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6:社交礼仪
3060800000032

第32章 赠送礼品的你 (1)

各位好!以下,我们来谈谈有关赠送礼品的礼仪规范。

赠送礼品,有时又叫馈赠。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正当的馈赠行为不仅是赠礼者心甘情愿地向他人表达友谊、感激、敬重和祝福的一种形式,而且还应当带给受赠者欢乐与幸福。因此在社交场合向他人赠送礼品时,应在礼仪方面审慎行事。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赠送礼品,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持联系和沟通感情。我们这样做,既非自我炫耀,亦非贿赂受赠者,或是指望对方会“投桃报李”,而是要借助这种形式去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善意与敬意。要想做到这一点的话,通常就需要注意礼品的品种、受礼的对象、礼品的包装、送礼的场合、送礼的做法、礼品的接受等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略表寸心”产生良好的反响。

首先,谈谈礼品的品种与受礼的对象。

谈到送礼,老一辈人有句名言叫做:“礼多人不怪。”对于这句话中的“礼”字,人们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它是指礼品,“礼多”即送礼要多,花钱要多;有人则认为它是指礼仪,“礼多”意为多多讲究礼仪,时刻依礼行事。

在人际交往中,真正的朋友之间看重的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真正纯洁的友谊,绝不是以金钱或礼品堆砌而成的。以送礼为手段,拉关系、套近乎、走后门,当为君子所不齿。这是因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亲朋好友之间互赠一些具有实用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礼品有助于表达友谊、关心和敬重,但“情意”的轻重是不能用礼品的多少和薄厚来度量的。

有的时候,一掷千金送给他人一份极其昂贵的礼品,并不一定会使对方受之无愧。因为对方可能会由于礼品过于贵重而产生不安,甚至还会产生受贿的感觉,不知如何是好。当然,这也并不是倡导送礼可有可无,礼品越贱越好,随手买一件不值钱的东西便可以送人,甚至能够把自己家中淘汰或剩余的物件送给别人。重要的应当是量力而行,合乎情理。

在一般性的交际应酬之中,例如去他人家中拜访、去赴约会,带给对方物美价廉的小礼品就可以了,一束鲜花、一盒糖果、一点特产、一瓶葡萄酒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如果对方是家人或挚友,而且彼此之间常来常往,那么什么都不带也不算失礼。

如适逢亲朋好友的大喜之日,比如说,长辈做寿、同事结婚、朋友生子,你能够遇上的这种时候不会太多,所以有可能的话,应选择一些较为高档、精美的礼品送给对方,借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有些朋友送礼给别人,只是为了说明自己懂事。他们往往事到临头,才急匆匆地跑去随便买来一件东西,应付了事。如果这样做,还真不如什么也别送。

决定送礼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精心挑选礼物的品种。受赠者的性别、年龄、婚否、习俗、教养、嗜好和实际需要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还应当选择具有鲜明的特色、突出的标志,并且能够使受赠者经常使用或经常看见的东西作为礼品。

礼品的具体选择要富有创造性,要尽量使自己赠送的礼品博得受赠者的钟爱,使之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但又不要因此使对方增加心理上的负担。

一般而言,所有的礼品根据保存的期限来划分,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一次性”礼品。它是指那些保存时间较短、只能使用一次的礼品,如糖果、鲜花、挂历、电影入场券,等等。另一类,则叫做“永久性”礼品。它指的是那些可以长期保存、反复使用的礼品,如书画、首饰、图书、摆件之类。前者经济实用,后者则礼重意深。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送礼人可根据受赠者的实际情况加以斟酌。

选择礼品的基本要诀是:实用,适当。

一句话,就是要尽量使其“适得其所”,把包含在礼品中的真情实意转达出去。

再有一点,就是要求新颖、别致,能够出其不意。

一册读书人久觅不得的书籍、一件送给同事家孩子的亲手缝制的童装、一张寄给慈母的本人近照,无不能使对方深受感动。如果准备结婚的朋友已经收到了两个电热锅,你还要送去一个,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有的时候,对友人而言,可以送上一些他需要用、用得上的礼品。

例如,对方刚刚乔迁新居,正打算装饰房间,此刻送上一盆盆景或一幅装饰画,无疑派得上用场。西方人有一种习惯,每逢他们有可能接受礼品时,往往事先将自己所需要物品列出一张清单,以供预备送礼的亲友参考,使之能够投其所好。有时他人向自己询问想要什么礼品时,也可以在对方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实相告。这样于己方便,于人也省事。目前这种貌似向他人讨要礼品的做法在国内大概还行不通,但是其思路仍可借鉴。

