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风云录:英雄传
29444100000002

第2章 病重

话说两人沿着汾水向南飞驰一阵,便遥遥望见一睹异常巍峨之城墙,已隐隐浮现眼前。那城墙高约三、四丈,盖过两旁树木,东西更是横亘数里,甚为雄壮。东、西两面,皆有高耸入云、钩心斗角的楼阁,隐约可见其上大片青绿色的琉璃瓦。中间的城墙,却正好跨在一道数丈来宽的水面之上,宛如一张低垂着的狮虎巨口俯身静静吞噬着浩荡的汾河。

原来这晋阳城早自南北朝时代以来就已广为营造。东魏大权臣高欢为巩固领地巢穴,在此地修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到他儿子高洋即位登基以后,更是穷奢极侈、大兴土木,调集共三十多万工匠杂役民丁肆意改筑扩建。后来等到隋炀帝杨广即位,又大肆扩建,先筑宫城,又筑仓城,多番营造,其规模遂仅次于长安、洛阳二都。以上诸多营造,盖全在汾水之西,是为西城。这西城便是后来唐代的太原府治所之所在地。

到了唐朝,因这晋阳一地本是唐高祖李渊、李世民父子二人龙兴之地,故唐太宗又于贞观十一年,敕命英国公李勣督工,于汾水之东又筑起一座东城,南北广逾八里,东西长近六里。到武后登基,又命并州长史另在东、西二城之间另筑中城,正跨汾河之上,用跨水连堞之法筑造而成,遂将这东西二城连结为一。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升太原府为北京,这太原府便与长安、洛阳一齐,并称为天下三京,其规模宏大,盖不在长安之下。

李太白有诗云:“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

正因为如此,李光弼才得以在安史之乱中,依托着此城成功抵御住史思明十万大军的攻击。待晋王李克用入主以后,也凭此能两次抵挡下梁王共十几万大军的数路围攻讨伐。

闲话少叙。且说那二人乘马飞驰至城门前,不待下马,便一路亟奔城内,守门侍卫认得,自是不敢阻拦。

但见城门之内,好不热闹,街上行人密布,两旁商肆作坊沿街林立,各类吆喝嘈杂之声于耳不绝。二人无心留恋,穿过坊区,只直奔着那宫城而去。飞驰了一阵,又见一堵高墙,高约四丈,比之外城更显巍峨,这便是晋阳宫城所在了。二人在宫城门前下了马,便亟往城中仁寿殿赶去。

————————————————————

话说那殿内之人,年未六旬,却已须发皆白,躺于病榻之上,奄奄一息,神色浑痴。自十五岁塞北从军以来,从未如现在这般衰弱。那个一度如疾风猛虎,驱逐黄巢,克复长安的英雄,现已老年迟暮。自从梁王朱温坐大以来,他的日子更是没有一天轻松过,即便躺在病榻之上,依然千忧万虑,心思落在远方战场。

自去年五月梁朝康怀贞、李思安等人率领十万梁军围攻潞州以来,周德威等人奉命率军前去解围,虽小有斩获,无奈梁军兵势甚大,众寡不敌,久未见成。派遣李存璋攻击晋州围魏救赵、以求缓解潞州压力也在梁军的应对之下无功而返。那坚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嗣昭,虽然守城有方,带领将士击退梁兵多番进攻,但眼见围城之日迁延甚久,城内粮草储备日渐消耗,兵士伤亡也日益增加,若再无援军前来相助,恐怕亦难以再支撑三个月。那潞州本是太原城东南方面第一军事重镇。若潞州失守,十万梁军便可长驱直入一路直抵石会关下,石会关一破,太原便无险可守。

他所忧虑之事者,其一自是李嗣昭之安危、潞州存亡。其二便是自己的身后之事。自己子嗣虽多,无奈尽皆年少,个个都未成才。唯昭义节度使李嗣昭,虽然血缘相涉,毕竟出身低微,名分不正,且又被围潞州,生死未卜,故难以托付。长子李存勖,年未满二十三,虽自小有英武胆略,所习亦不过骑射弓马之事,数年以来,整日在外以游玩狩猎为乐,不务正事。故自己时让义子存璋从旁劝导,亦不知他有否长进,成效如何。次子李存霸,虽然生得威武堂堂,每日只知寻欢作乐、沉迷酒色,难成大器。三子存美,自幼体弱多病、弱不禁风。至于四子以下存渥、存乂等人,更是年幼无知、难以托付。实令人头疼。

