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笔墨春秋
30954300000064

第64章 <<耕读兄弟>>的观后感

前几天看了一个纪录片,叫<<耕读兄弟>>,说的是浙江一个农村的一对兄弟在杭州开了一个农家乐的餐馆,哥哥因为读书多,研究生毕业,文化程度高所以做了这个餐馆的管理者和实际老板,而弟弟因为文化程度低则在他们的家乡那里负责种植蔬菜,养殖牲畜,和采购食物的原料给餐馆。这个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两兄弟巨大差异,哥哥虽然年长,但是长的年轻,文质彬彬,打扮时尚,生活习惯摩登,而弟弟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满头白发,长期在农田工作也弄的自己脏兮兮的,整个就是一个农民头的打扮,所以如果把他们两兄弟摆在一起,大家绝对想不到他们是一家人,也绝对会猜错谁是兄长,谁是弟弟。

两兄弟的生活习性之所以那么不同,其根本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哥哥是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就去了华为这些大公司工作,弟弟则只是小学毕业,从小到大都是在农村,没有见过什么世面。那么为什么哥哥能读到研究生,而弟弟只能是小学毕业呢?是弟弟读书不好,还是弟弟不喜欢读书呢?其实弟弟读书也很好,也很喜欢读书,之所以没有读下去主要原因是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他们两兄弟,必须要牺牲一个,牺牲的那一个就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当年他们的老父亲选择了让哥哥继续读,让弟弟辍学,因为导致了两兄弟的人生际遇的不同。

而那个片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弟弟的大气和淡然,让我从这个农民里面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和尘世的淡然和从容,总结这个弟弟给我的印象,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1.严己宽人。弟弟是很宽容的,父亲有上学的机会给了哥哥不给他,导致了他只能做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要是其他人肯定心理不平衡,但是他却没有生父亲的气,因为他很清楚父亲不是故意不让他上学,是没有经济能力才不得不这样做,如果以牺牲他来换取哥哥能够上大学,能够让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他觉得自己的这种牺牲是有价值的,所以他并没有仅仅的从他自己个人来考虑问题,而是把个人的得失和家族的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辨证,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这种降低自己,满足别人的行为和思想,就是“德”的根本,没有对他人的关怀和宽容,没有对别人的爱,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正因为他有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他能够让自己谦卑下来,他觉得别人那样做并不是故意的,也是因为有难处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况那个人是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他的“宽人”。说到“严己”,他非常严格要求自己,例如为了帮助哥哥的餐馆提供蔬菜,他每天4点就起床工作,保证那些蔬菜能够赶上早上6点半去杭州的班车,准时让这些食材送到哥哥的餐馆。

2.自知之明。这个弟弟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很清楚自己书读的不多,所以要他管理餐馆是不行的,餐馆的管理应该由哥哥去管,但是自己的长处就是熟悉农活,这点他哥哥远远不如他,所以他摆正了位置后就专注于种植蔬菜,保证为哥哥的餐馆提供优质的食材,大家想想如果他心理不平衡而要抢着去餐馆做老板或者管理者的话,那么这个餐馆就很难运作下去,首先管理者的管理知识水平不行,其次货源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控制流程,这样餐馆一定会出问题,所以这个弟弟的自知之明对于他,还有他哥哥,还有他们的餐馆都是幸运的。

3。知足常乐。这个弟弟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也没有几个钱,但是我却觉得他其实是非常富有的,因为他很会享受生活带给他的乐趣,他会如数家珍的拿起刚生下来的鸡蛋来给客人介绍这些鸡蛋的特别之处,他享受着山村农田所给他带来的纯朴的情感,我想这是他超越很多人的地方,很多人要通过相互攀比来获取身份确认,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悲催异常,而他则心境平静,享受着大自然,生活和人际间带给他的种种美,并韵化为内心的充实和美好的情感世界,这就是一个智者的表现,任何通过外界,通过比较,通过别人的标准来成就的所谓所以社会角色确认都是被动的,悲哀的,任何尊重内心真实情感,通过自己真正内心体验和感受得出来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认知都是正面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严己宽人,自知之明,知足常乐,那么这个人必然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有魅力,有爱心的人,他能成就自己,又能成全他人。