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上班就对了
3035600000008

第8章 你 VS 老板 (3)

出差最好独来独往,就算日程紧些,不必陪上额外的笑脸和恭维话,比较利落。但难免有跟老板出差时,只好把它当成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拎包跑腿鞍前马后自不必多说,如果能在老板那里换算成一点点感情投资,也算物有所值。而且,途中偶尔也能欣赏到他们森严面孔的另一面,也未尝不是一件趣事。

一次有幸和一位正局级大老板赴京。大概是随行只有我和他秘书两个年轻人,年龄仿若父辈的他显得十分随和。那趟差的公事并不多,紧凑一点,两天足矣。可我们一共待了六天。剩下的几天也算长见识,看到他偎红倚翠、酩酊大醉的样子,和平日判若两人。出差过后,一切恢复原样,但和大老板之间多了几分默契,真是额外的收获。

陪着古板的老板出差比较受罪。天还未亮,就要惺忪着双眼奔赴机场,为的是赶最早的那班飞机,以便当晚能够回来。吃喝玩乐就别想了,晚上还要待在酒店里整理文件。曾经跟着一位女老板数次入蜀,“三过峨眉而不入”,引为平生憾事。她36岁仍形单影只,只好恨恨地想着:如此缺乏生活情趣,活该如此啦!

也曾跟着特别有钱的私人老板出过差。他作出爽气的样子,每次都放一天假让我自己去玩,当然啦,费用自理。他爱摆阔,于是我也跟着享受了好些次头等舱。一次去徐州,时间紧迫,没有合适的飞机,只好乘火车。天气十分炎热,火车里也不乏赤膊的汉子,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酸味。他锦衣玉食惯了,一路上坐立不安。好不容易挨到目的地,他开始抱怨:里面都是些什么人呀,衣服也不穿。我说,都是穷人啊,哪能都像你每次坐飞机。他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说:“整个火车的人加起来也没我有钱。”

当时,他身家数十亿,可谓富可敌车。只是依然穿得像跑街先生一样齐整,在火车上奔波。

CEO的魔术棒。

市场部经理上任之前,CEO对他说:“恭喜你,你的团队是天底下最好的团队。你的前任离开三个月后,在没有领导的带领下,他们依然做得很好。”一番话说得新任经理心惊肉跳,生怕自己连这样优秀的队伍都领导不了。

市场部经理上任之后,CEO对他说:“好好管管你的团队。据我所知,有的人独立工作能力很差,有的人缺乏创意,还有的人甚至在外面有兼职!”又是一阵心惊肉跳,缘何优秀的团队到了自己手里就走样了呢?

团队没变,是CEO的魔术棒在变。变化万千,宗旨不变——施压。

公司大了,大家各司其职。职员负责动手动脚,经理负责出脑子、监控质量,CEO负责变着法子抽陀螺,就怕大家转得不够快。

最可恶的是公司生产一系列同类产品,互为竞争对手。CEO的魔术从而有了更加神奇的玩法。

对产品A部的人说:看看人家产品B部,人家每晚加班到十点。

对产品B部的人说:看看人家产品A部,人家为了激发创意,有个男职员试着做了一个星期的女人。

更可恶的是发动大家相互提意见,然后对A部说:B部的人觉得你们上次做的推广活动定位不够准确,要吸引的是年轻人,但那场秀老气横秋,观众多半是老太太。你们对B部最近的活动有什么看法?

对B部说:A部的人发现你们的创意是Copy美国最近一个电视广告的。Idea是可以借鉴的,但一味Copy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是第一流的公司,怎么能老跟在别人后面呢?

像斗鸡一样。或者,像“文革”时期的相互批斗。

最好员工相互间防盗一样你争我赶,公司指标一定牛哄哄,CEO也不枉做一遭斗鸡人。

只是苦了当员工的。累死累活不说,要提防着同一屋檐下的同事,生怕被人告了状;更要像间谍一样监视着同事的一举一动,最好抓一把小辫子在手里,随时反击。

只剩下魔术师CEO在一旁偷着乐。

温柔一鞭。

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如果前者意味着账户上神不知鬼不觉多了五六百元钱,后者则是在公司全体大会上被点名表扬一次,那么一部分人会倾向于接受后者。在公开场合被领导肯定有时意味着美妙的前景,比奖金更让人想入非非。当然,如果奖励的数额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又要另当别论了。

