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上班就对了
3035600000001

第1章 你 VS 公司 (1)

你 VS 公司:你对公司没那么重要,再大的公司也没你想的完美。

有的人做了香奈尔的公关,买了几件香奈尔后,就以为自己变成香奈儿女士了。这是误把公司品牌贴自己身上了。当你离开这个公司后,你会发现,离了你,香奈尔还是那样,什么都没变,而那些原本对你点头哈腰的人都假装不认识你了。

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很多供职于体面的公司、拥有体面的职位的人,在公司内被灌输的价值观其实是:别以为销售业绩好是你的功劳,那是因为我们公司的品牌好;别以为产品好是你的功劳,那是因为公司多年来的研发投入大;别以为那么多供应商追捧着你是因为你工作出色,告诉你,你爱来不来,爱走就走,门口等着坐你位置的人正排着队呢……

这种公司文化的形成大概是公司希望在员工内部人为制造点紧张气氛,从而维持工作的高效率。但它的愚蠢之处在于,即使公司对员工再好,也不招员工待见,甚至得到的只有抱怨或报复。

我认识的好几个资深主管就处在这种氛围中,令人诧异的是,他们的公司相当体面,他们的产品不仅体面,而且根本就是奢华高端的代名词。比起和他们做着类似工作的人,他们有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办公环境、更多的培训机会、更多的出差机会和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从他们嘴里你永远别想听到对公司哪怕一丁点儿的正面评价——当然这只发生在亲近的人面前。他们永远在说公司多么多么抠门儿,老板多么多么不作为,待在这里多么多么没劲,而且,一旦外面有好的机会,他们会无情地离开,不留下一丁点儿哪怕是礼节性的感激。在听着他们的抱怨时,我常常想象着他们的老板——那些社交场合被前拥后簇的产业链上的红人——局促地站在更大的老板面前,被数落成什么都不是的情景。

正如孩子身上能清澈地映出父母的影子一样,员工身上也能清澈地反映出一个公司的基本文化。越是被公司蔑视,他们就越是要把自己当成一回事,所谓缺啥补啥嘛。因此他们对供应商和客户十分倨傲,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不屑;对下属苛刻严厉,时刻制造着“你不干,有人干”的压力,对上级则会夸大工作的难度和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个好像不单单是这种公司的个性,而是所有管理层的共性),对外人则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的职位和自己的工作在这个社会甚至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程度。

公司把他们弄得很紧张,他们把自己弄得很紧张,把下属和客户也弄得很紧张,尽管这种紧张有时十分可笑。一个大牌公司的市场部主管跟我说过,在做一次新品上市的活动时,仅仅因为椅背上没有绑缎带蝴蝶结,晚上十点时,中国区经理在电话里大叫“完了,出事了”,然后把所有刚刚回家休息的员工召回活动现场——绑蝴蝶结。这次危机处理在事后一定被当成细节管理的重要案例汇报给管理层了,因为这维护了公司品牌所传递的优雅、高贵的形象。为了时不时地让管理层意识到“没有我,就没有代表优雅、高贵的蝴蝶结”了,“蝴蝶结”之类的危机还会频繁发生,甚至人为地频繁发生。

对于员工神经质的紧张,有些公司不仅不会不安,根本就是正中下怀。你的神经质成就我的完美,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不愉快但高效率的相持直到出现了重大变化才会改变,比如:员工生孩子了,生重病了,或者父母健康出问题了……直到这时,神经质们才会意识到原来生活中还有工作之外别的支点。但毕竟这样的倒霉事不是经常发生,所以还是有很多人继续以精神抖擞的姿态,充满恐惧地活下去,为了让公司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不要妄想“不可替代”。

