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上班就对了
3035600000002

第2章 你 VS 公司 (2)

去年毕业的心理学专业Season来信说:8月底找到一份猎头助理的工作,很开心地去做了,希望能融合心理学和猎头积累的经验来作心理咨询或者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可能是因为对咨询业的主观喜爱,当一家我在大学时代就很想进入的知名咨询公司有猎头的工作机会时,我没来得及考量太多就过去了。进去后才发现里面猎头部门的管理太混乱,而我离开上一家公司的时候经验积累不够,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他们没有人才库,主要靠打Call,而打Call是我在上一家公司很少做的,因而毫无技能可言……我意识到,如果我真想做好猎头,我还是应该回到猎头公司做。但距离我入职这家咨询公司,也才不到两个月……

Season的经历,部分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职场上永远有一群“跳蚤”。我个人认为,Season的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对公司期望过高。

最好这是个知名公司,这样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让人信服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个知名公司最好管理得井井有条,工作责权利清晰明了,不至于让自己做许多不知道最终能否归为自己业绩的工作。薪金略高于市场水平——我相信Season第一次跳槽时,知名公司开出的薪金待遇肯定是高过第一份工作的,而且工作内容还得是自己尚未掌握的,在资深同事的帮助下,自己的经验值稳步提高……你以为公司是慈善机构,专为职场新人提供业务培训,而且还发薪水吗?事实上,目睹知名咨询公司在开展新业务初期的混乱局面,也许正是快速增强经验值的捷径,能够在巨人的肩膀上参与“创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尽管这也意味着加班、混乱,但你将有幸目睹“知名公司”如何利用已有的平台为新部门提供帮助。

二、对自己应有的付出期望过低。

打Call很初级吗?就算很初级,对一个刚工作四个月的职场新人来说,难道不是很合适的工作吗?事实上,如果我是猎头公司主管,我绝对不会让刚工作四个月的职场新人给猎头对象打Call,而只会让他们去扩大信息库,并核对人才信息。对的,比Season抱怨的还要初级。有很多猎头公司的职员甚至连猎头目标的工作头衔究竟对应着什么工作以及大致享受着什么样的薪金待遇都搞不清楚,这真的很难说服人跳槽,更别指望他们直接服务好客户了。我见过一家小猎头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是怎么搜集人才库的。那是在C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会员聚会上,来者多为跨国公司或民营公司C级以上的高管。他设法混进了聚会,换完名片就闪了,然后顺便去看看这家酒店里是否还有什么别的酒会。

我有点迷惑,在Season的想象中,自己从事的猎头工作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呢?轻点鼠标,从人才库里搜索出合适的人,然后就等着客户签单吗?

三、对每份工作能带来的收获估计不足。

Season的第一份工作能带来专业的猎头工作经验;第二份工作则提供了开拓工作的各种可能,更能锻炼各种工作能力。可惜Season只看到了两者的缺点,前者平台不够好;后者平台不够完善。这就好比找约会对象,如果对方长得好,家境好,工作好,人品又好,人家还会看得上你吗?

正是因为中国猎头行业尚未规范,我周围有几个朋友正转战该行业。还好Season没有透露所在知名咨询公司的名字,否则不知会有多少人杀将过来,哪里还有Season的位置。

你常常忽略的工作附加值。

从世界500强公司辞职后自己当老板的李先生感慨道:以前出差住的都是君悦、四季,现在好了,全部换成如家快捷。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你依然能够感觉到这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毕竟他知道君悦洗手间的装修风格、哪个航空公司头等舱的红酒最好或者和欧洲总部的高层们聊些什么样的中国话题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你很难判断出,他气宇轩昂的神采,究竟是得益于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还是世界500强公司给他的福利和待遇。