如果能够送给他人一些时髦流行的东西作礼品,有时也能使对方笑逐颜开。例如,此时街上正在流行“电子宠物”,顺便给朋友的孩子带去一个,对它正望眼欲穿的小家伙必然会欢呼雀跃,你的朋友见此情景也不会不开心吧?有时送给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一些高新技术的产品,如电子像框、电子录入笔之类,同样不会劳而无功。

在考虑礼品品种时,许多相沿成习、约定俗成的禁忌不能不予以考虑。这些禁忌主要包括:

其一,与文化习俗有关的禁忌。例如:对于老年人不能送以钟表和鞋子,对于恋人不能送以雨伞或请其分梨而食之,对于友人不能送以刀剪或药品,等等,都是国人的老规矩。这是因为钟与鞋的谐音是“终”和“邪”,伞与梨的谐音是“散”和“离”,它们都是老人与恋人所忌讳的。送人以刀剪意味着一刀两断,送人以药品好似送去了凶兆,它们当然也是友人不愿看到的。

满族忌戴狗皮帽子,忌食狗肉。回族忌讳一切与猪有关的物品。孔雀与仙鹤在国内一个是喜庆的标志、,一个是长寿的象征,以它们为图案制作的礼品深受人们的欢迎,可是孔雀在英国却成了祸鸟,仙鹤在法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淫荡的同义词,这种相去甚远的不同见解,乃是文化习俗不同之故。对此唯有遵守,是万万不可“逆潮流而行”的。

港人喜爱红木制作的小型棺材摆件,是因为可以从中“看出”“升官发财”之隐喻,想要讨个吉利。有的国家以绿毛龟为宠物,喜欢以之送人。可在中国人看来,被人送了“乌龟”,而且是“戴绿帽子”的,岂不是天大的侮辱。如对此稍有疏忽大意,就会产生负作用。

其二,与受赠者本人情况有关的禁忌。如果对方独身未婚,肯定不宜送以充满家庭情调的礼品,如情侣衫、双人枕头等等,以免使对方产生反感和抵触。不能把MP3、MP4送给失聪者,或者把望远镜送给盲人,这肯定不妥。

对待普通关系的异性朋友,既要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大胆地与之进行正当的交往,又要在具体问题上留有分寸,以防使对方产生误会。这一点,在选择礼品时同样应予注意。

例如,作为女性,不宜把领带、围巾、腰带和贴身用品当作礼品送给关系一般的异性。因为领带、围巾、腰带“拴”的都是要害部位,它们好似少女抛出的绣球,暗含“请与我同行”之意,只能赠送给自己的先生或男朋友。至于后者不可轻易送给异性的原因,当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男士而言,少不了要和除自己夫人或女朋友之外的女士打交道,有时赠以礼品也属自然而然之事。想要明哲保身,避免嫌疑,不妨以对方的先生、子女或双亲作为假定的受礼对象。这样做,大家彼此可以相安无事。

其三,与数目、色彩有关的禁忌。各国在礼品的数目上,往往都有自己的讲究。中国人讲究“喜礼”送双数,以祝福受赠者好事成双;“丧礼”则宜送单数,因为怎么可以有意祝愿人家“祸不单行”呢?

在非洲,不少国家也同中国一样,认为单数带有悲观、消极的色彩。可是日本人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单数幸福吉祥,却对双数不感兴趣。

国人近来凡事注重吉祥如意,礼品的数目也因此受到牵连。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6”与“8”最受欢迎,“4”却犹恐避之不及。这种讲究与这些数目的发音有关:“6”者,“顺”也。“8”者,“发”也。可“4”却与“死”沾边。万不得已要说“4”时,有人索性以“两个双”应付了事。

日本人对“4”与“9”这两个数目成见颇深,这是因为在日语中“4”与“死”同音,而“9”与“苦”的发音相近。在西方国家里,“13”、“666”等数目乃是不幸的象征,它们也为人们所忌讳。

花花世界,五彩缤纷,礼品及其外包装都少不了与色彩相关,因此对这方面的禁忌也应略知一二。一般来说,人们对色彩的不同偏好,往往与其个人性格有关。例如,好动的人喜爱暖色,好静的人喜欢冷色;年轻的人喜欢粉红、嫩绿、鹅黄、浅蓝一类带有浪漫色调的色彩,年老人则喜欢黑、灰、蓝一类沉稳的色彩。在确定受礼者之后,应对其在这方面的偏好加以了解。

有些时候,人们对色彩的禁忌还同其文化背景有关。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高贵,白色代表哀悼,自古至今人们都是这种看法,而且一成不变。可是红色在北非代表着死亡,黄色在巴西和埃塞俄比亚代表着凶丧,黑色是西方人表示哀悼的色彩。对此一无所知,在社交中恐怕寸步难行。

其四,与正常交往有碍的禁忌。若非直系亲属,不宜以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礼品相赠,否则会令受赠者处境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