被当众点名表扬了一次的张医生最近干得十分卖力,不仅对病人表示了更多的关心,还抽空写了数千字的新业务构想。据说他们医院的院领导多少年来都没表扬过任何人。显然这份难得的荣誉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已大大超过了年终奖带来的动力。

我有个自己开公司的朋友很会恭维别人。他特别喜欢夸别人善良,并能举出若干事实证明自己的论点。奇怪的是,被他恭维的人往往在他面前表现得真的很善良,至少比在其他人面前要善良得多。这位“人精”朋友感慨:这些人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其实人也不坏,可惜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好”。他十分乐意给他们提供机会恣意施展。事实证明,这些很想让自己显得更善良的人,对一句“你真是个好人”比一箱芝华士、XO还要重视。当然,原因也很可能是家里原有的那一箱还没喝掉。

在江湖上当拼命三郎,为的是钱,为的是地位,为的是荣誉,有时也为了一口气。

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级客户总监最近跳槽了,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年底双薪和年终奖。“我在这里做了三年半,每天干到夜里十二点才回去,业务增加了好几倍,老板竟然连抽空赏光吃个饭的工夫也没有。”这个老板当得很失败。他提供的薪水一点也不比外面少,但竟然留不住员工的心。与之相反的是,有个小得连公司也算不上的小工作室的头儿很会请员工吃饭。今天一起吃个小馄饨,明天买一包巴比馒头,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如今快一年了,没有一个人离职的。据说他们马上要搬新办公室了,面积比原来大一倍。能和头儿一起吃一碗馄饨,有时比独自吃一碗燕窝更让人兴奋。大公司的老板往往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就算明白了也装不明白。毕竟公司是别人的,自己不过一介执行官而已。已经搭了这么多时间和体力进去,难道还要再搭进感情若干?

与这种拿钱拿公司招牌稳住人心的大公司相比,倒是一些小公司的老板来得玲珑八面。把年轻人挖过来,当个宝一样捧在手里,总监、CEO什么的高帽子一顶一顶往上扔,有时还真起作用。如今这些横行江湖的小总监拿着大打折扣的薪水,一人身兼数职,每天骡子一样操劳,心里感觉还好得不得了。小老板们这记鞭子,舞得很有水平。

老板的脸,女人的心情。

善于察言观色,是员工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就像《红楼梦》里周瑞家的带刘姥姥拜见王熙凤一样,熟知主子的作息规律以及最近主子的心情好坏是成败的关键。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发达,还不是因为贾母“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而且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一路捧上去的?

放在一个跨国公司里,贾母就是那个CEO,凤姐是个某国分公司经理,你就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刘姥姥。

把老板比喻成主子,到底意难平。在当今这个号称平等的社会里,谁愿意做奴才呢?虽然两者在实质上差不了多少,都是需要来揣摩和服侍的。主观上,我更愿意把老板看成女人,或者恋爱中的,或者是老处女般的神经质的女人。因为,更多的时候,你实在不知道他们心里在算计些什么。

有个客户曾在电话里对我说:“今天还是歇一歇吧。老板好像不太高兴,问他什么都说‘NO’。”但据客户说,他前一分钟嘴里还哼着流行歌曲,接了一个电话后,就成了马脸。害得我只好干等着他的脸阴转晴,恰似一个拿女人没办法的失意郎君。

一个死党有一次拒绝了我们的饭局邀请,原因是老板否决了他们的一个项目,逼他们加班重做。谁知饭局刚开始,他就到了。原来即将下班时,他老板接到一份公司嘉奖通告。一高兴,不仅宣布不必加班了,而且第二天下午也可以提前下班搞一个公司庆典。真是意外的礼遇,就像被单恋许久的佳人吻了一下。

如果这个女人神经质过了头,你可以踢掉她,再找一个女人。但你很快会醒悟,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根神经好了,另外一根大概又不对劲了。就算碰上一个好好女人,可是属于爱你的人你不爱那种,比如,付你低薪的老板,恐怕,就轮到你变神经质的女人了。