我见过两个大学里同班的人,一个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一个是私人公司的副总经理。如果谈到收入,后者应该胜过前者,但有趣的是,因为享受惯了公司的福利待遇,部门经理如今自己休假都习惯性地选择五星级酒店,而副总经理则觉得五星级酒店和自己没有关系,并认定部门经理的行为完全是虚荣心作怪。副总经理谈生意是一把好手,但一遇到来自欧美的客户就习惯性紧张,不仅仅担心自己的英文不够好,也突然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素质,而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因为用惯了洋文,看熟了老外,完全不觉得老外比自己更有优势,因此即使在联合国大堂也是一脸的从容。

出差究竟住五星还是如家,对睡眠和休息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却极大。前者很容易觉得,自己和各种肤色的商务人士并无二致,因而无论是在纽约还是东京,都容易在心理上建立五星级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而后者有时会莫名其妙地胆怯,不知道是因为住的星级不够高还是接触的肤色不够多,抑或是见过的大老板在国际富豪榜上的排名不够靠前。

但正如一位美食鉴赏家讲的,懂不懂鉴赏美食是一回事,有没有吃过是另外一回事。言下之意是,你可以不在乎五星级酒店的种种设施,你也大可以说如今的经济型酒店一点不比君悦差,但前提是两个酒店你都体验过才行。工作可以帮助你不用花费自己的钱就能得到这种体验。

事实上,工作所带来的附加值绝对不限于五星级酒店的体验。因为工作,你有机会在年终聚会的时候喝到一个世纪前的藏酒,从不同肤色的同事那里领悟到各国的文化差异并成功地让自己国际化,还能见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

上文提到的私人公司副总经理的老板赞助了舒淇主演的电影,从而得以一睹舒淇芳容,并且合了影。这一小小的福利被见惯了大世面的大公司部门经理羡慕不已,因为他迄今为止还没有目睹过影视明星的真容,更不要说像舒淇这样的大明星。在听说这个艳遇的那一刹那,他几乎想和平时不太看得上的同学换一换工作,为了和舒淇合张影,住如家就住如家吧。

感冒吧,公司请客!

有个促狭鬼在提到如何利用公司资源时,曾对饮用水开炮。他说,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的时候,可以用它洗了脚再走。

虽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此用水,未免小气了些。

还是制药公司大度。他们绝对不会浪费水,就像不会浪费自家的产品感冒药一样。成本一角的药片,按市值换算成两元一粒,用简易的塑料袋包装起来后,每月免费发放给员工50片,折现一百元。去老同学家做客那天,正好伤风,喷嚏不断,于是有幸享受了一包。吃不了,兜回家。鼓鼓囊囊一袋子,可以治五六次感冒。

就像武大郎卖烧饼,卖一个,保本;卖两个,净赚。卖不完的,带回家给老婆吃。

所以化妆品公司鼓励员工多多涂粉,尤其是自家产的,并不惜以一两折的成本价倾销给职员;饼干公司的员工一定见了饼干就逃,吃怕了。有个卖男性保健品的老板开玩笑说,实在没卖掉的,送给员工亲戚朋友,提高私生活质量,也是好的。

做媒体的,就只好用空着的广告版面换点实惠:机票、口红、公寓房、酒店房间、健身卡、减肥药等等。年终时给记者编辑搞个联欢摸个奖什么的,也算是年终奖吧。我想起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花两百元买的一套百科全书,厚厚精装20大本,满满一箱子,从买来至今一直在书架顶层站岗放哨。装潢公司的人看了很眼馋,问我可否以同样的价格给他们也买几套。这种文字装饰品,比一幅画、一个雕塑之类的,品位又高了一个档次。

公司的资源,实在是无限的。就连在心理门诊实习的大学生也懂得利用。解剖感情的情感专家,收费每小时两百元。大学生青春当头,感情问题多多,有事没事找专家聊聊,不知省去了多少咨询费。

野蛮面试淡定姐。

这样的面试,我经历过一次。

那是应聘一家外资公司。面试结束后,老板照例说一周后给消息。于是所有的应聘者作鸟兽散。离家一公里时,我接到他的电话,告知我被录取了,然后跟我确认薪金数额,并叫我调转车头,回去参加新产品上市的头脑风暴会议。

记得我当时镇定地对着话筒说:“您说的薪金是税后的,年终双薪,对吧?”

