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百变魔术:戏法背后的故事
3063700000016

第16章 顶尖魔术大师代表作欣赏 (3)

在一套完整的舞台魔术表演中,通常第一个节目叫做“开场活”。“开场活”的选择一定要慎重,选择一个恰当的节目,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魔术师刚刚出场的时候,可以说是与观众的第一次接触,这个时候观众都还不了解魔术师的底细以及实力,所以第一个节目一定要一炮打响,这样可以留给观众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让观众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动力。总之,第一个节目表演的好与坏,能够影响到整场魔术的演出,因此,魔术师一定要选择比较精彩、能够引起观众好奇心、提起观众兴趣的节目作为整场魔术表演的“开场活”,这样才能使观众有继续看节目的耐心,同时也保证了以下节目能够顺利进行。一般而言,有经验的魔术师都会把一些优秀的手彩节目作为整场魔术表演的“开场活”,而一些比较有名的魔术团则习惯用变幻奇特、场面壮观、道具豪华的大型魔术作为开场,这样做也能得到相当好的效果。

有头自然就要有尾,既然第一个节目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最后一个节目也不能放松。在舞台魔术表演中,通常最后一个节目叫做“底活”,“底活”的选择也是很有学问的。因为它既是整场魔术演出的高潮,同时也是整场魔术表演的结束,出于这两点考虑,理所应当地应该把最精彩的节目或者是魔术师最拿手的节目作为“底活”来演出,只要整场魔术表演的“底活”使得够好,就一定能锦上添花,给整场表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由于节目表演的精彩,观众们也会毫不吝啬地表现出热烈欢迎的情绪,这场魔术表演也能给观众们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相反的,如果最后的“底活”使得不好,或者是一开始就没选好节目,就会让整场魔术表演前功尽弃,成为一大败笔。大部分的魔术师或魔术团通常都会把大型魔术作为自己整个魔术表演的“底活”,比如:“精灵小屋”(Spirit Cabinet)、“衣柜变人”、“水晶箱里的呼吸”、“炮轰真人”等。如果没有条件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无法表演大型魔术,也可以用中型魔术作为“底活”,比如:“三绳连环”、“人首蜘蛛”、“不死之身”、“空笼来鸟”、“长杆钓鱼”等等,都是魔术效果很好的魔术。

选好了适合的“开场活”和“底活”之后,可以在它们之间穿插一些中小型的魔术表演或者是手彩节目,但有一点一定要注意,这些节目虽然也要选得精彩,但是它们的分量绝对不能压过“底活”,也就是绝对不能抢了“底活”的风头,如果这些中间的节目比“底活”还精彩,那么就没有“压轴戏”这一说法了,而且也会给观众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对整个魔术表演有不利的影响。在选择这些中间节目的时候,还有几点也是必须留意的,那就是魔术表演的手法雷同、魔术道具的类型和用途相同、魔术表演之后所出的魔术效果基本相似的节目,千万不要连续排在一起演出,比如:“三胞胎绸巾”与“玻璃管三胞胎绸巾”这两个魔术,虽然它们使用的魔术手法和道具都各不相同,但是变幻出来的魔术效果却基本上类似,因此,它们就不能安排在同一场表演中。再比如“纸筒染手帕”和“纸筒染球”,虽然它们变化出来的魔术效果完全不同,但是它们所使用的魔术道具和手法却是雷同的,因此也不能安排进同一场表演。总之,整个魔术表演的节目既要有门子活,又要有手彩活,既要有大型魔术表演,也不能少了中小型的魔术节目,在用心选择节目的同时,将这些节目相互穿插,安排好它们的前后次序也是极为重要的。

另外,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魔术师还可以使出一个“抛活”,向观众揭穿一些无关痛痒的魔术秘密,比如:把一些小魔术的表演方法告诉给观众。这样不但可以活跃魔术表演的气氛,很能提高观众对魔术表演的观赏兴趣,从而增强魔术演出的艺术效果。

