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玩物尚志
2993200000011

第11章 海明威赠我Moleskine小本

好多人都知道,1920年代待在巴黎的海明威正在经历他的青春岁月,他的青春那就是文学的青春呀,贫穷、年轻、拼命写作,盘算着一个小说能不能卖出去。那时候他正在创作《太阳照常升起》。随便有那么一天,他来到丁香咖啡馆,还要了一杯圣詹姆士牌朗姆酒,一般他是站着写作,一只手上是铅笔,另一只手上是酒杯,一旦开动马力就打不住,光开头就能写上两千字。不过这一天他状态不大好,只是迟疑着在本上写下了一句话:“你属于我,整个巴黎属于我,我却属于手里的铅笔和笔记本。”

这段逸闻可不是在什么作家八卦书或者文学评论上看到的,而是挂在Moleskine笔记本的主页上,那里用笃定的口气说:“虽然海明威没有点明他到底属于哪种笔记本,可之后无数的手稿证明,他使用的正是Moleskine,他只钟爱Moleskine。”当然了,现在海明威先生已经是个经久不衰的畅销商品主题,可以购买依据他《流动的圣节》改编的巴黎徒步旅行指南,或者干脆报名参加海明威冒险旅游团,沿着作家的足迹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非洲、加勒比海和古巴转一圈儿(全程无购物),还可以买到他最爱的朗姆酒、小木船或者左轮手枪……可这些玩意都太在外围打转了,没有什么比得上笔记本,更接近海明威之所以是海明威的核心,更触动文学爱好者隐秘的意识。

这个叫Moleskine的笔记本长得很素净,虽然大小不一,分了随写本、周记本、绘图册等不同款,可长相都一样:有个纯色的磨砂手感硬壳封皮,拦腰一个封套,右侧有个弹性扣环,翻开是清楚明白的横竖线稿纸,手感柔韧呈淡黄色,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个捣乱的插图。按照时尚杂志爱用的说法,这样的物件可称得上低调奢华,别看它蔫不兮兮的闷骚样子,

其实都是为了反衬那奢华,封套上印着清晰可见的宣言:“这是属于海明威、毕加索和查特文的传奇!”我觉得这句宣言对凡·高挺不公平,据说他至少用掉了7个Moleskine小本,一些手稿现在都卖天价了,单讲那些纸片少说也分到了点零头,所以说凡·高是哄抬这个小本物价的大功臣,Moleskine可相当不便宜,至少要好几百块钱一本。由于这有讲究的来头,不仅现在很多文人雅士点了名要用它,还频频亮相影视作品,比方说《达芬奇密码》里决定人类历史的线索就被抄在一个Moleskine小本上,”穿PRADA的女魔头则挥舞着Moleskine发号施令。

传说最早是由一个在巴黎的叫图尔斯的小文具作坊生产,”Moleskine的发音跟鼹鼠皮差不多,后来不幸在1986年倒闭了。一直到1996年,有个意大利人发现了其中奥秘,注册公司Modo&Modo翻新生产。按说现在的Moleskine已经不是早年间藏在文人墨客口袋里的那个,也经常受到质疑,不过意大利人狡辩得特坦诚:“这有点夸大,这就是生意,又不是科学,讲什么准确。”现代版Moleskine在网络时代扮演着浪漫的尚古主义角色,曾经搞过一个带着Moleskine去旅行的活动,每个人在小本本上写下随行见闻,再把它送给偶遇的陌生人,如此传递,大家都去听那真实的清泉敲打巨石的声音,让墨水落在有质感的纸上。

我这么津津乐道Moleskine,是因为最近收到了几个这样的小本本,馈赠人,暂且叫他海明威吧,他在赠言里预祝我使用Moleskine写出鸿篇巨作。说实话,这既让人有压力,又仿佛如虎添翼。我翻开那个硬壳,好像真的感到海明威的仙气扑面而来。我应该在一个靠海的城市使用它,那里人烟稀少,不会整夜整夜都有人在我家喝酒胡侃,可也得有几个同样想写出点什么的朋友(他们也都怀揣着Moleskine!),在头脑卡壳的时候可以互相倾诉,偶尔还能见到他们在街上奔跑,仿佛灵感突现不赶紧请到纸面上就会丢失在路途中。我找到一个僻静的咖啡馆,窗外正好有个雕像,以便我可以象海明威一样,写不出什么来时就描述描述雕像。我打开Moleskine,要了杯酒,摸出笔,对了,Moleskine官网上说,最适合这个传奇小本的是德国产Palomino棕马牌铅笔,我有一大把!我感到心旷神怡、状态上佳,就好像买了一个不凡的手袋终于为其凑齐了相搭配的衣物、帽子和小高跟鞋一样。可是这时候突然发现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我没有任何值得写在Moleskine上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