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上班就对了
3035600000009

第9章 个人价值 VS 薪水职位 (1)

实习生也可以活得很有尊严,狗仔队也可以追求正义与真理。

尊重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寻觅到更多快乐。而工作的尊严感就藏在工作的细节里,找得到,你很牛;找不到,就接着找。

你的职业有多少尊严。

在苏北一个县城,我发现一辆开宝马3系的车、家里有几十亩农场的私营老板,还没有当地县城电视台的记者地位高,这种地位的差别,表现在圆桌饭局的排位顺序上,电视台记者坐在更靠里面的主位,农场老板的位置更靠近门。当然,如果是县委某处某个办公室的主任驾临了,就要被迎为上上宾,县城电视台记者的位置就要降一级了。工作除了能满足油盐酱醋的需求,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你在这个社会的排位顺序进行界定。而顺序的高低,当然直接影响到人格尊严。

如果那个县城还在遵循着官本位的教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则是金本位与官本位并行,身家数千万的农场主这个称号带来的尊严感至少相当于局级干部吧,抑或更多,尤其当后者退休了,公车与公章都交了公之后。

记者这个职业,说老实话,大部分人虽然活得滋润,甚至在采访名人时显得也很光鲜,尤其是电视媒体的记者,但在中国尊严感并不强。有次在上海车展采访时,当我排着长队买麦当劳时,排在我前面的两位听口音像是来自江苏南京媒体的记者正在交流她们此次车展的斩获:这家送了个包,那家送了个小电器……怎么你有这个我没有?不行,我要找他去!但这并不排除中国能存在有尊严感的记者。比如不久前偷拍了顾长卫导演的狗仔名记卓伟,至少在这次行动中,他拒绝了金钱诱惑,坚持将真相公布。

很多职业的地位是随着时代改变的。比如中国当代艺术画家,二十年前,这是个相当落魄的职业,现在当然大不同啦。欧洲也一样。19世纪初的法国,如果你说情人是画家,会惹来周遭哄笑,而到了19世纪末,画家已经可以向银行家的女儿求婚,并且被认为门当户对。同样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的工作还有基金经理等等,我听说股市在6000点时,连长得最矮小难看的基金经理都认为自己配得上世界500强公司里的市场部经理,并且得是长得像刘亦菲的那种,现在这个期望值的跌幅一定和股指一样了吧。

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菊与刀》指出:日本人最重视的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并借此得到尊严与安全感。通俗地说,就是农夫的儿子在认定自己今生今世都会是农夫的情况下,按照社会给农夫的定义,过着快乐而有尊严的农夫生活,一旦他不满足于这种界定,妄想像企业家那样穿上名牌西装去五星级酒店社交,则会被耻笑,并将因此失去尊严。中国人则崇尚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方式:比如以前的考科举和今天的开公司做生意。还有,中国这些年来的座次顺序太过动荡。昨天的养猪郎,今天可能成为福布斯榜单上的富豪,频频被市长接待,明天则有可能因为经济犯罪或买凶杀人锒铛入狱。每个人的际遇和在这个社会中的座次都可能因为努力的程度、勇气的大小以及遇到机会的多少而改变。这样的生存环境比那些井井有条、各得其所的社会要刺激得多,并且更有趣,但同时伴随着更大的不安全感,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存钱了:就算明天我在社会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至少我还有生活费可以帮助维持仅有的那点生存尊严吧。

正义狗仔队。

遇到一个骄傲的娱记:“像我这样的狗仔队,香港差不多有一百个,但在内地,全部加起来最多三四个。”

时值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在上海点评精英模特大赛之际,可怜的小狗仔四天里加起来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为的是全程监视佳人的芳踪。从车队司机、餐馆招待、酒店保安那里,他发掘出比一般的娱记多出数倍的线索。他甚至知道维多利亚还跑到威海路上的一家名牌赝品店兴致勃勃买了一个假名牌手袋和两个打火机。

“我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还原真实。”

名牌大学中文专业的他曾经在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感觉到本地报刊的娱乐新闻和境外媒体的差距后,他决定投身这个行业,写一点能让自己读得下去的娱乐新闻。

不知道有多少娱乐记者认真想过自己为什么在做娱记?不知道又有多少职业人认真想过自己为什么在从事这个职业?