探索中西方舞台魔术

魔术的流派有很多,现在公认的是分为两派: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

中国戏法的特点是拥有细致入微的表演,着重强调手上的技巧以及魔术师的肢体语言,使用的魔法道具体积小巧,在古代中国,魔术的表演多为在大街上摆摊的近距离表演,观众们均在四周观看,但却不宜从下往上观看,因为这样会窥破一些中国戏法的秘密,到了近现代,中国戏法的表演形式开始由街头表演向舞台表演发展,整体的趋势是逐渐向大型魔术发展。西洋魔术表演的特点是气势磅薄,有时又带有一些滑稽惊险,西洋魔术师非常注重道具的利用,大多数西洋魔术表演都是舞台表演,因此与在场的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感,与中国戏法不宜从下往上看的习惯相似,西洋魔术不宜从魔术师的背面观看,这样容易穿帮。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魔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有越来越多的西洋魔术开始利用一些现代科技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方魔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二者开始产生相互融合的势头。

随着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的相互融合,双方的魔术师们也开始频繁地交流。最早来华的外国魔术师是美国的马克·威尔逊,他于1980年来到中国,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来到中国为人们表演魔术节目的魔术师,当时他表演的魔术大多数是舞台魔术, 而马克·威尔逊也是一个思想超前的魔术师,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把魔术与电视结合在了一起,这使得他表演的魔术节目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近年来,许多现代派魔术师也非常喜欢表演一些场面宏大的大型舞台魔术,比如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以及美国的白虎兄弟,他们经常表演一些类似逃脱、飘浮以及大型物体变换的魔术。还有其他一些舞台魔术师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比如来自荷兰的魔术师汉斯,就是以舞台魔术著称,他在中国石家庄的表演曾经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些西洋魔术师来华的魔术表演,几乎是场场爆满。

现在让我们转过头来看看中国魔术师的魔术表演,在中国也有许多精通魔术手法与技巧的优秀魔术师,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魔术师们在舞台魔术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虽然如此,中国魔术师的魔术表演技术与西方国家的魔术师比起来仍有差距,会造成这样的差距也许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也许是魔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够,也许是中国专业的魔术组织太少也不专业,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都是导致中国魔术不如西洋魔术受欢迎的原因。同样的,也由于这些原因,中国魔术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制约。

那么这些原因是如何造成的,要怎样才能让中国魔术摆脱这些制约,得到正常的发展呢?首先我们要确定的一点是:中国的魔术表演代表的是东方文化艺术,而中国又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点的国家,因此,表演中国魔术的时候,一定要从魔术中体现出中国的文化魅力,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魔术进行包装,发挥宣传效应与广告效应。还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那就是魔术与科技的结合。大卫·科波菲尔是第一个将魔术表演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魔术师,他也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以保持和发展中国魔术的风格特点为前提,不断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外国魔术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一些符合大部分观众喜好的魔术,使中国舞台魔术得到发展以及推广。当然,完全的模仿以及照搬国外的魔术技巧和表演形式也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也是中国魔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舞台魔术的代表——阿尔托洛·布拉凯迪

(Arturo Brachetti)

白色的幕布拉在舞台的中央,演出即将开始。有数字出现在幕布上进行倒数计时:“5”、“4”、“3”、“2”、“1”。突然间,白色的幕布犹如被暴风席卷,一瞬间四个边角脱离了舞台的控制,开始向舞台的中心收拢。几秒钟后,一个巨型魔术盒形状的舞台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舞台中央坐着一个头顶梳着冲天小辫的男人,他的嘴里正嚼着白色幕布的边角,一副已经吃饱的样子——貌似他是被那白色幕布喂饱的?!但是,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在接下来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当着众人的面以疯狂的速度换了100多套衣服,完成了80多个角色的转变——白雪公主、费雯丽、帕格尼尼、007、芭比娃娃、爱因斯坦、古代魔术师、米老鼠、《绿野仙踪》里的少女、拿破仑、蜘蛛侠、蝴蝶夫人、日本武士、土著酋长、剧院幽灵、超人、小蜜蜂、中国古代官员……这些完全不搭边的人物造型在他的“快速变装”下一一在台上闪现。