我的建议是,工作将在之后三十余年里陪伴着你,因此,首先要找一个喜欢的,就像找老公或老婆一样,更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这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当然,你将来也可以改行,但成本会比现在高得多。其次,如果以为拥有各种证书就不容易被替代了,那太幼稚了。证书代表的是知识,而胜任一个岗位尤其是中高级岗位,最终靠的是学问。我曾被一个朋友的9岁女儿问:“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这是她们小学三年级考试中的一道题目。非常不幸,我答了“八国联军”,结果被9岁女童笑话了一番,但多年的社会经验让我没有因此而自卑。

就算在这次考试中我输给了这个9岁女童,我也不认为我的老板会放弃我而雇用她。注册会计师考试也是一个道理。别的企业都在偷税漏税,如果你们不这样做就无法盈利时,作为财务人员,你的建议是什么?类似这种题目的答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教材上有吗?最后,大学毕业,不管去哪个行业都是从助理做起。说老实话,助理的工作都很乏味。谁愿意做那种“别人动动嘴,自己跑断腿”的活儿啊。当然最好是反过来啦。但是就算你再没有想象力,也可以观察你的主管或者你的主管的主管的主管,想象一下自己如果变成他们是否心中足够惬意?这可以帮助你鉴别出究竟是这个行业你不喜欢,还是卑微的助理职位让你讨厌。

谁都知道一个真理,如果在一家公司,有哪个人的角色和职位是“不可替代”的,将是管理上的最大失败。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都在努力使自己的性价比达到最高:的确有比我便宜的,但是活儿没有我好;也有活儿比我好的,但比我贵很多,并且很有可能待不长。这个道理跟找终身伴侣差不多:他可能不是最有情趣的,但肯负责任并且专一;她可能不是最漂亮的,但独立上进并且也很体贴。他们组合在一起,安逸和谐,这样的愉悦感,是不可替代的。你和你的工作的组合,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认为公司待你不公平吗?

从事医疗器械采购工作的读者Jessica Li在给我的邮件里抱怨了两个问题:一、公司里工程师所在的技术部门地位更高,相比之下,自己从事的技术服务岗位显得微不足道;二、办公室遍布关系户,新来的报关员是董事长朋友的女儿,每天上班就是来八卦,还对人颐指气使,更可气的是,大家还都在巴结她。于是每天辛苦工作的Jessica既得不到同事应有的尊重,又要受关系户显赫地位的刺激,顿觉天下不公。

类似的不公平还有:每次都是我去穷乡僻壤出差,老板的亲信们总是去繁华大城市;公司平均加薪8%,我只加了6%;被提升的那个人明明还没有我能干……这个世界上有让人人都觉得公平的行为规则吗?以最近美国次贷危机中人人喊打的金融高管的天价薪酬为例,美林银行前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被赶下台时还拿到了1.62亿美元,当整个美国向他举起“耻辱”的抗议招牌时,他自己可能很坦然,首先这是合约规定的;其次他会觉得,如果没有他的努力,美林银行也许会亏得更多。

“不公平”的感觉分为两种:一是只有你自己或你周围极少数人觉得对你不公平;二是大多数人认为对你不公平。在网络上,群众对这两种情况的回应最能说明问题。有人发“在上海月入万元的悲惨生活”的帖子,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荣遭“找抽”待遇;而杭州一个年轻人被汽车撞死,现场交警有明显的包庇肇事者之嫌后,网上顿时讨伐声一片,并最终迫使相关部门重新查实。公平不公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然而就算是再厚道的人也会发现,“不公平”的的确确出现在我们周围每一个可能的生活细节中。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在一个北京的五星级酒店里,当我和英国飞来的同事一起拖着行李进入房间时,有服务生跑过来主动帮英国同事拎行李,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我跟英国同事调侃了这件事,这个学习政治学的博士若有所思地说:“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把人性的弱点考虑进去。”因为有人性的弱点,酒店服务生也许认为,欧美人给他小费的可能性比我这个亚洲人更高,事实上他如果真这么考虑将是英明的,因为我的确经常忘记给小费,毕竟周围没这个风俗习惯。