一个朋友遇到的情况更刺激。他应聘的职位是电脑公司程序员。面试完,他紧张地问考官:“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回音?”考官微微笑道:“现在。”然后给他发了电脑,叫他马上开始工作。

进了公司才知道,招聘永远是匆匆忙忙的。领导一般不挨到最后一刻是不会轻易放出一个职位编制的。因此才有了上述情景。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应聘者的简历雪片般飞来,另一方面招聘方总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头大。双方就像恋爱扶贫对象一样,怎么都对不上。

我的老板高薪招一名助理时,面试了上百人依旧未果。后来知道,他总是嫌应聘者学历太高、志向太远大。这给他不安全感,怕他们屁股刚坐热就要跑。他的经典提问是:“你想怎么做好这份工作?”他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是:“我只想把你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据说这个答案是现任GE公司董事秘书的原创。以秘书身份进入董事会的,这位女士还是第一人。可应聘者的回答往往气势磅礴、心志高远,给人一种“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感觉。遗憾的是,老板需要的就是那个意义上的不好的士兵。

朋友在广告公司面试了几个平面创意后,愤愤地说:“围巾永远戴在脖子上、耳环永远穿在耳朵上,一点创意都没有。”

我记得,他当年参加面试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没创意的。

新效忠精神。

在一家公司待多少年才算现代标准的“忠诚”?我不知道标准答案,但知道两年以下,一定不算。

那是因为有一次我和我的老板一起面试一个人时,那人方方面面都不错,等他出了门,我的老板却对我说:这个人怎么能要呢?你看他的简历,以前的三份工作,没一份超过两年的。

两年?从日本回国工作的女经理对这个数字非常诧异:怪不得那些年轻人跳来跳去的。在她看来,十年之内换两份工作已经可以拖出去枪毙了。但她很快发现,如果按她的标准,整个中国可用的人才十有八九将倒在她的枪口之下。

面对新兴活跃的中国就业市场,她试着用“两年”这个通行标准来挑选员工,并使了小伎俩,希望以此激发,或者说掠夺员工的忠诚精神。她的伎俩是,向员工半卖半送她的私人公司的股份,条件是五年以后,员工可以按当时的价格再卖给她。而且她摆出一种大无畏的姿态,就算公司将来亏损,她也将按原价买回员工手中的股份。也就是说,公司将来越做做大,员工的股票一定赚钱,公司将来越做越小,员工至少可以保本,亏了利息而已。当然,条件是五年之内员工不得跳槽。

可惜她的员工对她的“大无畏”并不领情,反而有许多抱怨:买吧,从此被套牢,如果五年之内离职,就意味着经济损失;不买吧,显得缺乏忠诚度,好像认定了自己做不满五年。甚至有些员工因此被激发起民族意气:这绝对是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小家子气的伎俩。

这种伎俩的确不够大气,但绝不是日本公司独有的。事实上,很多公司希望用随着工作年份而递增的福利、期权或者升职空间笼络住资深员工。但如果希望用经济束缚来留住人的话,就像企图用婚姻制度来留住爱情一样苍白无力。

比如那位从日本回国工作的女经理的公司里,买股份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抱着“不忠诚就不忠诚,大不了走人呗”的心态权且留在她的公司,顺带骑驴找马,寻找更好的下家。看上去这个伎俩像是起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用。

最近一直想跳槽的做酒店公关的朋友,在去面试了新公司并准备签约之后,突然又决定不走了:“我交了辞职信之后,老板找我谈了一次。”谈话的结果是给她加了薪,但同时也给她多加了一份工作,于是她决定继续为原公司效忠,原因是“做生不如做熟啦”。据说她所在的公司在员工离职时总是谈一次话,然后根据员工的要求做最后的努力:加薪、调换部门或者不加薪只加工作量……并因此留住不少人。甚至还有员工在变节后不久,又重新回来效忠的。

看来并非现在的人都没有忠诚度,而是现在的老板们不愿意或者没时间去了解:为什么员工不再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