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不可能永远47岁,人脉网络也不会一直维持在一个模式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及时的更新、梳理自己的人脉网络,才能将更多的人脉资源存入户头中。杀毒软件、服装电器都要跟上时代,所以你也不能做“OUT”族,让自己的人脉滞留在冰河时期。醒醒吧,好好的给自己的人脉系统来一次更新换代!
人脉资源需要及时整理
生活工作中,很多人乐于与人交往,认识的人不仅多,而且范围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朋友遍天下,数也数不清。而越是这样的人,越可能会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手忙脚乱,到处找人帮忙却处处找不到,因此蒙受损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他们没有交到有用的朋友,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这些人不懂人脉资源需要维护的道理。交往的朋友太多,各种信息都纠缠在一起,自然在需要时找不到可以帮忙的人。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脉资源网络及时发挥作用,为自己提供帮助,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对人脉资源应随时资料进行整理,这样才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很多人正因为遇到过手忙脚乱的情况,也试着对自己的人脉资源进行过一些整理,但不是感觉麻烦,就是认识的人太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如今科技日益发达,互联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小软件,下载安装很方便,即使交往的朋友再多,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脉档案,再建立一个日常用的人脉日志平时使用,其实很简单。
人脉资源需要及时整理,才能在需要时及时发挥作用,一个人想要整理自己的人脉资源前,先要有合理的规划才行。
首先,要确定适合自己的人脉资源分类标准,这是一个人做好人脉资源整理的基础。人脉资源有重要、不重要的区别,还有亲密与疏远的不同,常用、不常用的不同,行业、地域的不同等等很多方面。一般简单的可以按地域分类,比如按省份、城市,也可以按行业分类,还可以按人脉资源的性质分类,比如同学、客户、专家等。一个人只有找到一种最符合自己特点和习惯的分类方法,才可能将这件事情做好。
其次,对已有的人脉资源进行清理。每个人生活、工作中会有很多朋友,一个人通常会有很多这些人的名片。单位中有有领导,工作中有同事及客户,与其他人交往当然也会交换名片,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工作年限的增长,与工作有关的名片会越来越多;而一个人还有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名片,比如常用的电器维修、送水送餐、订车船票等等方面人员的名片。这些都需要和名片一样需要整理。除名片外,很多人还有随手记在书本上、纸上的联系方式等,这些都是需要整理的人脉资源。
一个人最好做完自己的人脉资源规划后,再着手进行人脉资源的整理工作。其中,很多人总结了不少整理名片的技巧,比较常用的是:一扔二拣三保留。一扔,就是先将没用的、过时的扔掉,这样做能减少工作量;二拣,就是挑选重要的、必须保留的名片,这样做能避免重要信息丢失;三保留,就是经过前两个步后,剩余名片中,属于可有可无的名片要尽量保留。
通过以上步骤,基本可以将名片相关的信息处理完毕,接下来还要将自己头脑中记忆的人脉资源的资料进行整理,毕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而记在头脑中的大多数都是最有用的人脉资源,一旦想不起来忘记了,往往会有很大损失,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平时记得很清楚的资料也可能想不起来。
整理人脉资源的目的,不仅可以防止有用信息的丢失,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在人脉经营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会有助于一个人的人脉资源网络建设。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的人脉资源分类,确定相应的联系、拜访、聚会的频次。特别是在节假日或对方特殊的日子,最好能打一个问候的电话、发一条祝福的短信,或寄上一张精致的贺卡。
其次,要根据已有的人脉资源制定自己科学合理的人脉资源结构。比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和未来的结构等。不少人的人脉结构单一,这会导致人脉资源的质量不高。比如,有的人只重视公司内部的人脉资源,而忽视了公司外部的人脉资源,造成人脉狭窄、信息闭塞。有的人只重视眼前的人脉资源,而忽视了未来的人脉资源,结果,随着职业和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造成关键时刻人脉资源缺位断档,临时抱佛脚往往效果不好。
第三,人脉资源要兼顾职业事业和生活的需要。一个人的人脉资源不能只顾职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还要重视生活和应急需求。比如,有的人尽管对自己的工作、事业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却是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这类人脉不应该忽视。
第四,人脉资源要平衡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工作和事业,而不需要生活乐趣,而且生活中有一两个善于倾听的伙伴,在单位、工作中不适合说的话,可以对其倾诉,自己成功时可以一起分享,对一个人成就事业也将会有很大帮助。
每个人的人脉资源都需要及时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防止信息丢失,有利于做好人脉资源维护。其实,其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这是一项基础工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整理并及时总结自己的人脉资源,人脉资源网络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再通过不断修正人脉资源网络建设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一个人的人脉资源网络才能在牢固的基础上更高更广,为一个人的成功真正发挥作用。
保持好奇心
众所周知,好奇心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原动力,因为好奇心我们才有了不断的发明和发现。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是怀着极端好奇心的人。正是由于袁隆平的好奇心,才使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只有保持对他人的好奇心,才会有兴趣去结识更多的人,你的人脉才会越来越广。
一个只关心自己,对别人、对外界没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机会出现,也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相反,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就会与机遇有缘。
吕春穆,京城“火花”首富。他的成功就得意于自己的好奇心,得意于交际。原来他是北京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有人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标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报道,他决定收集火花。于是,他展开了广泛的交际活动。首先油印了200多封言词中肯、情真意切的短信发到各地火柴厂家,不久就收到六七十个火柴厂的回信,并有了几百枚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火花。
