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健康没有潜规则
30638800000015

第15章 互动做什么

如果将互动比喻一辆车的话,则平等和自愿就是支撑车的前后轮,是基础,是根本,是前提,而车身包括互动的主要阶段:互知、互信、互利,牵引车子前进的发动机就是利益的转化,而控制车辆前进的刹车和油门就是妥协。

平等

这一条很好理解,也很难理解,因为人人都知道,也因为人人都做不到,说白了就是不平等的普遍存在,使得平等成为一个敏感词,禁区,可以对身边的现实的赤裸裸的不平等做到无限宽容、熟视无睹、见惯不怪,却不能对平等有丝毫的讨论或争议,事实上,绝对的平等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也几乎不可能实现,狼和羊怎么可能平等,这有点残酷,但却是现实。也没必要绝对平等,完全平等,一般说的平等更多是一种对等、匹配,在数量级上的接近。

谈平等首先要确定谈的是什么维度,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比如,乞丐和国王在物质财富上是不可能平等的,但匹夫之怒,七步之内,流血两人,在终极的生命存在本身,又是平等的,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都是血肉之躯。一般情况下,平等更多是在心理层面、意识方面,尊重对方作为自主的人的尊严,因为互动不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也不是地主和雇农,就算是资本家和工人,也是首先要把对方当人,更何况早就不是工业社会初期了,现在,人和人之间,至少从心理上,或者从法律上,没有谁天生高人一等。互动还有个特点就是互动是一面镜子,你怎样看待别人,别人就怎样看待你,或者说,你怎样看待别人,就同样怎样看待自己,认为别人是傻子,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是傻子,认为别人是奴才的,就同样其实自己是奴才,只有把对方当做人,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互动才能谈得上是平等的,有效地。

自愿

互动是双方的事,比如谈恋爱,单方面的愿望不管有没有结果都不会是好结果,因为人是独立的,自由的,有自主权力和能力的,除非自愿,有权利不受别人影响。强迫或诱导对方做不自愿的事,小一点说,是不道德的,受良心不安,大一点说,是不合法的,受法律制裁。

更何况,世界这么大,世界上这么多人,有必要在不自愿的事情和对象上浪费时间吗?莫言有一篇短文,题目叫《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失去快乐》,发人深思,很喜欢里面的话,很多东西,比如爱人,不需要多,一个就够了,质比量更重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既然是在亿万人中找一个,还做不到双方自愿的话,那该反思的问题就大了。最典型的是在婚礼上,新人说的是“我愿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生老病死,又怎能抵得过一句真心诚意的“我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承担,愿意负责。

一切互动,概莫能外,即使是坑蒙拐骗,也要对方自己自愿从口袋里把钱掏出来,否则就是偷、抢,是犯法的。没有自愿,就没有互动。

互知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信息不对称,信息包括很多种,一种是常识,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你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总之,这种属于信息对称。还有一种是知识,比如专业,技术等,是半公开或公开的,但获取成本较高或难度较大,对方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就属于信息不对称,这种客观的、普遍的信息的不对称也叫不完全不对称,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这一部分不对称会逐步减少。最主要的信息不对称来源于隐私、机密、想法等主观的、个人化的信息,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而且,各种商品和服务也在拟人化、人格化,而人的价值就来自于差异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样性。个人化信息的特点是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不知道,你也不可能知道,也叫完全不对称。

互动的过程,就是消除不对称的过程,因为不对称就意味着区别、差异、独立,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一致,我们互不相干,而人又只会关注与自己相关的,相近的,相一致的,所以,为了达成一致,就必须通过沟通减弱信息不对称,增加相互了解,找到相互认同或一致的点,通过互知建立一致。

而在互知的基础上,建立一致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做到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怎样知道对方的利益呢,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当做对方,人和人虽然不同,但很多事情上的判断和感受是相通的。另一方面,探询,了解,沟通,试探,知道对方的信息,比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性格等,能不能准确预测对方的想法还取决于自己的知识尤其是经验,如果你对对方的处境完全没有概念,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很难打动对方,产生共鸣的,因此,既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历和能力。

人只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凡是自己关注过的信息都会被自己默认为与自己有关,甚至是自己的一部分,很可能自己根本没意识到,也是无法控制的,这也是做广告的原理,通过一次次强制的信息传播,将谎言变为真理,谎话说一千遍就是真理,是不是真理无所谓,反正你会相信。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帮过你的人更有可能再次帮你,而你帮过的人不一定,因为从心理上,帮过你的人更有可能把你当做自己人,更认为你与自己关系会更好,但你帮过的人很可能会觉得你是债主,从潜意识里,人是不喜欢自己欠别人的,帮得越多可能心理距离会更大。

