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由三个要素组成:我为主体和客体,他人为客体和主体,作用方式也叫策略。我和他人的这种互为反馈主体和反馈对象的相互关系也叫边界,因此,在互动中,核心概念有两个,自我边界和互动策略。
自我边界:自我与对方的关系。一般而言,互动双方同时存在不一致性和一致性,一致性较多,这是产生互动的前提,否则没有必要,但不一致性更明显更具体,而一致性一般比较隐蔽比较深层,也就是说,在互动之前,双方的自我边界是有重合的部分,但没有实际相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实现同化,完成自我扩张。互动的过程就是讲双方信息对称化或事实上的对称化,将不一致的地方尽量减小,将一致的部分尽可能凸显和放大,相互妥协,最终达到一个双方接受的平衡,也叫自我边界的修正,是用自我的一部分的牺牲来交换对方的一部分,将自我进行扩张,是一种以舍为得、以退为进,舍小我而成大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实现对双方利益的增加。自我边界要求双方既要有充分的了解,又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相互信任,适当妥协,才能实现有效的一致化,实现自我的扩张和自我边界的延伸。
互动策略:由于互动的双方都是有自主行为的人,互动的内容又是不可控不可见有无限可能的意识,并且互动要实现增加一致性,至少要增加自身利益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提前预测对方的行为,根据预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从时间顺序上是倒置的,以果为因。而对策略的研究是整个互动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更新兴的更关注策略本身规律的博弈论等。
互动策略的特点有:
首先是互动双方的对立性和一致性。完全对立或完全一致的事几乎没有,有也是很好解决的,不需要研究或思考,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一定程度上,是与子女的利益完全一致的,父母不会计较为孩子做的付出,孩子也不会把自己当外人,但能这样温暖的也只有家。大多数情况下,互动双方是没有家人这么高的一致性,完全的相互信任不分你我,但又不是完全的对立或互不相干,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比如恋人、朋友、同事、用户、或者路人等,双方往往具备一定的一致性基础,更有增进一致性双方利益会都有所增加的愿望,但同时,对利益的分配,付出和得到,又往往是对立的,至少有可能会是对立的,或者说信任度低,互动策略就是要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降低信任的风险或者提高一致的利益。
其次是互动策略的不可控性,也叫灵活性,也叫适应性。人是理性的,但理性的前提即“人”本身是感性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对朋友,对陌生人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这种策略本身是理性的,但是把你当做朋友还是当做路人往往是感性的,尤其是短期互动,有的相见恨晚,有的虚与委蛇,因此,对互动策略,仅仅依靠理性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越高级的互动,越重要的互动,越影响大的互动,感性越重要,感觉越重要,体验越重要,比如夫妻之间,因此,互动在用脑的同时,更要用心,既要用利,用真,也要用情,用爱。
最后是互动的累积性。互动可简单分为短期互动或长期互动,相互规律和特点是完全不同的,短期互动也叫风险性互动,以降低互动风险为主要目的,适用于一致性低,比如路人,广告观众等,信任度低,互动成本和互动收益一般也较低,或者说那种“赔了就赔了,就当买个教训”的事。长期互动是积累性的互动,比如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等,也叫一致性互动,以增进双方一致性受益为主要目的,由于长期积累的一致性和相互了解,信任度高,但失败或成功的互动成本和互动收益一般也比较高,典型的比如刑事犯罪大多数发生在认识或熟悉的人之间,背叛最狠的往往是最好的朋友。但从总体来看,80%的互动也主要发生于20%的一致性双方之间,比如家人,朋友等,长期的互动也叫重复博弈本身会提高背叛成本,降低信任风险。
互动的累积规律与习惯的形成是近似的,也符合记忆规律和路径依赖,每一次互动的成功,又是对以前的成功互动的统计,每一次成功的互动,都会增加下一次更成功互动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