要说自己兄弟,原亦不少。若论才干,首推仲弟李克让。他曾于唐僖宗年间,平贼有功,官拜金吾将军,留京宿卫。当彼之时,正值僖宗乾符五年,自己年方二十一,是何等雄姿英发,不可一世。年纪轻轻,即跟从父亲李国昌平乱有功,官拜沙陀副兵马使,率领人马,镇戍蔚州。

那蔚州本处云州之东,代州东北。云、蔚一带,属晋北荒地,地势险恶,土壤贫瘠,戍边将士所需粮米,全仗外郡补充供给。因天运不顺,河南一带旱蝗成灾,连年饥馑,盗贼频发,道路不畅,使得粮饷供应漕运不继,坐镇云州的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大人,便无奈削减了戍边军士的米粮供应。军士不晓内情,自然俱怀愤懑,人心思乱,屡有亡归。段文楚为制止逃亡,便严刑峻法,加以弹压,大施惩戒,军士自然更是愤怒难遏。又见河南一带盗贼蜂起,庞勋、王仙芝等人先后反叛作乱,代北军士亦是人情惶惶,各怀己志。其中乱心尤炽、躁动不宁者,当属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麾下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等数人。

————————————————————

前面说到沙陀副兵马使,今又有云州沙陀兵马使一职,要问这沙陀究竟为何,是何来由,却另有一番解释。

原来这沙陀一族,本是大唐突厥一部分支,原名处月部,曾游牧于大漠以西,天山南北。因地多沙丘,故称沙陀。那沙陀一部,曾在唐朝早年随西突厥与唐军交战,攻伐不休。待唐高宗年间大军讨平突厥,处月部亦随之归顺唐朝,受北庭都护府羁縻管辖。待到安禄山起兵范阳,中原大乱,唐朝边陲戍卫精兵尽皆调往内地平叛,回纥、吐蕃等异族便趁机坐大,吞噬领地。天山南北为回纥、吐蕃两部所争夺,沙陀人处其夹缝之中,腹背受敌,无所依靠。后来吐蕃势大,击退回纥,并吞北庭,沙陀首领朱邪尽忠(处月尽忠)便只得率众降于吐蕃,奉令南迁陇右、河西一带。待到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回纥势大,攻占凉州,吐蕃为防止沙陀叛归回纥,便欲将其再西迁入青海一带。沙陀人不愿西迁,又惧吐蕃讨伐,朱邪尽忠便只得率领三万族人,东向投奔唐朝。吐蕃大军在后一路追杀,待逃至灵盐(宁夏)一带时,伤亡惨重,竟只剩两千族人,首领朱邪尽忠亦一并战没。唐朝见其远来投奔,赤诚可用,便将其迁往河东云朔一带,分隶各部,以资边戍。

这沙陀之人,虽属夷族,然百年来与蕃汉诸族通婚,又迁居汉地已久,故血缘相貌,均已与唐人无甚差别,且多能唐语。至于迁居代北之诸夷族,如代北奚族、回鹘、吐谷浑、栗特等部落,与沙陀杂居既久,风俗亦近,故有时真假难辨,亦统称为沙陀。

那沙陀族人本就是游牧骑射之辈,加上戍边百年,久经征战,人人骁勇善战。待到内地庞勋作乱时,朱邪尽忠之孙率众平叛有功,被朝廷特加恩典,赐予姓名曰李国昌。要问那李国昌是何人,便正是这病榻之人李克用之父,时任振武节度使。

