”

在同英国人的战争中,表现最为杰出的美军将领温菲尔德·斯科特上校这样评论麦克雷伊:“我认为,也许军队中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在参加1812年战争的所有军官中,他是最能将才能及军事科学与高度勇气相结合的人。”

可惜的是,麦克雷伊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死,并且战争继续下去,他无疑会成为将级军官。

数年之后,塞耶在一封信中称麦克雷伊“是和拿破仑一样的真正杰出的人……是军队唯一的、鼓舞人心的天才。如果战争再持续一年而他又不死,他就会成为军队的领袖”。他还说雅各布布·布朗“嫉妒”麦克雷伊,这令人吃惊。但是,联系到战争期间,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曾严肃考虑过任命麦克雷伊为总指挥官来接替布朗这件事,那么,塞耶的说法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在整个1812至1815年的战争期间,上战场的西点毕业生中,1/6的人在战斗中牺牲;1/4的人负伤;活下来的人中有1/5因表现卓着而晋升。西点人在最初的硝烟中经受住了考验并且给美国军队和美国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形象。这些和他们在西点所受的正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

正规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是极端必要的。纪律、坚定、忠于职守,必须作为训练军人打仗的最基本目标。无知的鲁莽、松懈的纪律,缺乏充分的战争、战役准备等因素是招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失败,就必须要加强纪律,强化训练。这一点对于任何追求成功的孩子同样适应。

对孩子严格要求,使他既守纪律又有主见

西点军校对学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到培养孩子方面。

俗话说,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人的个性、品德是从小开始形成的,但这个时期,他的思想、行为等都还没有最终定型,可塑性很大,孩子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消极因素,都很容易在这个时期加以矫正,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就必须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第一次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思想,尤其要加以重视,绝不能姑息,直到孩子改正缺点为止。防微杜渐,是严格要求孩子的关键所在。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还必须持之以恒。家长教育孩子,绝不能想到时抓一下,平时撒手不管,一旦发现孩子有缺点,又采取急躁、粗暴的态度。教育孩子,始终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孩子逐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长绝不可溺爱孩子。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必须提倡理智的爱——也就是说,对孩子正确的、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满足;对不正确的、不合理的要求,不仅不能给予满足,而且还要加以指正,不能因孩子的吵闹而加以迁就。

常言说:“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训练,是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家长对子女的管教态度,实际上是有松有严,而不是始终严而又严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就是从儿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这一时期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管理、教育和训练,还是“先严后松”好。

众所周知,儿童越小,知识经验越少,独立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越差。家长对孩子从小就严格要求、管理、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容易管教,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小时候严加管教和训练,比较容易形成习惯。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习惯,长时期不会轻易消失,甚至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