因此,互知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知人,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还有一个是被人知,让对方知道自己,被对方了解,被对方理解,传播自己的能力也很重要。传播自己的能力还受到人格类型的影响,也叫外向或内向,简单来说,内向的优势在于自知,主要在自主方面,外向的优势在于被人知,主要在传播方面,而在知人方面,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内向更慢、更少但更深、更精,外向更快、更多但更浅、更广。

有必要对人格类型也可以叫互动类型做个简单介绍,之前的概念解释中也有提到,对外向和内向做了对比。

从内向-外向和稳定-多变两个维度划分,可以将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有的书上也以四种动物分别对应,比较好理解,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或书上深入了解。在互动中,自己和对方的人格类型是互知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性格类型的人的就交流方式、喜欢的环境、适合的语言、最佳的策略都是不同的,比如,内向的人更喜欢和擅长一对一或深入的沟通,而外向的人更善于在酒桌或娱乐场所营造兄弟哥们的氛围,稳定的人更冷静,更理性,要多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服,而且一旦达成一致,后期维护很容易,不稳定的人更容易被感动迅速拉近关系,但可能也更容易反悔变动,总之,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他特点,充分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找到相互一致的利益,促成有效地合作和互动。

互信

一致性的表现就是互信。

在互动成本中,除了物质本身的客观成本之外,占大多数的是信任成本。而且,越是高级的互动,信任成本的比例越高。人无信不立,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尤其在现实中,普遍信任度低的情况下,信任、互信,更显得弥足珍贵。

假设在正常的互动中。通过相互了解,找到共同点、一致点之后,互信就是把这个点凸现出来,放大,超过相互分歧之后,就会达成一个共识:这样做对我是有利的,或者是:我相信你了,你说服我了,你不仅为自己考虑,也是为我考虑的,于是,就可以愉快的成交了。

互信有两种表现方式:高一致型或低风险型。先说低风险型,在信任度较低的地方或领域或事件,一般是这种情况:我并不相信你,但我的确有需要,就算你骗我,这个风险我也可以承受,除了你,我也没有更好地选择。比如对有些人来说,对正规的医生或卖正规保健品或骗子的都不信任,但身体健康的确需要改善,如果骗子承诺安全无毒,承诺无效退款,再加上降价促销的话,很可能就买了,因为不信任,因为无知,就只能选择风险更小的策略,这也不能怪人家骗子无耻,一方面,是被骗的人无知,一方面是监管机构无能,另一方面也是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无奈。

降低信任风险的办法很多,也被广泛应用,比如豪华的办公大楼,昂贵的广告,告诉你我不差钱,我财大气粗,不会稀罕你的这点钱;或者我是国家支持的,国家认可的,就连传销也用这一招;还有现在流行的,比如晒单,晒评论,就好比告诉你:你看,这么多人都买了,都说好,他们又不是傻子,你还不相信我吗?事实上你会相信的,当你必须选择,又不能对可能的选择无限了解,最理性的选择就是风险最低的那个,比如名牌,比如明星做广告,比如每天在你眼前出现的,所有这些的目的,都可以降低信任成本,尤其是短期互动中,低信任成本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但在长期互动或深度互动中,高一致性更加重要,对风险的关注相对较少。比如谈恋爱,大多时候没太大风险,更需要考虑是双方的一致性,是不是有相同的价值观,虽然价值观不能吃不能喝,但会影响到吃喝在内的任何行为,以及是否有相似的爱好或习惯,是否有匹配的出身或家庭经历,是否有一致的教育理念,是否有一致的未来规划,当然最重要的是是否足够爱对方,爱,是最大的一致性,是最高的信任。

互利

互动的目的是互利,不能实现互利的互动都是不可持续的,不健康的,无效的。

自我延伸,同化的结果,实际上是把双方一定程度上变成一个整体,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分工合作,提高总体效率,对总体是有利的,1+1>2,而且,对每一个个体本身,也是有利的,收获大于付出的,原因在于个体的成本结构和效益结构的差异,正常的互动一定是互利的,主要表现为整体,对个体也是。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互动对双方个体从生物意义上都是有利的,因为物质的规律是守恒,是零和博弈,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但从自我延伸的角度,任何互动都是互利的,原因在于自我延伸的结果会拉近付出与收获的距离,换句话说,当一致性足够高,自我延伸足够大的话,付出本身就是收获,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是没有害只有利的,是没有失只有得的,比如家人,这也是互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互利还有一个角度,长期性,一次性的互动很可能不是互利的,一致性低,风险性高,可能会有赌一把的情况,但长期的互动一定是互利的,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不互利,只是单方面的付出结果必然是关系的崩溃,两败俱伤,甚至可能反目成仇,历史上、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一把谷子养恩人,一担谷子养仇人,还有一个成语叫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这无关人品,这事关人性。