—————————————————————

交代了沙陀一事,仍说那云州李尽忠、康君立等人,生性好乱乐祸,不甘寂寞,用兵士怨望愤懑之情,便欲趁机作乱,起兵反唐。无奈势单力薄,不见胜算,只得暂且压抑。

一日,几人闲来无事,于那官邸之内相聚饮酒,一面自斟自酌,一面肆意妄言,湖说海谈。从曹操、石勒直谈到安禄山、朱泚、王仙芝,不论是非曲直,但论富贵成败,胡说一番,只顾自个消遣。那李尽忠于众人面前大言道:“石公常笑曹瞒、司马懿欺人孤儿寡妇,此言亦不假,但论汉高、光武则有不妥。以我观之,高鼻梁不过借众人之力,勉强成事,可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才。每读汉人古书,见项羽、项伯如何如何,便只令人发笑。一将之勇,谋略俱无,便是本兵马使生在那乱世之中,借智用力,亦可与之一较高下,何况沛公?但倘若将那项羽,换作魏武、晋宣二人,恐那沛公亦不免只躲在蜀中作个刘备耳。”

康君立见状答道:“妙论,妙论!凭项羽之才,便是使公亦独能办之。但不知使公看汉光武刘秀作何等人物?”

李尽忠大言笑道:“刘秀治国自有他几分,若论到行军打仗,亦仅中才。不过新莽之世罕见英雄,故刘秀能借机成功,若生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亦恐不免被石勒、苻坚给捉去。”

众人闻言,亦尽皆一笑。

牙将薛志勤举酒问道:“众人皆将这隋唐两朝比作秦汉,汉朝传世四百余年,本朝传至今岁亦恰好二百六十年。比之两汉,有所不足。若比之前汉,则早已过之,依使公之见,本朝还能否有再兴之时?”

那李尽忠放言笑道:“以吾观之,纵使高祖、太宗复生,本朝亦不能再兴矣。”

薛志勤答道:“闻言那作乱之王仙芝与黄巢二人围攻宋州不利,已南下荆襄,转攻江陵去了。那荆南节度使杨知温,兵微将寡,据言早已城破被俘、身首异处了。”

康君立忙回道:“没有的事。江陵罗城虽然沦陷,子城却还无虞。那节度使杨知温果然颇具儒将风范,在那子城之上、拒战之时竟犹有闲情吟诵赋诗,丝毫不将城池存亡放在眼里。幸亏有那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大人率兵与襄阳五百精锐沙陀骑南下救援,击破贼军先锋,才让那王仙芝不得不掉头焚掠而去了。”

薛志勤答道:“原来如此。不管怎样,他这节度使铁定是当不成了。听说朝廷已即刻传令,调遣那西川节度使高骈相公前去掌管江陵。要说这高骈相公,可生了得,先是在那交趾一地以寡击众,大破南蛮雄兵二十余万,后来南蛮转攻巴蜀、CD告急,朝廷又急调他前往西川。你猜怎的?那高骈大人前脚才刚到剑州,后脚便传令下去打开CD城门,说是怕城中湿气郁结、以成疠疫。若换常人亦绝不敢这样做,皆因他才气过人,统御有方,又兼威名远播,故能再破南蛮,令蛮兵闻风丧胆。巴蜀数百万人口,因他一人而得保安宁。去年已因功进封燕国公,朝廷赖如栋梁,真可谓前途无量了。”

康君立听他喋喋不休,已不耐烦,出言打断道:“兄弟可知那襄阳五百沙陀领军之人是谁?”

李尽忠抢道:“想必是哪员沙陀猛将。”

康君立笑道:“此人不是别人,却正是那振武节度使李国昌相公之四公子,李克让。”

薛志勤闻言惊道:“原来是他!早知李国昌相公英武善战,却不料他四公子年纪轻轻,却也有如此本事。”

康君立忙道:“可不是么。且不说他四公子,单说那李相公家三公子,近在蔚州,也是神勇绝伦,年方十三,已能骑马仰射,连中双凫。现今年未满二十二,已是名扬塞北,可谓青出于蓝了。”

李尽忠到此已然微醺,听此一说,猛然问道:“说的可是蔚州副兵马使李公子李克用?”

康君立道:“正是。”

李尽忠借着酒意大嚷道:“如此,大事可成!”说着往那桌案上一拍,杯盘狼藉,酒尽洒地。

康君立见状,心内也是一惊,环顾了下四周,悄声道:“莫非使公之意,竟欲请那李公子前来云州,共襄大计?”

欲知此三人议事如何,有何打算,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