此后,他主动走出去以“花”为媒,以“花”会友。1980年,他结识了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花友”。这位热心的花友一次就送给他20多套火花,还给他提供信息,建议他向江苏常州一花友索购一本花友们自编的《火花爱好者通讯录》,由此他欣喜地结识了国内100多位未曾谋面的花友。
他与各地花友交换藏品,互通有无;他利用寒暑假,遍访各地藏花已久的花友,还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外的集花爱好者建立起联系。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火花知识的文章,还成为北京晚报“谐趣园”的撰稿人。他的火花藏品得到了国际火花收藏界的承认,并跻身于国际性的火花收藏组织的行列。1991年他的几百枚火花精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他以14年的收藏历史和20万枚的火花藏品,被誉为火花大王。
很显然,吕春穆的成功得益于好奇心,他从在杂志上看到有人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标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报道,引发了他决定收集火花。有了好奇心的驱使,他利用一切机会认识更多的集花爱好者。
诚然,我们不仅仅要对外界有好奇心,还要对他人有好奇心。
查理?沃德是布朗比格罗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月历卡片制造公司。四年前,沃德因税务问题而服刑。老哈维?麦凯是位记者,觉得沃德的逃税一案有些失实,于是赴监采访沃德,写了一些公正的报道。沃德非常喜欢那些文章,他几乎落泪地说,这才是真正属实的报道。正是由于老哈维?麦凯的好奇心,他才会到监狱里采访,才写出了属实的报道。
出狱后,查理?沃德和老哈维?麦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有一次,他问老哈维?麦凯是否有儿子。
“有一个在上大学。”老哈维?麦凯说。
“何时毕业?”沃德问。
老哈维?麦凯说:“正好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他刚毕业。”
沃德说:“噢,那正好,如果他愿意,叫他来找我。” 就这样,小哈维?麦凯便得到了一份工作。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保持好奇心,善于结缘他人,每个人都会成为你的生命中的贵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夫?阿德勒写过一本名为《人生对你的意义》的书。他在书中说:“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不仅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人类的所有失败都出自这种人。”
也许会有人说我只对成功人有好奇心感兴趣。这样想就偏颇了。对成功人感兴趣没有错,你可以从成功人身上学到好多东西。但是我们也应该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兴趣,怀有一颗好奇心。这样便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拥有好的人缘。罗斯福总统便是这样一个人。
有一天,卸任后的罗斯福到白宫去。这时,他那种真诚对待身份卑微的人的态度完全体现出来了:他同所有的白宫仆人打招呼,而且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连厨房的姑娘也不例外。
当他见到厨房的阿丽丝时,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阿丽丝回答,她有时为其他仆人烘制一些,但是楼上的人都不吃。
“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颇为不平,“等我见到总统的时候,我会这样告诉他。”
阿丽丝拿出一块玉米面包放在盘子上给他,他一面吃着一面向办公室走去,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不断跟他们打招呼……
由此可知,罗斯福总统如此受人爱戴的原因了。
有好奇心不是坏事,这是与他人保持适度交流的必要动力;只有有好奇心,我们才能有跟他人结识的愿望,才会主动与他人交流。试想,若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一概没兴趣,哪来的人际交往呢?但是,好奇心也应该适度,如果过度好奇,恐怕也是坏事了。一个人总让周围的人感到对别人的事情过分关心,这或多或少有干涉他人内政之嫌。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分什么事情,一概对你敬而远之。所以说应该保持适度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生拓展的原动力。如果你希望人生过得丰富多彩,那就生活中多带些好奇心;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拥有好人缘,那就多带些好奇心去结识他人吧。
别贪图白吃的午餐
构建自己的人脉资源网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中,自己首先应该以谦虚的心态真诚待人,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应尽量结交。同时,一个人还需要有必要的防范心理,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与动机并非是完全对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样,同一行为亦可能由不同动机所引起。因此,一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仅要看交往对象在交流沟通中的行为,更要留意交往对象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交往对象,以确定其是否值得自己交往。
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待人热情,非常容易接近,而且时常会给自己或其他人一些小恩小惠的交往对象。与这类人交往,一个人不能被眼前的小恩小惠所迷惑,更要透过对方的语言和行为探寻其与自己交往的真正动机,如果仅仅觉得对方人好就将其视为自己的朋友,无疑是贪图白吃的午餐,很可能会因此交到对自己的成长毫无作用,甚至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人。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一个人首先自己做到不贪图白吃的午餐,凡事都真诚待人,才可能结交到有益的朋友。所谓贪图白吃的午餐,就是一个人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会表现得爱贪小便宜、见钱眼开、斤斤计较,这势必对一个人的人脉资源拓展及维护造成不利的影响。
有句古话叫“贪小便宜吃大亏”,好贪小便宜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因为利益关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孤立起来,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现实生活中,爱占便宜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朋友,因为与这样的人相处,别人总觉得被占便宜。和斤斤计较、见钱眼开的人交往是一种痛苦。爱贪小便宜的人在专业知识等方面也许有过人之处,也未必一定是品德败坏的人,但这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在强调团队、强调合作精神的今天,不会有太大的市场。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一个人首要的就是不能做一个斤斤计较、好贪小便宜的人。
其次,在不贪图白吃的午餐的同时,一个人能做到待人热情,非常容易接近,而且时常给别人一些小恩小惠,通常会有助于与别人交往成为朋友。毕竟,相比于总是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的人来说,这样做会很自然地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乐于和自己交往,有利于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很容易在交往中成为朋友,进而成为自己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