博弈论有个著名的模型,囚徒困境,说有两个小偷被抓,分开关押审讯,并分别告诉小偷:如果你招供,同伙不招供,你关一年,同伙关十年;一同招供,则都各判三年;一起不招供,则无罪释放。显然,最佳的策略是双方不招供,但如果一次性博弈的话由于信任度低,自己选择招供至少不会是最差的结果,很可能最终的纳什均衡结果是各关三年。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后半部分,即如果这是一个长期博弈,经过对世界很多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企业家的方案的比较,最终胜出的策略是:一报还一报,首先信任对方,如果对方背叛一次,则下次选择惩罚,然后继续信任,这还真是简单直接粗暴。

可见,整体性和长期性都有利于使互动实现互利的目标,也使互动更加回归到人本身,人的价值,因为自我成本结构和收益结构才是互利的基础,没有优势,没有特长,没有价值,没有过人之处,又用什么去帮助别人,让别人获利,被别人利用,如果不能让别人得利,又凭什么从别人处得利,自我延伸,需要足够强大的自我,互动,也需要自主来支撑,最好的互动策略,是让自己更好,更有价值。

转化

第一份工作的第一次培训内容就是这个,经历越多,感受越深,越思考觉得越有价值。也叫FAB转换。

F:features属性A:advantages作用B:benefits利益

要达成共识,达到一致性,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己的产品—属性,与客户的需求—利益之间,通过什么方式连接起来,统一起来,因为产品属性有很多,客户需求也有很多,但不是产品的所有属性都是客户需要的关注的,也不是客户的所有需求都是产品可以满足的实现的,因此,就需要找到二者的相关性,然后通过作用或优势的连接,使这种一致性足够明显、足够清楚、足够强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属性,用合适的作用表述满足对方的利益,比如矿泉水,客户需求是解渴,潜在需求是安全,天然无污染等,而要连接这些需求,就需要突出的作用和优势是大自然的搬用工的身份证或水源地的承包证,这样才是最有效的转化。

转化还有一层意思,对商品的可视化,人格化,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比如某药品,研发多么不容易,作用机理多么复杂巧妙,制造怎么严格控制质量,检验多么严格等,对医生或病人而言没有经历过,无法用同理心去感知,就不会有太多感觉,就需要转化成作用,优势,比如能够降低血压值多少多少,能够抗感染之类,是会有所感受,但还是不足够,需要进一步转化为比如可以让你多活多少年,多爬几层楼,或者可以独自去买菜,就与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息息相关,深有体会了,有利于达成一致性。

尤其是对于专业人士,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事实上拉远了与用户的距离,当然这也是你的价值所在,但如果不能调整自己,更接地气,明白自己与用户的不同,比如,你认为很重要的不一定人家需要,你认为很简单的不一定人家会,你认为不重要的不一定人家不需要,很多真正好的产品,是友好的,不管内核多复杂,界面是简单直白的,甚至是傻瓜式的,因此需要将专业常识化,常见化,可视可感可触化,通过转化放大一致性,实现互动互利。

妥协

自我扩张的过程,也是自我割舍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的互动双方,都不是精心为对方准备的严丝合缝的另一半,而是两个独立自主平等完整的个体,就像两只刺猬,靠太近会刺伤对方,离太远又无法相互取暖,妥协,一方面是对双方距离的平衡,更主要是在于拔去自己的刺,或者将自己的刺变成绒毛,这个过程,就是妥协。

坚持和放弃都是妥协的一部分。自我,与他人,与外界,有时是不一致的,这无关对错,只是选择,是放弃自我,适应他人,接受现实,还是坚守自我,一般来说,明智的选择是适应社会,因为现实比自我强大得多,尤其是自我不够强大时,鸡蛋碰石头没什么好果子。但万一,假如万一遇到一种选择,一旦放弃,就感觉生不如死,心如刀绞,当然一般没这种事,这时候才是真正需要妥协,接受考验的时候,怎样去平衡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自己的第一自我究竟是什么,生命、爱情、还是自由,牺牲什么,放弃什么,来得到什么,成全什么,怎样去妥协,只能自己决定。

妥协的作用和价值无可置疑,也无需争论。但还有一点,就是不妥协,坚持的价值,所有问题都妥协的只能是懦夫,真的勇士,总有一些不会轻易放弃,会尽可能坚持下去,比如梦想。

如果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又何必让我来过。妥协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而坚持,是为了生活本身,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不会停留,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