“洗脑式”管理。

有位原共青团干部跳槽下海后,在自己创办的公司里保留了共青团委政治思想学习课的传统。准确地说,不是“保留”,而是“发扬光大”,他把政治学习的频率由在团委工作时的一周一两次,发扬成一天一次。学习的主要形式是他的演讲,学习时间是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要有事业心!为了这种事业心,苦一点、累一点都是值得的。同样被发扬光大的还有各种辅助手段,比如“树标兵”、“结对子”、“一帮一”之类的形式。

尽管意识到团干部是在给大家洗脑子,为他打工的一位员工还是一边摇头一边说:但他是个好人。

原因有三:一、有事业心,当然不是坏事,而且从长远来讲,对自己还是大大的好事;二、这位擅长给员工洗脑子的老板非常体谅员工的生活,时常嘘寒问暖,对他们的困惑从不吝啬用时间和自己私人的金钱予以帮助;三、尽管在这个公司工作到晚上九点,或者周六周日上班是司空见惯的事,公司给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待遇都还不错。摇头的原因则是,工作实在占用了生活中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大学里谈的女朋友告吹了,周末也没空和父母吃饭,当然更加没空加入大学同学的牌局。时间一长,生活中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了。而这一困惑,又不能跟老板诉苦,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这点苦恼比起伟大的事业心来说,不仅渺小,简直可以用可耻来形容。

这种“洗脑子”的方式即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被视为有效的管理策略。鉴于人人都希望从工作中找到更为深远的人生意义,并且人人都认为自己生来与众不同,管理学家们认为,公司管理者有义务帮助员工找到这样的意义。

美国也有公司采用类似的“洗脑”策略,在加班之余,他们请牧师来为员工舒缓失衡的生活。用空洞但富有感染力的宗教词汇让你忽视当下的苦难,取而代之以工作的高尚和人生的美妙。

对于尚未发现更高尚的工作和更美妙的人生的员工来说,被如此“洗脑”有时并不是件坏事,虽然老板有借麻痹员工神经而虐待劳动力之嫌,但至少怀揣着“高尚工作与人生”的员工因为生活是有意义的而感到快乐。这对于精明的企业主和生活目标不那么清晰的员工来说,也算是一种双赢吧。

老板的真怒与假怒。

这是在老友的办公室里发生的真实一幕:我们在说着饭后助消化的段子,笑不可支。他的助理匆匆走进来说了一些坏消息,无非是有意外发生导致计划完不成呀,Deadline无法遵守之类的。老友的脸顿时晴转乌云,旋即电闪雷鸣,冲着差点哭出来的下属骂完了Fuck的所有时态和词组,然后质问如何补救。吓愣了的可怜人立下军令状:就算接下来不睡觉,也要尽量完成。

怒视着下属离开后,小房间内立刻放晴。老友笑呵呵对我说:“没办法,不这样,他们就不能正确领会我的意思。我命令他们加班吧,既不人道,效果也没有现在好。咦,刚才讲到哪儿啦?”

老狐狸啊。Deadline完成不了,在职场上是件太稀松平常的事。解决的方法无非是加班加点加人进行解决。有谁愿意加班呢,更何况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这件小麻烦能够如此完美地解决,他所付出的,仅仅是三五分钟的“愤怒”与“漫骂”。

手段而已,与感情无关。

就像“假笑”。规律是:大家笑了,你就得笑;老板讲完了笑话,你就得笑;见到客户,你就得笑;作演示,你就得笑;见到新同事,你就得笑;或者,别人认为你该笑,你就得笑……Just keep smiling。这就像见面说你好,分手说再见一样。笑,并非属于感情的范畴,而是属于礼仪的范畴。

职场如战场。没有性格,没有感情,没有道义,只有子弹和战术。七情六欲都是子弹,可以拿来打出一条胜利之路。

适度的自卑能获取好感:“没办法,我是农民嘛!”有时不满的神情能鞭笞员工加速运转。这不满,就像赶驴人手中的长鞭。

当然,这些招数也因人而异。有些人是鼓励型的,越夸越来劲;有些人是辱骂型的,越骂越来劲。

到底使哪颗子弹呢?微笑还是怒骂?完全可以根据对象有的放矢。

习惯了这一套之后,职业人就开始不会哭也不会笑了。或者说,不会自然地哭和自然地笑了。他会先想一想:我应该哭吗?应该笑吗?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