只见他拿起一面意大利国旗一挥,他身上穿着的黑西装就变成了国旗的颜色;他从地上捡起一块白布一抖,马上又从西部牛仔转换成了马戏团的小丑;拿起一把白色的碎纸撒向天空,他身上的黑衣立马变成了白衣……他不仅能让自己的服装千变万化,他还会用深情的语调演唱卡门、阿依达、茶花女、蝴蝶夫人的经典歌曲。整个舞台剧就好像在展现他儿时的趣事,其中还穿插了他与母亲的“时空对话”。整个表演情节连贯有趣,同时又被一种温馨的氛围所笼罩,观众好像被带入了童话世界一般。带给观众这个奇迹的人是谁?他就是“舞台上的达芬奇”——意大利国宝级魔术师:阿尔托洛·布拉凯迪(Arturo Brachetti),同时他也是“换装速度最快”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而他刚刚表演的节目正是他的代表作,集喜剧、魔术、舞蹈、歌剧、哑剧、易容于一身的魔幻舞台剧——“非凡一身”,该剧在欧洲热演多年,在法国巴黎更是演出了700多场,并在2000年获得了法国巴黎的戏剧大奖——“莫里哀奖”以及加拿大的戏剧大奖——“奥利维亚奖”。

阿尔托洛·布拉凯迪于1957年10月13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每天跟随一个小型木偶团到处演出,没过多久,父亲就将他送入了神学院进行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年轻牧师Silvio Mantelli,这个牧师对魔术充满了兴趣,他的房间里放满了魔术道具以及各种相关的书籍,他教授阿尔托洛各种各样的魔术技巧,甚至给了阿尔托洛自己房间的钥匙,允许他可以随时到自己的房间来阅读喜欢的书籍,这为阿尔托洛·布拉凯迪将来的魔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阿尔托洛·布拉凯迪15岁那年,他穿着从戏剧学院借来的服装,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了“快速变身”这一魔术,虽然当时并不熟练,但他却从中开发出了一套新的变装魔术技巧,从此,“快速换装”成了他的保留节目。而阿尔托洛之所以会这种变装术源于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那时的他偶然邂逅一本小书,那本书中用图片详尽描绘了上个世纪意大利著名乔装造型大师、音乐剧演员利奥波德·弗莱戈里快速变换造型的一些舞台景观,但却丝毫没有透露变换的技艺秘诀。据说,弗莱戈里在一次演出中可以变换60多张不同的脸,最快的速度是10秒换一张脸,在当时这已经是“奇迹”了。但随着弗莱戈里的退休,这种变脸技巧也逐渐销声匿迹,已经失传了近百年。阿尔托洛是一个好奇心极为强烈的人,当他拿到这本书时他开始夜以继日地研究起“面具变换”的秘诀。阿尔托洛15岁时,他已经逐渐琢磨出了“快速变装”的秘诀,并将它融入到了魔术以外的表演中,一时间技惊四座。与弗莱戈里相比,阿尔托洛不仅是自学成才,在技巧上也远远超越了前者。现在,阿尔托洛不仅能在一场演出中表演350个造型,他一秒半的现场换装纪录至今为止更是无人打破。

1979年,阿尔托洛离开意大利,只身来到法国巴黎,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他从一开始的一次只能表演6套“快速变身”一直到目前的每次能变换100套服装。舞台上,他一个人又唱又演,同时穿插变换不同的角色,阿尔托洛在创造了这些角色的同时,也演活了这些角色,而且在不断地表演中,阿尔托洛开始逐渐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充满幻想的、超现实主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