一个经常翻别人垃圾桶、时刻有被人扇耳光危险的职业尚且能够被他经营得有滋有味,更何况你我?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职业不过是个谋生的手段。幸运一点、努力一点,职业就意味着别墅豪宅、房车美酒;不幸一点、懈怠一点,职业就意味着挤公车、睡上下铺、月中的时候钱袋就开始瘪下去。这样的人,至今活在温饱层面,和猪猡有一拼。

或者,职业意味着在别人眼中的位置。有个总裁、董事长的头衔,职业就意味着荣誉、地位,如果多年后还只是个初级办事员,职业就成了一个耻辱,压得自己抬不起头来。这样的人,至今仍在对别人摇尾乞怜,和宠物猫狗有一拼。

还是这个小狗仔可爱,一切甘苦为了自己。

可爱的人,哪怕是个钟点工也一样可爱。朋友家的钟点工阿姨,坚持使用一种杂牌子的酱油,而不是朋友喜欢买的那种台湾产的名牌酱油,原因是:“这种酱油有一种天然的谷物香味,细细地品尝还有一丝甜味。”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工作,不知道她的味觉是否还会同样灵敏。

我有个聪明绝顶的同学,从事着一个“无聊透顶”的技术支持工作。他形容自己的上班状态为“半梦半醒之间”,只用20%的脑力工作,像一只电压严重不足的灯泡。晚上回到家才开始正常运行——研读科幻小说。

有时他也想:如果把白天的时间用来写科幻小说,一定比现在有趣,而且名利双收。

不过他终于没这么做。毕竟是两个全然不同的职业领域,想想很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如果万一失败了……

大部分人和他一样,想的是一回事,做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过上文提到的小狗仔是个例外。

螺丝钉的英雄气概。

武侠小说里,英雄们总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种冷静与从容,让人倾慕之余,不禁蠢蠢欲动想模仿一回,体验体验当英雄的滋味。只是英雄是用来让人仰视的,而职场中需要被仰视的角色屈指可数,大部分是被人俯视的小螺丝钉。

对职场中唯一的英雄人物——老板来说,小螺丝钉无须具备什么英雄气质,一板一眼把事情做好就成。甚至有些时候,如果小螺丝钉一不小心拥有了英雄气质后,不仅不会得到老板的欣赏,反而会被怀疑和误解。

咨询公司公关部经理张立就是这样一位不幸拥有着英雄气质的小螺丝钉。她的军官爸爸不仅给了她一个中性的名字,也给了她一种极其冷静从容的性格。在公司的一次危机公关中,老板拉着观音脸跟公关部的成员开了紧急会议后,张立若无其事地回到座位上,有条不紊地开始打电话、写新闻稿、发E-mail……虽然事情一样没少做,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干着急的老板却再也坐不住了,他跑到张立跟前狮吼:“怎么到这个时候你还不紧不慢的?”在这个时候,老板本以为自己会看到一张张有点惊恐的愁容,听到音量比平时略大,语速比平时略快的电话声,闻到弥漫在空气里的紧张味儿,没想到一切如常,至少这位公关经理的表现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叫老板怎能不气愤?

有的时候,容易紧张的人的确能得到某些老板的好感。一次我见到一位家里出了点事的同行,几乎带着哭腔央求她的同事帮她处理一点公事。得到答允后,她激动地拥抱了一下同事,连说了12个“你真是太好了”。尽管她的同事和我一致认为她的表现有点夸张,但我们都觉得她是个善良、有礼貌的人。她的老板也很喜欢她,认为她做事认真、谨慎。

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位从容不迫的公关经理做事就不认真、不谨慎。如果她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之余,还能像她老板预期的那样,表现出适度的紧张、不安,也许她就可以打一百分了。因为老板一旦把这种紧张情绪成功地传递给下属们后,自己的心理负担就卸下很多。甚至可以这么说,老板的紧张,其实并不是自己觉得紧张,而只是希望借此带动起下属们的紧张。如果人人都紧张不安,活儿自然不会差喽。

这是不是就是说那位不善于让自己紧张的公关经理就非得装出一副紧张的样子呢?也不一定。据我所知,这位从容不迫的小螺丝钉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找她的老板进行了一次从容不迫的谈话。从此之后,老板对她刮目相看,动不动就说:“张立和别人不一样,她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她才不会像其他人,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不知所措地傻子一样站在那里!”

最牛的秘书。

这个称号非Lily莫属。

她是我们前任老板的秘书,不知道是因为入了加拿大籍,还是嫁了个有钱老公,行事风格显得与众不同。

一次例会上,老板请Lily倒杯咖啡。Lily的回应是:“对不起,我在整理您明天的发言资料,现在很忙。”然后昂首走出会议室。众目睽睽之下,老板只好尴尬地起身,自嘲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Lily偶尔也帮着倒咖啡。比如心情好的时候——收到了朋友的礼物,或者晚上要看演唱会;有事请老板帮忙的时候——想提前半小时下班去学拉丁;或者对老板的辛苦表示同情的时候——老板又要熬通宵了。当然,泡完咖啡,后面的一句话就是:“老板,我可以先走了吗?”

同事们体会到Lily的厉害是因为一次复印事件。那天,Lily正在帮老板复印一堆材料,一个同事走过来,拿着一份文件对她说:“麻烦帮忙复印10份好吗?”Lily很客气地回话:“对不起,这不是我的职责。我只担任老板的秘书,并不担任你们所有人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