但他的行为,至少影响了酒店在一个客人心目中的形象,并很可能被这个客人投诉在网络上,或写在杂志上,因而引起严重后果。同样,因为人性的弱点,有人会违背自己的心愿,在六一儿童节不陪自己的孩子,却去陪单身的老板打羽毛球,并表现得很开心;或者,因为知道新来的同事是董事长的关系户,而纷纷献殷勤。好的制度能成功地屏蔽掉这些弱点。我曾经介绍实习生给上海通力律师事务所的前合伙人陈青东先生,他说,他们公司规定,需至少三位合伙人面试实习生,并一致通过才能录取。因此,虽然身为七大合伙人之一,他也不能擅自聘用不合格的实习生。如果有这样的制度担保,就算新来的报关员是董事长朋友的女儿,你也没有理由相信这是任人唯亲,除非收集到足够的证据。

即使是最优秀的公司也没有完美的制度,因此我十分尊敬那些用自己的努力甚至是某些程度的牺牲促进制度走向完善的人,比如因为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刊登的“报销门”丑闻,英国议员的“第二处住所补贴政策”将被改进。这一事件还使得英国各党在竞选纲领上纷纷重点强调“清廉”,受益的当然是老百姓和纳税人。所以亲爱的Jessica,如果你真是遭遇了制度不公,消极一点至少可以明哲保身;积极一点,不妨试着努力发出点声音,看看能不能因为你的努力让制度得以改善,这也许是比你的工作大得多的事业,并绝对能为你带来包括那些牛气冲天的工程师的尊敬。

你的价值真的被低估了吗?

工作中最郁闷的事情之一就是,你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完全是治国领军的奇才,但在别人的心中,你也许有那么点特色,比如文笔还不错,人挺老实,名牌大学毕业等等微不足道的特色,但与你的自我评估绝对有天壤之别。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人们好像总是过于苛刻地看待别人的优点,又总是过于慷慨地对待自己的缺点,所谓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是也。因此对他人的好评存在过高期望值的人,首先应该自我检讨心理的成熟度。但好在职场除了“好评”之外,最重要的评定标准还是薪金和职位,因此可以不断用这两个硬指标把自我评估调整到最准确。

我的观察是,对自己适当地高估一点是有益的,一是可以争取到更好的职位和薪水——至少胆子大,敢开口嘛;二是可以迅速帮助自己提高——占领了制高点后,才有机会比较出自己的不足。但过于高估自己则是有害的,容易给人眼高手低的坏印象,搞不好还会被视为人品有问题。

事实上一些职场新人的价值的确被低估了,因为当前中国职场对工作经历的估值过高,尤其是在名牌企业的工作经历,哪怕只有一年,也可以翻几番拍卖掉。以前我有个很能干的同事,从大学毕业起连续三年和其余同事一样每年以8%的速度加薪,结果可想而知,人家在第三年以三倍的价格被竞争对手公司挖走了。后来我听说有的咨询公司对新招来的大学生的加薪在头两年大幅提高,这一定是因为受够了培养一个就被高薪挖走一个的痛苦之后得到的教训。

至于名牌企业工作经历被高估的现象,我也遇到过。印象比较深的一例是,一个4A广告公司的资深广告创意人士,竟然在一个民企广告公司老板那里,拿着五万的月薪,做一本难看的杂志。他的经历说明,在一个带着光环的公司的工作经历和满嘴的专业英文术语,在一些本土企业家的眼里,还是挺值钱的,但真相迟早会被揭穿的。那本杂志在诞生一年零两个月后就夭折了,被高估的价值当然也被市场打回原形。

英文能力的价值被高估了,这导致一些很有实力但英文不好的人的价值被低估了。因为对英文没有自信,我在一些私营小企业见过好多能干的人拿着不高的薪水做着外企里至少两个人做的事。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外企工作过的人也不见得英文就好,英文不好不见得就工作不好。

对市场行情有个准确的判断,从而给自己找个好价位的位置当然是明智的,但维系并且让自己的行情不断升值,就是另一个大系统工程了,需要用一生来探索了。

公司完美了,要你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